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十年前的麦收

 乡土唐河 2022-08-13 发布于河南
夏天,总是在不经意间来临,伴随着的是繁忙的麦收与夏播。
进入五月,眼看着田野里的麦子一天天地黄了梢儿,庄稼人就开始张罗着麦收前的准备工作了!

这时候,南风是比较寻常的,暖暖地吹拂着一望无际的麦田,远远地望去,像金色的浪涛一般翻动起伏,气温一天天地升高,暑气蒸腾着大地,已经感觉到了夏的炎热气息……
几场雨过后,麦场里就开始忙碌了。趁着刚下过雨,庄稼人套上牲口,拉着石磙,要把打麦场整理好。这个活儿源潭人叫做“割场”,要趁刚下过雨,半干的时候,在场里撒上麦糠,然后套上牲口(一般是牛),拉着石磙碾,一直碾到平坦坦的。这个活,干好了,割出来的麦场耐用,灰气小,将来扬场省劲,割不好,打场的时候灰气大,打场、扬场都费劲。割完了场,就等着动镰割麦子了。

等到田野里遍地金黄,麦穗勾头的时候,村里街头都沸腾起来了:街上三夏生产安全标语挂得到处都是,田间地头、麦场、电线杆上满是的,场里准备了满满几大缸水。人们到街上买草帽、镰刀、刹车绳、叉(大桑叉或者铁叉,还有筋叉)、木锨、簸箕、部箩、大扫帚……凡是用得到的都得备齐了。 

不等下号令,庄稼人争先恐后地开始了麦子的抢收。
天刚蒙蒙亮,麦田里已经人头攒动,趁早上凉快割一阵子。一直干到喊吃早饭才回,有些人家为了节省时间,干脆把饭送地里吃,吃完了接着干。学生们放麦假了,在家帮忙,大的割麦子,小的跑腿儿捎信儿、买东西,也是忙得团团转。

割麦时,一家人全上阵,一字排开,刷刷地一齐开镰,半晌过去撂倒一片,汗流满面也顾不得擦。然后分工,捆“麦个儿”、装车、拉麦。捆麦个儿是个技术活,捆不好,装车时散了,费事。而且,烈日下蹲着捆,连烘带烤的,汗水顺脸成股子往下流,再沾上些麦灰,又刺挠,那滋味——难受!

捆好了麦个儿,装车拉麦又是一关。架子车不大,又想尽量多拉些,装车就得有技术了。看那路上,装得好的麦车,端端正正,个头还大,那麦个儿排得严严实实,走起来稳稳的;装得不好的,歪歪扭扭,疙疙瘩瘩,走起来一不小心就“出溜”了,得重装!最考验人的是拉麦,那么大的麦车,平地上,牛拉就可以了,遇到上坡尤其是又陡又长的坡就要命了,一家人全部过来“抽车”,驾车的得有经验还得有劲,拉牛的得会使唤牛,抽车的把在车的后部,然后一声令下,一齐往上冲,短短的岗坡,这个时候就像登天一样,尤其是在最陡的地方,人困牛乏,上着困难,又不能停,全体人员憋着气儿往上拱。这个时候最怕的就是翻车!直到上了岗坡,一个个都累得东倒西歪的,牛也大口喘着粗气。等过来劲接着往麦场赶。到了场里,扒了车,还要成麦垛,一家的麦垛大的小的得有好几个。

打场,这时候也开始进行了。
早上,把麦剁扒开,麦个子满场地铺,然后再解散开,铺匀,晒上一个上午,中午就可以碾了。最早的时候,用牛拉石磙碾,得碾一晌,翻几遍场才能碾好,到傍晚“起场”时,还是全家齐上阵:挑麦秸、剁麦秸垛、推麦子堆古堆……每一样活都不简单:修麦秸垛的把剁修得跟一件艺术品一样,精致好看,还结实;挑麦秸的一叉麦秸,能甩丈把高,准确到位;推麦子的把麦古堆堆得顺风好扬,楞正;扬场的把麦子扬得干干净净,麦和糠互不掺和;打余子的将麦余子理得清清楚楚……一直忙活到日落,麦子装进袋子,麦秸剁上垛,麦糠拉回仓屋,这算今天的活计暂告一段落。如果遇见突降大雨,夜里还得失急慌忙地起来盖麦垛,那个紧张劲儿不亚于拉麦。

麦收承载着庄稼人一年的希望,他们世世代代就这样不辞辛苦地忙碌着。而麦收季节的那种繁忙的情景,伴着如火的阳光,酷热的暑气,秋苗的成长,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