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忆和缅怀徐衷老师 『源潭天空·罗标作品』

 乡土唐河 2022-08-13 发布于河南

追忆和缅怀徐衷老师

作者:罗标

作者简介

罗标,男,出生于1950年3月。河南省唐河县人源潭镇仓库街人。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73.9--1976.9.武汉钢铁学院炼铁专业学习,毕业留校。1985.3--1987.7.武汉大学政治教育专业学习(在职)。1976.9--2010.2.武汉科技大学(原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冶金科技大学)工作。先后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学生工作部(处)副部(处)长。部(处)长;党委宣传部部长;人事处处长;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等职。

我的初中生活,是在唐河二中(源潭)度过的。

徐衷老师是我们初中时的班主任。

徐老师带我们班五年时间。本该是三年时间,1963.9--1966.7,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多带了两年,直至1968年7月。

 徐老师是一位不苟言笑的人。最深的印象是徐老师失去了右臂,右袖筒空荡荡的,走在校园的小路上,远远地,就能看见他的右袖筒在风中飘来荡去。后来知道,那是他小的时候,在村子里的寨沟里玩耍,不慎被战争遗留下的手榴弹炸伤的。

 徐老师教我们语文课,左手板书,写得一手漂亮的楷书,一丝不苟,工工整整。

 为了督促同学们早锻炼,曾经有一段时间,徐老师住进了我们班的学生宿舍和我们一起睡大通铺。早上起床,集合做操,他一只手穿衣,比我们大伙儿的动作都快,迅即地穿好衣服,然后带领我们一起跑步、做操。

 我们那个时候,每周都要写一篇作文,同时还要写一篇周记。作文是命题的,周记是自拟题目的。我更喜欢写周记,可以有感而发。记得有一次,我的周记写的是班上的好人好事,记叙同学帮同学理发的事儿,然后做一番评论。徐老师给我写了长长的评语,大意是说我擅长写"小品文",写小品文要注意哪些问题等等。看了徐老师的评语,我很高兴,第一次听说了"小品文"这个名字。还有一次,他在语文课上讲评上一周的作文,说到我的那篇作文中,连续使用了四个转折词,使得文章有了深度。我又很高兴,我自己并不知道连续使用了四个转折词,也第一次知道,修辞原来有这样的魅力。徐老师还让我负责办班上的刊物,就是把他每周讲评过的写得好的作文,汇集成册,在同学中传阅。

 如同他的为人,徐老师不喜欢辞藻华丽的作文,对我们写作文,要求语言朴实,讲究逻辑关系。记得有一天下午,他带领我们,来到镇外的一个窑厂,要求我们"脱坯"——制作砌墙建房用的土坯。在徐老师的指导下,大家撸起袖子,挽起裤脚,挖土,和泥,制坯,干得热火朝天。第二天上午,作文课,徐老师讲解了什么是"说明文"、怎样写"说明文",然后要求我们根据前一天"脱坯"的体验,写出一篇"说明文",强调不能写成记叙文,要写出"脱坯"的流程、环节和程序及注意事项。

 那是我第一次写说明文,印象特深。

 不知道现在的中学生作文课,会不会像徐老师这样要求学生。

 大约是1968年底,上边要求,所有教师都要回到自己家乡所在地教书。徐老师也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同一个县的另一个镇上教书。

 1980年代的一个暑假,我从武汉回家乡,乘坐长途汽车,途径唐河县城西大桥时,隔着车窗玻璃,看见徐老师正在大桥上行走,还是当年的老样子,瘦瘦的,黑黑的,右袖筒空空的,在风中飘来荡去。一闪而过,没能说上话。这个时候,他已经是唐河县第十九中学的校长了。

 2009年2月的一天,偶然在唐河贴吧里看到一个帖子,说徐老师去世了。

 至今回想起来,我的喜欢写作,写作中注重逻辑、思辨和朴实,都源于徐老师的教诲。

 乃至,他的对学生的善良,对教学的尽心,也影响着我的后来的职业生涯。

 注:2018年2月9日,是徐衷老师去世九周年忌日。谨以此文追忆和缅怀徐衷老师。原载网易博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