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事实还是谎言?为何经不起推敲?

 兰博2000 2022-08-13 发布于湖南

这是一句如雷贯耳,声震寰宇的豪言,全句是这样的:“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句话被很多人认为是明朝的组训,即朱元璋为后代的皇帝们制定的章程。

文章图片1

关于是不是朱元璋制定的组训,我们暂且不论。我们先看下“天子守国门”和“君王死社稷”两句话。

这两句话对应着明朝的几位皇帝。明朝朱元璋到崇祯共经历16帝,历276年。其中“天子守国门”指的是明朝第三位帝王朱棣之后的共13位皇帝;

而君王死社稷指的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1644年3月17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

那么,这两句豪言是如何得来的呢?静夜史分别分析:

文章图片2

1、不得不守,是为“天子守国门”!

1421年,明成祖朱棣下令迁都北京,标志着北京成为大明帝国新的都城。

此时的明朝建立时间不长,在长城以北,虽然北元政权被打残,但是蒙古各部落并没有遭到毁灭性打击,在明朝周期性退兵后,他们重新聚拢,恢复实力,重新成为明朝的巨大威胁。

在《明史》中,对朱棣进行了如下评价:“六师屡出,漠北尘清。”事实上,因为当时深入漠北作战需要消耗大量的国力,因此在朱棣五征漠北之后,明朝内部已经开始出现危机,所以此后明朝再也没有大规模向漠北地区进军的记录。

那么,面对重新强大起来的蒙古,明朝应该怎么办?答案是修长城!

明朝时期,是继汉朝之后又一个大规模修筑长城的朝代。明朝长城的长度超过6000公里,是明朝抵御蒙古以及后来的后金最重要的屏障。

文章图片3

朱元璋时代,将元朝势力赶回蒙古高原后,朱元璋在长城以北的地区设置了大量的卫所。卫所制度是南北朝时期府兵制的一个变种,是兵农合一的制度,卫所的设置,将明朝的势力维持在蒙古高原的边缘,对大漠深处的蒙古势力形成了挤压的态势。

但是1398年,“靖难之役”爆发, 最为北方的守卫者,朱棣的南下直接导致了北方兵力空虚。不仅如此,朱棣起兵的时候,还绑架了同在北方的宁王朱权,将朱权的朵颜三卫据为己有。

朱权是自己弟弟,好打发,但是朵颜三卫是投降的蒙古人组成的雇佣兵,不给好处是不会给你卖命的。朱棣开出的条件是:事成之后,将蒙古高原东部地区赐予朵颜三卫。

朱棣登基后,履行了他的诺言。将蒙古高原东部赐予朵颜三卫,皆大欢喜。但是朵颜三卫提出,明朝的开平卫深入了朵颜三卫的地盘,让朵颜三卫内部首尾不能相顾,希望明朝将其撤销。

这一提议在宣德年间成为现实,1428年,明宣宗下令内迁开平卫。

文章图片4

开平卫虽然只是一个卫所,管辖的土地不过300里,但是产生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因为开平卫的丢失,明朝的北部防线出现巨大缺口,东部的辽西地区,西部的东胜卫、大宁卫等孤立无援,不得不相继放弃,从此明朝北部疆域全面退守长城一线!

从北京到居庸关、八达岭有多远,北京距离前线就有多远!

正是因为明朝主动放弃长城以北的卫所,导致明朝不得不以长城为国境线,形成了“天子守国门”的局面!

这种局面对于明宣宗之后的皇帝来说绝对不是好事,比如明英宗朱祁镇,明世宗朱厚熜,明思宗朱由检!

北京成为第一线,一旦前线战事失利,北京就会成为下一个目标,这样的局面让给明朝背上了巨大包袱。

但是明朝却不能迁都。一来都城近在眼前还放弃了大片土地,一旦都城南迁,整个华北都恐不保;二来明朝的士大夫们也不允许迁都。

所以明朝皇帝就只能在这里杠着,杠到山穷水尽为止!这是明朝皇帝的悲哀,更是明朝的悲哀!

所以,“天子守国门”,是不得不守!

文章图片5

2、不得不死,是为“君王死社稷”!

说起崇祯自缢这件事,无数人在惋惜的同时,也在为崇祯的伟大举动所感动。因为一代帝王,以死明志,还留下了“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的遗书。

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伟大的行为,不是吗?

是的,确实很伟大,但是是谁逼着崇祯走到如此壮烈的地步的?

是崇祯自己!

1627年,天启皇帝崩,崇祯继位,是为明思宗。

此时的明朝,早就已经乌烟瘴气,阉党作为当时最庞大的势力,控制了大部分的国家机器,而自诩正人君子的东林党则完全被压制。

崇祯继位后,东林党的救星来了。因为崇祯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在继位仅仅两个月时间,就让魏忠贤死无葬生之地,并将阉党连根拔起。

文章图片6

作为立威的第一把火,烧得还行,反正是举国欢腾,崇祯皇帝的威信是确立起来了。

但是紧随其后的就是国家机器的乱套,因为崇祯坚持除恶务尽的原则,所以很多无辜的人受到牵连,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最可怕的是,被崇祯救活的东林党取代了阉党,成为朝廷的实际掌权者!

和没文化的太监不同,这些饱读诗书的文人是地地道道的政治流氓,很快,崇祯朝的形势就急转直下。

来自关外的女真崛起,陕甘地区的农民起义也风起云涌!

因为大臣不干事,所以崇祯自己来。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外行的他越忙越乱,越勤政死得越快!

崇祯一朝,清军不断入关抢劫。农民起义军也不断来敲打,明朝疲于奔命,接连败绩!

作为领导,崇祯的反省态度是很真诚的,下罪己诏,到太庙祈祷,搞得有声有色。但是转身他就要杀掉一个大臣当替罪羊。失败了几次,就是几只替罪羊!

文章图片7

崇祯执政17年,内阁首辅换了至少50个,创造了记录!

正是因为崇祯的折腾,所以导致君臣离心,因为谁也不想被担责任!加上崇祯刚愎自用,不信任武将,喜欢插手一线指挥,导致武将对这位皇帝也寒了心!

为了对付民军,崇祯想和清朝议和。但当朝廷口水飞来时,崇祯及时把提议者陈新甲干掉了。

李自成打来前夕,崇祯想迁都,大臣不说话,因为谁说了,谁就有可能是下一个陈新甲。着急的崇祯拂袖而去,不愿意担责任的他始终没有敢说出迁都的事!

这导致崇祯失去了最后生还的希望!

李自成打来的前夜,崇祯和太监携带三眼火铳挨家挨户找大臣求避难,大臣闭门不纳,绝望的崇祯走上煤山,书写了悲壮的一幕!

崇祯知道,落到一帮民军手里,崇祯死得会更难看!

除了死,没有别的办法!

最后说一句:因为朱棣迁都和崇祯自缢都发生在朱元璋死后,所以这句豪言不可能是明朝的组训!更多的是后人的穿凿附会!

文章图片8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