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可忘却——消失了的“民办教师”

 吴越尽说 2019-03-23

不可忘却——消失了的“民办教师”



在我国科技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倍受重视,教师格外被尊重,我们时不时会记起,那早已消失的“民师”,那些曾经是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战线上的有功之臣。

timg (1).jpg

民办教师在上课


民师,即民办教师,它曾经是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教育的一支主力军,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如今,民师早已是个过去式,它已在我国科技文化教育飞速发展的进程中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历史不会忘记它,我们不会忘记它,它曾给我国农村千万家庭带来了希望和未来,奠定了无数农村孩子走向知识和文明的基石。

民师,曾经撑起农村中小学教育一片天


今天,我们身边的许多优秀人士,企业家、学者、科学家、教育名家乃至各级政府官员等等,有多少人正是从乡村学校里走出来的,也许你们还能依稀想起当年读过书的那个简陋破败的乡村学校;还能记得那个操着浓重乡音上课的民办老师,是他们第一次敲开了你们懵懂的心扉,让你们从此走近知识,懂得文明,成就今天的事业。


9、教室虽简陋,阻挡不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jpg

教室虽简陋,阻挡不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


感谢时代,感谢命运,让我成为插队知青的同时,有了几年民师的经历,让我的知青岁月多了一抹别样的色彩,也有了一段至今难忘的温馨记忆。


11.插队知青合影.jpg

插队知青合影


那年,我插队到黎里公社新联大队,先后在南英大队和新联大队二所村小当过民办老师。后来才知道,那时的乡村老师其实是分好几种类型的,最令人羡慕的,当然是村小中为数不多的公办教师,有教师编制、每月拿国家工资,一般就任所在村小的负责人;其次是民办老师,公社有编制的,国家不发工资,拿的是乡政府一年有限的补贴,挣的是所在大队的全劳动力平均工分,属于公办老师以外教师队伍中比较稳定的人员;再就是民办代课教师,不在公社编内,拿的仅是生产大队劳动力的平均工分,但也属于可以长期从教的;末等是代课教师,也就是短期代课老师。而我一开始充其量只是个民办代课老师而已,但全新的事物给了我全新的心境,初为人师的紧张和欣喜替代了一切。


5.插队知青在田里劳作.jpg

插队知青在田里劳作


那个年代的小孩子多,农村的孩子就更多了,吴江农村和我国其它地方一样,每个大队基本上都有一所小学,本村的孩子就在本地上学,那时老师奇缺,一所村小,有一个公办老师已经算是不错了,所以必须要有大量的农村知识青年充实老师队伍,才能真正使农村的孩子都能读上书。

其实,那时农村青年要成为民办教师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决定权在各自的生产大队,首先要家庭出身好,共产党员、退伍军人、大队干部或贫下中农子女往往会优先被录用民办老师。而当时大多数插队知青并不是十分愿意当民办教师,因为大家都知道只有坚持农村第一线劳动,和农民一起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才被认为是表现好的青年,才有可能被选拔上大学或当工人。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成为了村小一名代课教师。


村小教学.jpg

村小教学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那时的乡村小学,要容纳本大队各村所有的学龄孩子(除个别有关系到城镇上学),学校的校舍设备及学生的数量又不允许按年级单独编班,于是,学生数量少的年级便会将两个不同年级编在一个教室里,称之为复式教学。执教老师先给一个年级的学生授课时,教室里另一年级的学生需要安静地做作业,半堂课后再交换,两个年级的学生同在一个教室里相安无事,完全靠老师的掌控能力和协调本事。那时的南英小学五个年级有四位老师,其中两名是民办老师,而挑大梁的就是民办教师俞淑珍。俞老师是文革前的高中生,有扎实的文化基础,似乎最难的数学题到她手上都能迎刃而解,她包下了中高年级所有的数学课,所教学生的数学成绩总是在片里几所学校中名列前茅(当时公社教革组按地理位置将相近的几所村小划成一个片有利于管理和交流)。而新联小学最多时有五位老师,其中民办老师占多数,那时的村小校舍简单,设备简陋,几间低矮的平房是教室,一块高低不平的泥洼土场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操场;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便是全部教具,挂图和卡片也算是奢侈品了。


复式教学.jpg

复式教学


其实那年代,农民对孩子上学并不是十分重视的,认为能认几个字就行了,下田地干农活才是正事,能挣工分就是好男儿。于是隔三岔五有小孩缺课,特别是女孩子,上完二年级就不来了,于是,学校的老师总是在放学后一趟趟家访,一次次劝说动员,小利益,大道理,苦口婆心,直到孩子们一个不少来上学。


4、顽皮的孩子们.jpg

顽皮的孩子们


也就是这些没有国家正式编制的教书人,凭借自己的一腔热情和掌握的知识,让农村失学的孩子得到了起码的读书机会,甚至改变了他们一生的命运。

不能不说,民师,曾经是农村文明的使者,是撑起农村教育天空的功勋。


民师,曾经书写过乡村教育中“无所不能的”传奇


如今,中小学校都按学科配有美术、音乐、自然教室,舞蹈房、电脑房、体育馆、心理咨询室、实验室、图书馆等各种专用教室,另外,有篮球、排球、乒乓球各种活动场所,防滑无毒的塑胶跑道等等,各学科配有不同的专职老师上课。


6操场和新教学楼.jpg

操场和新教学楼


但这些对那时的村小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如果能拥有一架脚踩的风琴,奏出的“哆来咪发梭拉西”也如同天籁之音会让孩子们陶醉半天。那时没有专用教室、专职老师,但课表上的音乐、美术、体育、自然等课程不会因此消失。怎么办?自然要上。所有的老师,特别是没受过师范专业训练的民办老师就要身兼多学科教学任务,他们往往既是语文、数学老师又是音乐、美术、自然、体育老师,我就是当时自学的脚踏风琴,那时根本不懂和弦,只听说左手可以低八度跟着弹,声音就饱满了,便自以为就是和弦了,如此这样,竟兼任了一段时期音乐课,时隔久远,我还依稀记得孩子们跟着风琴伴奏时唱歌的情景。


u=1847753011,1780254062&fm=26&gp=0.jpg

脚踏风琴


timg (5).jpg

音乐课


老师除了要跨学科还要跨学段教。当年的新联小学,学校还有一个戴帽子初中班,没有专职老师,更没有初中老师,我一个刚毕业的高中生便硬着头皮兼任了一年的初中英语老师,初中班的其它学科也全有村小的老师兼任。


6、民办老师上课中.jpg

民办老师上课中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后来课表上出现的“班队课”竟令我们手足无措。那时的村小能保证上几节文化课已是不错了,哪知道什么少先队,更不知少先队活动为何物?好在凡事总有人走在前面,这为我们的班队活动提供了范本。记得那是一位叫陈新的知青民办老师在横扇一所小学上的一堂班队活动课,来自各乡镇的听课老师挤满现场,虽说还有点雾里看花,但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让班队课终于有了方向。


3、七十年代班队活动示范课现场.jpg

20世纪70年代班队活动示范课现场


时代需要老师们全能,而老师们也必须是全能。于是,我们这些老师成了业余时间最勤奋的自学学生,边教边学,边学边教,我们学唱歌、学画画、学操练,只要学科需要我们就学。有虚心向优秀教师学习的,有回家努力啃书本的,有博采众长的,也有自成一体的,这些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才艺在今天看来可能是太不专业了,甚至是雕虫小技而已,但特定的时期,特定的环境,它确确实实填补了曾经缺失的教学,明明白白滋润了孩子们久渴的心田。


民师,是最忙碌的农民,最贫穷的老师


民师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注定了它特殊的性质和归属。他们首先是农民其次才是老师,进了教室是老师,下了课堂就是农民。他们享受不到公办教师的工资,挣的是生产大队的工分,每个民办老师的待遇都和所在生产大队收益密切相关。在我的记忆中,每到年底,我那善良质朴的玲珍师傅总会帮我把分得的那份基本口粮(稻谷)送到家里,至于是否分到钞票竟毫无印象。这种低收入的日子对一个单身知青也许不算什么,但对拖家带口的民办老师来说就显得太过寒碜了。他们必须放学后匆匆下田干活,特别是农忙季节也得参加生产队里的抢收抢种,尽管多挣几个工分换不来几分钱,自留地上种的粮食或蔬菜有时也许能缓解生活的窘迫。


9、民师们放学后在田间割稻.jpg

民师们放学后在田间割稻


以至于在今天还记得这样的画面相映成趣:泥泞的田间小道纵横交叉,阳光下,学校泥瓦灰墙泛着白光,那里簇拥着许多泥猴似的孩子,一二个皮肤黝黑的老师手拿课本穿梭于孩子们中间……;夕阳下,田野里,还是那几张熟悉的黝黑的面孔,他们撸起袖子,手握农具,一头扎进那无尽的庄稼碧海。那是颇为有意思的镜头,是那段历史最好的见证。


2.村小学生的课间活动_副本.jpg

村小学生的课间活动


由于民师身份特殊,拥有农民、教师双重身份,因此既归公社教革组领导又受生产大队管辖。于是,除了学校事务,生产大队的好些事也得帮着干,例如扫盲啦,大队要写标语横幅啦,社员们的文艺活动啦,甚至队长书记的汇报稿什么的都会找上学校里的民办教师。


8、当年扫盲夜校村民们认真认字.jpg

当年扫盲夜校村民们认真认字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村教师不断壮大,民办教师队伍开始优胜劣汰,所以民师必须努力快速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基本技能,参加各种进修学习,有被推荐进入县里教师进修学校短期、中期培训班的,更多的是通过自学考试参加师范学校的各种不同等级的函授教育,有中师、高师函授,往往先根据教材自学,再通过定期定点面授教育,学习期满,考试后获得相关学历证书,不合格的老师也会遭逐渐淘汰。


1.作者1976年参加吴江教师进修学校文训班培训.jpg

作者1976年参加吴江教师进修学校文训班培训


许许多多的民办老师就是这样在艰苦中忍耐,在岁月中成长,在教学中历练,在积累中沉淀。岁月馈赠了民办教师独特的经历,民办教师成就了农村教育一段无法抹去的历史。


5、当年赴常熟参加教研活动的老师们.jpg

当年赴常熟参加教研活动的老师们


今天,民办教师一词条早已被收入了《教育大辞典》,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渐完善和落实,通过“关、转、招、辞、退”等步骤,从1999年到2000年底,全国已有25万民办老师转为公办教师,民办教师真正退出了历史。


10、当年教研活动听课现场。.jpg

当年教研活动听课现场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民师,已渐行渐远,纵然被历史划上了句号,却永远值得我们记住,在我国漫长的教育史上有一个被唤作“民师”的群体,曾经为农村的教育事业流淌过血汗,贡献过他们的青春和力量。

END

本文作者:朱健琳

责任编辑:顾晓红、吴英

技术编辑:吴英

图片来源:朱健琳、馆藏及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