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你双商皆高 人生却毫无起色|《异类》

 老庄走狗 2022-08-14 发布于浙江

为什么你双商皆高

人生却毫无起色

图片

《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

WhitneyWu

图片

我们身边其实不乏有许多智商超群,情商过硬的人,但是却做着普通的工作,过着乏味的生活。不论我们用“时运不济”或“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来感叹他们的命运,还是用“懒惰乃生者之墓”这样的语句作为托辞,都免不了想仰天长呼,为何成功不属于你我,而偏偏落在那个看似“名不见经传”的他身上。

其实,大众意义中的“成功”才不是你日复一日地苦学,年复一年地辛劳所造就的,而是需要机遇、文化、环境等各个因素的协同作用才能看见希望的火花。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些“天时地利人和”,即便你智商超过爱因斯坦,也无法避免一生平庸的遭遇了。

图片

所以,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书叫做《异类》,英文名Utliers,意为“站在金字塔尖的人”。作者是大名鼎鼎的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如果你暂时还不太了解这个人名,不要紧,笔者相信在现在这个励志文满天飞的年代,你一定听过“一万小时定律”。而这个被写烂了的定理,就来自这位作家,也来自这本奠定他一生荣耀的作品《异类》。

图片

从全书架构上来看,本书一共九章,前五章侧重描述“机遇”的重要性,后四章则阐述了“文化传承”的影响作用。全书脉络可参考下图:

图片

正文如下

图片

01.机遇

A.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 Matthew Effect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社会两级分化。中国老子曾提出类似的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出自于《新约 ·马太福音》“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案例一]

 通过对加拿大最优秀的世界级冰球队员生日的统计和分析,不难发现:40%的冰球队员生于1-3月,30%生于4-6月,20%生于7-9月,只有10%生于10-12月。

加拿大冰球按年龄分组的分界线为每年1月1日,也就是说,1月1日到当年12月31日之间出生的球员会被分在同一组。

青少年时期,一个1月1日出生的选手,要比出生靠后几个月的选手在生理与心理上都要成熟许多,所以占尽优势

图片

[案例二]

马云虽高考不利,却因此学习了英语,也正因为这一点的“优势”,他有幸在1995年受托作为翻译到了洛杉矶,从此接触到了互联网。后来,又因为他英语能力突出,作为中国政府工作的翻译,在1997年杨致远首次中国之行中全程陪同,从此建立了长期的伙伴关系。再往后看,孙正义的投资、阿里收购雅虎中国、香港上市,背后其实都隐现着杨致远的身影。

图片

案例一中的现象无论是在竞技体育赛场上,还是在中小学中都比比皆是。现行的很多人才选拔制度并非尽善尽美,而社会机制对个人成才的影响也愈加显著。这些人生之初就被社会人为划分过的孩子,有一部分通过“机遇”取得了领先优势,虽然一开始只是比同级别的队友或同学优秀一点点,但是随着“优势的积累”,最终会变得更加优秀。而另一部分人,则被过早划入了失败者的行列,阻碍了这些人的成才。

案例二中马云的故事,其实也是反映了由于起初的“机遇”而获得到的“优势积累”对于一个人成功的作用。当初看似寻常习得的技能,后期回报却如滚雪球般,将优势越积越多。这种现象就是我们常提及的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在这一点上,我们还可以参考罗伯特· 弗兰克的新书《成功与运气:好运和精英社会的神话》(Success and Luck:Good Fortune and the Myth of Meritocracy)中的观点,即“在人生早期的关键节点上,好运气对后续的成功有很大的放大效应,而且这种运气效应可以一直累加”

图片

B. 10,000小时法则

先甩出这个法则的概念:“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完美掌握某项复杂技能,就要一遍又一遍艰苦练习,而练习的时长必须达到一个最小临界量(p.028)”,即10,000小时。

[案例三]

 莫扎特早期的作品并不出色,且其中很多来源于他的父亲。完全出自他手的成名经典作品第九号钢琴协奏曲(No.9,K.271)看起来是他21岁就创造出的,但我们忽视的是,莫扎特在这之前作曲已有10个年头了

图片

[案例四]

 著名乐队甲壳虫乐队从组建到他们公认的最伟大的作品《甲壳虫乐队》发行,正好10年。在这成名之前,他们在汉堡“被迫”超量演出,每天必须演足8小时,从1960年到1962年,他们现场演出次数已高达1200场。同时,他们为了不让听众听腻,还必须不断寻求新的演出技巧和方式。正是这样超量的训练,才最终使甲壳虫乐队在时代的浪潮中脱颖而出。

图片

根据以上两个例子,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20世纪90年代得出了两个结论:

“第一,根本没有'与生俱来’的天才——花比别人少的时间就能达到比别人高的成就;

第二,也不存在“劳苦命”——一个人的努力程度比别人高却无法比别人更优秀(p.028)”。

对于一直以来秉承“勤能补拙”、“天道酬勤”的中国人而言,这个一万小时定律其实并不难理解。但是作者指出,你光有这一万小时的日积月累,还是无法成为金字塔尖上的人物。这是因为,勤奋只是成功基石,你还得需要“机遇”的助力。举例而言,如果甲壳虫乐队没有在伦敦意外认识的一个利物浦商人,他们就没有机会去汉堡演出。没有去演出的机会,自然就不会有后期高水平的“一万小时”锤炼。

与此同时,作者还提出了另一个组成“异类”的因素,即“时势造成功”。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一下马云的故事。不难发现,他的成功除了自身一直坚持不懈的努力外,更是享受到了社会变革所带来的红利。马云从1995年就开始接触互联网,到2008年中国整个网络购物交易突破千亿元,仅阿里旗下的淘宝一家就实现了999.6亿元。在电子商务井喷式发展之前,马云已经有了十几年的磨砺与“一万小时”训练,所以当时代翻转时,他便能踏上时代的步伐,成为那个万众瞩目的“异类”。

图片

C. 阶级优势

出生背景或许更有用?

[案例五]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刘易斯·特曼从25万中小学生中挑选出1470个智商介入140~200的天才少年,成为“特曼人”。在接下来的岁月里,特曼教授不断跟踪、测试、测量,分析这些“特曼人”的人生经历。然而,事实结果是,特曼错了,“智力在现实中的作用并没有那么大(p.072)”,反而是“家庭背景”成了区别这些天才人生轨迹的原因

图片

这个实验结果,让笔者不禁联想到一部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导演选了14个不同阶级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2012年的时候,他们56岁,所以距离我们最近的那一季也叫《56UP》。从剧集中我们不难发现,上层阶级7岁的孩子在看《金融时报》、中层的孩子在期待未来的职业、低层的孩子则只希望可以看见爸爸妈妈,甚至连吃饱和少受打都成了心愿。当他们成人后,里面只有一个农家子弟Nick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牛津大学,最后成为了大学教授,成功晋级。其他人,则各自仍在各自的阶级里生活着。

图片

富裕家庭的孩子更具有实践智力,从小家长培养“孩子们学会与他人写作完成任务,学会在复杂的组织结构中应付自如。他们还学会如何舒服地与成年人打交道,在必要时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p.086)”。最终这些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形成了“权利”意识(a sense of entitlement,他们能在还未成人之际,就学会“要求老师或医生调整办事程序以满足自己的需要(p.087)”。

实践智力含义实践智力 (Practical Intelligence): 心理学家罗伯特 斯腾伯格(Robert Stemberg) 提出。 “知道该向什么人说什么话,该在什么时候说,怎样说才能达到最好效果。

图片

02.文化

     传承

苏格兰南部、英格兰北部的居民都很崇尚“荣誉文化”,即“他们必须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明自己不是弱者,要对危及他们荣誉的哪怕最轻微的挑战予以最坚决反击(p.142)”;大韩航空公司从1997年801航班失事后,事故连发,这是因为韩国文化中,“权利距离指数(PDI)”全球排名第二,机组其他成员发现问题时不敢质疑权威——机长,也不敢与机长发生正面交涉;受稻田文化影响深刻的中国人则长期秉承“刻苦努力,未雨绸缪,自我襄助,与他人合作终究会得到报偿(p.207)”的人生信条。

权利距离指数(PDI):“指人们对待比自己更高等级阶层的态度,特别是指对权威的重视和尊敬程度(p.178)”。

以上这些作者在书中所列举的例子,都在说明,我们的文化背景直接地决定了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法,以及我们个人的行为模式。所以,无论是崇尚武斗的勇士或恭谦的乘务员,还是勤劳的中国孩子或西方教育背景下的儿童,只要他们想在自己的“事业上取得成功,就必须牺牲自己的部分个性(p.231)”。想改善邻里关系,就要改变自己的性格;想降低飞机出事率,就要即使对机长叫停;而西方孩子想提高学习成绩,或许也只能延长学习时间了。

图片

03.启发

通常我们总会认为,个体特征的卓越是一个人优于他人的原因,然而,这些成功人士“一直得益于某些荫蔽的先天优势,或是非凡的机缘,抑或某一文化的特殊优势;这使得他们学得快,干得多,以普通人难以企及得方式认知世界(p.007-008)”

而通过作者的论述,不难总结出,比起天赋而言,勤奋与坚持在“异类”养成中格外具有影响力。需要注意的是,“一万小时”的训练除了需要外部环境的配合(机遇、优越的家庭环境、高手的指点等),还需要你建立有目的性,有针对性,能突破个人“舒适圈”的训练计划,而不是徒劳的辛勤。否则,长时却低质量的勤奋反而更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产生更多沉没成本。这个理论其实就是“刻意练习”,所以,在这里我们为大家再推荐另一本引起销售狂潮的书《刻意练习》(Peak: 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 作为“一万小时定律“的补充。

图片

有人会质疑,成为“异类”如此之难,我们这些平凡的大多数看来就没有翻身之日了吧。我们都必须要承认,社会是不公平的,人的起点也是不公平的,然而所幸的是,这个时代给予每个人“成长的机会”是公平的。所谓“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也正是此意。我们谁都无法预测自己是不是那个头上掉下苹果的人,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态度和想法,没有日积月累的坚持,或许我们连改变自身命运的权利都会不复存在了,这岂不是更可怕么?

作者:安德斯· 艾利克森博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