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艺术】乾州蕞娃:四十年的坚守,只为了实现一个梦想——乾县弦板腔皮影戏传承人王乃会

 W行走在人世间 2022-08-13 发布于陕西


【前言】王乃会,乾县弦板腔剧团职工,乾县弦板腔皮影剧团团长,“弦板腔县级非遗传承人”称号。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弦板腔皮影戏的传承,尤其是灰皮制作,在业内备受好评。

四十年的坚守,只为了实现一个梦想

——乾县弦板腔皮影戏传承人王乃会

乾州蕞娃

王乃会,1969年9 月26日生于乾县薛录镇薛仵村,高中文化程度,乾县弦板腔剧团职工,弦板腔皮影剧团团长,“弦板腔县级非遗传承人”称号。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弦板腔皮影戏的传承,尤其是灰皮制作。2020年注册成立乾县弦板腔皮影演艺公司。
一、弦板腔皮影戏世家的百年传承
皮影戏,又称“影戏”或“影子戏”,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绎,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起源于两汉时期的陕西。弦板腔皮影戏是流传于关中乾县、兴平、礼泉、咸阳等地的地方剧种。据《乾县县志》记载:“该剧种起源于宋代,由民间流传的'隔帘说书’发展而来”。弦板腔又称“板板腔”,以主要伴奏乐器“弦子”(二弦和三弦)和敲击乐器“板子”(又叫“呆呆”,分蚱板、二板两种)加上独特的唱腔而得名“弦板腔”。其音乐弦律节奏明快,悦耳悠扬,唱腔刚柔相济,既豪放悲壮,高昂激扬,又委婉细腻,柔和清亮,能够表现各种人物的不同性格和感情,具有浓郁的田园牧歌式的观众特色和民歌韵味。2011年,中国皮影“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过去关中农村,过年过节欢庆,农闲结社,求神祈雨,乡间庙会或祝寿祭奠等活动时大多都演唱板板腔。解放前,乾县共有50多家皮影戏团,每家都有一两个拿手好戏。
乾州合山皮影是就是这其中的一家,其历史可以上溯至清末。其创立者为王乃会的曾外祖父卫城五(1908—1960年)。第二代传承人是王志单(1846—1928年),是王乃会的祖父。第三代传承人是王乃会的父亲王军(1938—),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教书为生,但因受家庭熏陶,喜欢弦板腔皮影戏,曾长期担任一中、三中、薛中文艺宣传队负责人,业余时间组织班社,从事演出活动。第四代传承人王乃会(1969年—),自幼学艺,至今从事弦板腔皮影戏演出四十余年了。王乃会的长子王一菲对弦板腔皮影戏也非常感兴趣,曾多次协助父亲撰写相关文章,开发新的皮影作品。现有祖传牛皮皮影多件,最少也有100多年历史,个别皮影已有300多年。
二、四十年的弦板腔皮影戏演艺人生
受父亲的影响下,王乃会自幼喜爱皮影,但真正接触皮影是他七八岁的的时候,那时候他还在念小学。那时,薛录镇公社有一个木偶剧团,父亲认识剧团领导,就让木偶剧团把王乃会收下跟着学戏。从此,王乃会便开始了与众不同的学习生涯。王乃会后来在回忆这一段生活经历的时候说到:“从小边上学边学戏,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好的是为我后来从事演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也因此影响了文化课的学习,导致我现在文化水平不高。”
他在跟班学习的过程中就参加了剧团的外出表演。印象最深的是1976、1977、 1978 年这三年,当时皮影戏比较红,演出特别多,他们去过宝鸡、千阳、陇县、岐山。主要是大戏演出成本太高,农村人过事一般都是请皮影、木偶这类小戏。
1979年乾县戏校一经成立,王乃会就在家人的支持下考取乾县戏校。学戏三年,毕业分配进入乾县剧团。在此期间,他跟随剧团外出演艺,经常一去就是半年,去之前穿的棉袄,回来时候已穿半截袖了。乾县剧团那时候主要是北上在甘肃、宁夏、陕北等地区,甘肃的大部分县镇都跑过,因为演艺精湛,所以备受观众欢迎,每个地方都是人山人海的,民众都特别爱看这个。2019年剧团体制改革,王乃会被划分至乾县古城墙遗址公园。

2020年成立乾县弦板腔皮影演艺公司后,王乃会积极参加各种政府组织的各种演出活动。2021年9月份,受邀参加走进十四运媒体记者运动员村,为媒体记者和运动员们表演了《白毛女》《十劝世人》《武打杀马》《孙悟空大战二郎神》《猪八戒迎亲》《农夫狼和狐狸》等经典剧目,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和广泛赞誉。受到中央电视台、新华社、香港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群众网、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等国家和省市媒体记者关注和采访报道。

除此之外,他们还经常参加社会公益演出。礼泉永康颐养中心、乾县敬老院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那些老人在观看演出之后,拉住他们的手,激动地说:“我们小时候是看着弦板腔皮影戏长大的,到现在几十年了,做梦都没有想到能再次看到免费的弦板腔皮影戏演出,真的太感谢你们了!”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王乃会和他的团队走进乾县第一幼儿园、华宇小区起跑线幼儿园等学校为孩子们演出,让孩子们在欢快轻松的环境中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受到广大师生及家长的一致好评。

为了提高技艺,王乃会和妻子李云2020年在陕西师范大学参加了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皮影戏表演高级研修班。在提高自身的同时,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他们按照要求对师大文学院的四名青年学生从器乐、皮影表演等方面进行指导。11月11日晚,所指导学生参加了由该校团委、文学院和皮影传承基地联合主办的“影戏乾坤,古韵新辞”——大学生皮影艺术协会成立暨皮影传承汇报演出,受到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四十年的风雨演艺人生,王乃会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只有他知道;四十年的风雨人生,因为演艺,他收获了多少友谊,收获了多少幸福,也只有他知道。
据说,他和妻子李云就是“因戏结缘”的。八十年代中后期,皮影戏还是比较红火的,一些单位或者私人的红白喜事都会请人唱戏。那时候,妻子李云在乾县电机厂上班,属于文艺爱好者。王乃会经常会参加电机厂的演出活动。一来二去,两人便熟悉了。共同的爱好,让他们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三、无怨无悔的传统工艺灰皮制作之路
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皮影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相同,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皮影制作的原料,多用牛皮、羊皮、驴皮、猪皮等等,牛皮是应用最广泛的材质。
当这一切仅仅是用文字来记录的话,好像就这样简单。其实,传统工艺制作灰皮的每一步都必须小心谨慎,每一步都需要这些民间工艺师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皮影制作过程中最费时、最艰苦的就是制皮工序。牛皮的炮制方法有两种:一是净皮,另一是灰皮。灰皮也称为软刮,浸泡皮时把氧化钙(石灰)、硫化钠(臭火碱)、硫酸、硫酸铵等药剂配方化入水中,要经过浆皮、沥水、刀刮、再漂、阴干、剪裁、捂软、打磨等多道程序。这种方法刮出来的皮料,近似玻璃,更宜雕刻。采用灰皮工艺制作的牛皮必须是人工宰杀的,因为意外死掉的牛身上有淤血,牛皮会因此发青甚至发黑,上色后颜色不会鲜亮,影响演出效果。灰皮制作也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为了保证皮影作品的质量,仅仅制皮过程中的药剂配方,他就捣鼓了几十次。

制皮过程中,王乃会不仅要忍受浆皮时牛皮的腥臭、石灰水对皮肤的侵蚀,要忍受刀刮时酷热难耐的天气、令人窒息的尘沫,还要安慰好妻子,做好邻里之间的解释说明工作。
至于之后的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等工序也充满了艰辛。
过稿时,要结合所制作皮影的内容,合理利用成品皮。薄而透亮的成品皮,要用于头、胸、腹这些显要部位;较厚而色暗的成品皮,可用于腿部和其他一般道具上。这样既可节约原料,又提高了皮影质量,同时也使皮影人物上轻下重,在挑签表演和静置靠站时安稳、趁手。
镂刻时,所需雕刻刀具最少十多把,甚至二三十把以上。这些刀具有斜口刀(尖刀)、平刀、圆刀、三角刀、花口刀等,分工很讲究,艺人需要熟练各种刀具的不同使用方法。在他的左手食指第二关节处,有一个小疙瘩,这就是灰皮制作留给他的记忆。
敷彩时,一般都不是直接用现成的原料,而是自己用紫铜、银朱、普兰等矿植物炮制出大红、大绿、杏黄等颜色着色。着色的方法也各有不同。王乃会是先把制好的纯色化入稍大的酒盅内,放进几块用精皮熬制的透明皮胶,然后把盅子放在特制的灯架上,下边点燃酒精灯火,使胶色交融成为粥状,趁热敷在影人上。
发汗熨平也是一项关键性工艺。目的是让敷彩经过适当高温吃入牛皮内,并使皮内保留的水分得以挥发。脱水发汗的成败关键在于掌握温度火候。所要求的温度一般在摄氏七十度上下。温度恰当,皮子脱水发汗顺利,皮内水分挥发了,颜色也吃入皮内了,皮影色泽鲜美,且久不褪色,而胶质也可溶化封闭住皮子的毛孔,使皮影永久不翘扭变形。如果温度过高则会使皮子缩为一团,工艺全部报废;温度不足,胶色就不能溶入肉皮,皮内的水分难以排尽,造成皮影人物的色泽不亮,时间长了还会变形。

灰皮制作的过程,既然如此艰辛,那为什么还要苦苦坚持?用王乃会的话来说就是:我们都是普通人,但不等于是无所事事,应该是有所追求。每人来世上都不容易,只有一次,应该根据自己的天赋和兴趣爱好寻求一个目标,去努力探索。要在锲而不舍的追求中度过一生,不应在无所事事中打发过日子,不能对后人没有个交待。如果能给社会留下些东西的话,我觉得就是要树立文化意识,多创编弦板腔皮影戏精品剧目,并且将弦板腔皮影戏及灰皮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