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用激素常见6大误解,你了解吗?

 竹林听雨一梁濛 2022-08-13 发布于浙江
图片

外用激素常见6大误解

你了解吗?

治疗策略与用药

图片

大家好,我是“外用糖皮质激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含激素药膏,是皮肤科重点药物之一。今天和大家见面,是因为大家对“我”有了深深的误解,以为“我”是个神药,什么病都能治疗的安全药物,因此特意来解释说明的。下面咱们摆事实讲道理,聊一聊大家对“我”的误解:

误解一

对“我”一知半解 

图片

糖皮质激素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其核心结构是氢化可的松,通过对结构不断地修饰后,有了很多兄弟姐”妹,如:曲安奈德、卤米松、糠酸莫米松等。

“我“有抗炎、抗过敏、免疫抑制等药理作用,临床上根据作用强度不同,可分为四级:超强效、强效、中效和弱效。不同浓度的家族成员,疗效强度可能不同。表1就是”我“的主要家族成员。

表1:皮肤科常用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作用特点及注意事项

图片

注1:以上药物多为乳膏或软膏剂型,少数为溶液剂型。

注2:同一糖皮质激素,在不同浓度下疗效强度可能不同,在不同基质中的强度表现也会有所不同。

然而,长期“滥用”,有可能诱发或加重局部感染,导致皮肤变薄、通透性增加、多毛、激素依赖及反跳,严重时甚至发生“满月脸”、“水牛背”、“高血压”等系统不良反应,这正是大家谈“激素”色变的原因,也是“我”要控诉的缘由。

误解二

适应证选择错误

图片

误以为“我”是万能的,哪里瘙痒、红肿、脱皮就往哪里擦。有时候涂了很久其他类的药膏不见好转,用了“我”可能就立马见效,但“我”对病毒、细菌、真菌感染真的无能为力。比如:皮肤结核、体癣、足癣等皮肤病,就不能使用,否则只能加重病情,耽误治疗。

误解三

药物选择不恰当

图片

大家盲目听信于广告,使“我”莫名被“青睐”。比如,当出现皮炎的时候,有可能在对商品名的误解下,购买强效制剂“肤轻松”,刚开始使用可能有效,可时间久了就会适得其反,出现激素依赖性皮炎,加重皮肤萎缩。于是大家再次谈“激素”色变。其实建议要结合自己的年龄、发病部位、受损范围等多方面来选择合适强度的药物,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疗效,所以建议咨询专业的医生,选择合适的药物来使用。

误解四

用药频次过多、疗程过长

图片

人们有时候把“我”当普通的护手霜、身体乳来使用,以解他们的“皮肤之痒”,一看效果不错,便乐此不疲长期使用,最后病情无法控制甚至加重时,又对“我”敬而远之。其实“我”的最佳使用次数为每天1-2次,不宜过多;连续使用疗程,强效及超强效不应超过2周,中效约4-6周[5]。如果长期大量使用,那么必然面临皮肤萎缩变薄、炎性丘疹及皮肤敏感性增强等问题。

误解五

病情控制后便立即停药

图片

人们总是对“我”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待病情控制后便立即将“我”抛弃。切记!长期使用会产生依赖性,久用后不能突然停药,一旦停药可因机体激素分泌不足而加重病情。倘若需停药,应逐步减少用药剂量或频次,或换用弱效药物直至完全停药。

误解六

特殊人群不特殊

大家误以为局部外用激素,比口服激素药更安全。

然而,对于婴幼儿、儿童和老年人来说,由于皮肤薄、代谢及排泄功能差,长期大面积应用也会全身吸收,产生系统不良反应。

 因此,婴幼儿、儿童和老年人宜选择弱效或软性激素如布地奈德、糠酸莫米松;

 对有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衰患者,尤其不宜过多地使用;

 妊娠妇女应权衡利弊,谨慎使用,尤其孕早期勿用含氟激素;

 哺乳期妇女勿在乳部应用,避免婴幼儿误服。

总结

总之,“我”是一把双刃剑,希望大家既不“滥用”也不“畏用”,将治疗作用最大化,副作用最小化。毕竟,“我”还是非常愿意发挥功效,为大家的健康保驾护航。

本文仅供医学交流,用药请遵医嘱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