分享

司马喆 我的民办教师生涯

 林如老师图书馆 2022-08-12 发布于浙江

102021.06.19 01:19:59

我的民办教师生涯


又到周末,学生和老师们都回家了,而我因为返家的路程较远,便留在了学校。在校园里转一转,或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办公室里,没有了正当上课时的喧闹。


花池和苗圃里的牡丹、月季、蔷薇、蒲公英、蝴蝶兰,一个个绽放斗艳,睹物思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许多往事,灯火阑珊处,不经意之间自己已是五十好几的人了,于是难免有点儿伤感。

最值得回忆的还是自己从教34年的教学生涯,回想这三十多年的坎坎坷坷,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干民办教师的经历。

何谓民办教师呢?《教育大辞典》有记载,民办教师是指“中国中小学中不列入国家教员编制的教学人员。为农村普及小学教育补充师资不足的主要形式。

民办教师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一部分,是我国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长期以来,广大的民办教师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忠于职守,辛勤工作,任劳任怨,为我国农村教育和农村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民办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是极度艰苦的,他们上有老下有小,一面教学,一面耕耘着自己家里的那几亩“责任田”,为了不耽误工作,“责任田”里的那些农活只能利用早晚和休息时间干,比常人辛苦的多。有时工资兑现不了只能靠地里收的那点儿粮食来养家糊口。虽然待遇低但在学校里却都担负着重要工作,有时还要面临着随时被辞退的窘境,工作起来可谓是如履薄冰。

我就是民办教师出身,刚上班那时农村学校大多都是民办老师,每个学校只有一两名公办教师,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公办教师。我们这些教书者就是当时所说的“民办老师”,后来到师范学校进修学习的时候与同届的师范生相比年龄大他们十多岁,所以师范学校的师生们都称我们为“民师”,我们的班级被称作“民师班”,现在部分年轻人称我们“老民办”。

我出生在河南焦作武陟最东南边与原阳县交界处的一个叫河井的黄河岸边滩区小村,村里只有几十户三四百口人家,1985年,当时只有15岁的的我在填报志愿时,我选择了参加中师考师。这可能源于自己想及早离开农村吧。结果,落榜了,只得选择到火车站上的第二高级中学就读,一切都等将来再说。

大约是1988年吧,我高中毕业了,那时跟着堂伯父在县公路局工程队干临时工。就在那年秋天,父亲突然跑到县城,找我回来,说是在镇教办室工作的乡亲给我介绍了一个消息,让我去参加乔庙乡最北的一个叫冯庵的村办初中的招聘教师活动,聘上了就成教师了。是啊,打工也不是我的出路,于是我选择了回来参加了招聘。过五关斩六将,我以语文满分和第一名的成绩被他们留下来了。这所学校规模很小,还是一所文武学校,也是几个自然村拼凑出来的村办学校:几栋平房校舍,一、二、三、四、五年级各1个班,初中是3个班,初一18个人,初三14个人,初二人多点,大约有不足30个,所有教师共用一个办公室,十一名教师,一名校长八名班主任,我教的是初一的语文和初三的历史、政治。

夏天时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冬天呢?住宿在校。因为一日早晨,我到学校时帽子上都是白白的霜,学生说像白胡子老头儿,有一次嘴下巴被冻坏了因没有及时治疗留下一个伤疤。

星期六、日,大师傅休息,补课的老师就会到学生家中吃村里下的“派饭”(百家饭),虽有些不好意思,不过那几个村子里的人都挺热情的,虽然累了点儿还是挺开心的。固此,只能拼命的把孩子教好,要对其良心呀!

坚持了一学期,在我初中时代的王老师帮助下,求乡中心校领导把我调到离家较近的龙胜小学,龙胜小学比良种场小学大得多,每个年级都有二十多名学生,离家也比较近,只有十里路。八九十年代的村小学条件是非常简陋,校舍是老式瓦房,五个教室一个办公室,学校的位置还不错,坐落在一个山坡前,前面视野宽阔,后面山坡上是一片松树林,可谓是依山傍水。操场上除了一个很破的篮球架再没有任何的体育器材,为什么只有一个球架呢?据说这所学校原来是两个村合办的,后来那个村自己成立学校时把另一个篮球架给分走了。

我刚去的时候担任科任教师,教的科目很杂,有体育、自然、美术等,教案要写好几本,过了一学期就开始担任班主任工作。工作条件很艰苦,中午需要从家里带饭,吃的时候很凉,冬季还好些可以把饭盒放在炉子上烤热了再吃。记得有一次一个姓王的小学生中午回来的很早,看着我吃的凉饭对我说:“老师,当老师太辛苦了!”我说:“不觉得苦啊!”,他说:“咋不哭呢,中午都不能回家吃热乎饭,多苦啊!我长大了不想当老师”。我当时听了心里酸酸的,同时也觉得这个小孩子挺可爱的。

在这里人生地不熟的,工作起来很困难,因为是外来人,村领导和家长都来了解,办起事来很吃力,好在那个村里有几个初中时代的同学给我帮助不少,还有就是有一位刘老师是本村的,人特别耿直我们很谈得来,也给我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不少帮助,我永远都忘不了。一年后结婚成家了,生活的担子更重了,那时的民办教师是归村里开资的,上级只给发十几元的生活补贴,这个村的经济比较差,连着几年都没钱给开资,所以只能靠教育部门每月发的十几元钱补贴维持生活,好歹家里还有一点儿责任田,只好利用业余时间侍弄这几亩地责任田,等到秋后收入了对家庭的经济填补一下,生活极为艰难。

为了生活能宽裕些,每年还适当的承包一些别人家的土地,因此农活就多了不少,农忙时常常是疲惫不堪的。寒暑交替,冬天骑自行车通勤特别寒冷,这些困难还能够克服,最闹心的是夏季的雨天,道路泥泞,经常骑到半路就骑不了了,只能把自行车扛起来走,自行车骑我是经常的事。记得有一次实在扛不动了,索性就把车子藏在路边的草丛里,这一天课都没上好,心里总是惦记着自行车能不能被人偷走了,可知道那时对我来说自行车堪比现在的小轿车啊!在龙胜小学工作的几年里确实是很苦的,但是我还是干劲儿十足的,命运毕竟给了我这么一个机会,我得把握住啊!

记得有人说过“有理想在的地方,地狱也可以变成天堂;有希望在的地方,痛苦也成欢乐”。我就像在悬崖峭壁上抓到了一根细藤,时刻攥的紧紧的,我吸取两年前的教训,在学校里做事说话总是小心翼翼的,不断探索社会交往经验,工作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很快就赢得了家长的认可。在学习上也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怠慢,我利用课余时间自学高中课程。苍天有眼!1993年终于迎来了可以参加转正考试的机会,也不知道是高兴过度了还是紧张过度了,考试的时候竟然落了一页题,20分全丢了,最终落榜。这次失误可谓是终生难忘,痛苦得我一个多月睡不好吃不好的,直到现在回想起这件事我还是不能原谅自己。命运捉弄我但我绝不能认栽,1996年机会又来了,这次特别争气,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新乡师范专科的学费每年是四千四,再加上生活费也是一笔不少的费用,在依师进修的四年也是极不寻常的两年,我们这些民师生跟其他的师范生有天壤之别,每个人身上有肩负着一份份重重责任,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心理上都是有负担的,虽然没有多少快乐但我们彼此特别珍惜这段时光和友谊,记得教务科王建增在毕业纪念册中写了这么一段话:“这是一个普通的群体,来自高山流水、碧野丛林,都有一颗质朴的心。这又是一群极不普通的学生,肩上压着工作和事业,背后还有孩子和老人。

两年的时光匆匆过去,付出了限苦和勤奋,收获了知识的黄金。虽然分别在即,但友谊——你们的,我们的——却永远长存。不仅在昨天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里,也在这本纪念册中,在我们彼此的理解与期待中。” 我觉得陈科长的这段赠言是对我们民师班学生的真实写照。值得高兴的是学习期满顺利转正成为公办教师,终于结束了我的民办老师的生涯,当时高兴的心情无法形容。

民办老师真是太苦了,如今我不再是民办教师了,从1985年落榜到1996年历经十年我终于圆了师范梦,从1987年再次参加工作到1996年历经十年我又彻底摘掉了“民办老师”这个“光环”,我衷心地感谢国家的好政策,屈指算来我转正已有25年了,其中的坎坎坷坷、酸甜苦辣历历在目,回首往事不由得悲喜交集,我从绝望的黑暗到幸运的光明,几多感慨,几多苍凉,一路艰辛地走着,总是坚信前方会有一缕暖暖的阳光,总是坚信幸运之神会与我不期而遇。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感恩之心油然而生,感谢父母给了我生命,感谢国家给了我好政策,感谢亲友和家人们无私的帮助!

【 作者简介:司马喆,中学教师,河南省武陟人,现居新乡市,文学爱好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