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了大功”的“小长征”

 昵称14934981 2022-08-14 发布于辽宁

图片

正文共4000字阅读时间约 11分钟

图片

图片

大公报

图片
1935年9月18日,毛泽东与8000余名红军指战员抵达了甘肃陇南一个叫哈达铺的小镇。

一年前的10月10日,这支部队从江西瑞金出发时,人数约8.6万。

这支红军有个响亮的名字:中央红军(包括中央纵队和红一方面军),而现在,经过整编后有了一个新名字: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

陕甘支队刚刚经历了张国焘分裂中央的危机,单独北上后夺取了天险腊子口,然后顺势占领了哈达铺。

在这个民风淳朴,物资丰富的甘南小镇,历经艰辛的红军战士终于得到了充分的休整。

毛泽东的心情也不错,他让侦察连长梁兴初去给他找点“精神食粮”。

梁兴初化妆成一名国民党中校军官,抓到了一个国民党少校,并从他那里弄到了不少报纸杂志。

红四团团长耿飚在住所的墙上发现了一张《大公报》,于是给了房东一块大洋,小心地将报纸掲下来一并交给了梁兴初。

图片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

正是在这一份份“过期”的《大公报》上,毛泽东了解到了陕北红军的情况。

7月23日《大公报》:全陕北赤化人民七十余万,编为赤卫队者二十余万,赤军者二万。

7月29日《大公报》:现在不独陕北有匪,陕南亦然。徐海东一股,猖獗已久,迄未扑灭…

8月1日《大公报》上的一句话,更让毛泽东心里一亮:现在陕北状况,正与民国二十年之江西情形相仿佛。

这份亲国民党的《大公报》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电台并不是当时红军各部人马的“标配”,一个多月前的过期新闻,到毛泽东手里竟成了重要“军情”。

毛泽东在哈达铺确定了万里长征的最终目的地:陕北。

其实,就在毛泽东做这个决定的前几天,9月15日,徐海东红二十五军已经抵达了陕北。只不过,过期报纸无法将这个消息“通知”毛泽东。

还有一件事情毛泽东也不知道,他在《大公报》上看到的,出现在陕南的“徐海东一股”,其实也和这“神奇的”《大公报》有关。

7月中旬,红二十五军途经西安以南的终南山,捉住了当地的一个国民党区长。副军长徐海东在这名区长的办公桌上看到了一张《大公报》,上面有一则新闻说:红军的两支主力已在毛儿盖附近会合,并开始通过松潘。

图片


这两支红军主力便是毛泽东的中央红军和张国焘、徐向前的红四方面军,他们于6月中旬在懋功会师,然后在毛儿盖一带休整,而即将北上通过的松潘,就是著名的“爬雪山过草地”中的松潘大草地

徐海东拿着这张报纸,和政委吴焕先一起跑到了躺在担架上的军长程子华那里,程子华看过报纸后想了一会说:“很有可能。”

就这样,红二十五军也把长征目的地确定在了陕北苏区,而他们的第一步行动,是西进甘南,准备在那里牵制国民党军,为北上的红军主力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做出这些决定的时候,两支红军都不知道对方的具体情况和位置,大部分的信息来源,就是那几份过期的《大公报》。

图片
图片

红二十五军

图片

红军万里长征,一共有四支部队。红二十五军,是其中规模最小,也是最特殊的一支。

有人称红二十五军的长征为“小长征”,因为他是唯一一支没有从川西“爬雪山过草地”的长征部队,而是走了一条最独特的线路:从中原腹地直插入陕。

“小长征”的部队规模最小,其他三支部队都是“方面军”,下辖几个军团,而红二十五军只有一个军,从鄂豫皖苏区出发时人数不足3000。

“小长征”的线路也最短,走了不到一万里,但并不意味着这条路就“好走”。部队损失最严重的时候只剩下1000多人,副军长徐海东在战斗中头部中弹,政委吴焕先不幸牺牲。

但就是这样一支小部队,却成为了四支长征部队中,唯一一支完成长征后人数变多的部队。

不仅如此,这支部队还很“富有”。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后,毛泽东曾亲自代表陕甘支队向徐海东借钱,徐海东一下就拿出了5000大洋,自己只留下了2000多。

图片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

这件事让毛泽东一直都念念不忘,他说:“徐海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红二十五军还有一个特殊之处,也和“小”有关,那就是“年龄小”。

这是一支被《共产国际》刊物称为“儿童军”的部队,“差不多没有年逾18岁以上的战斗员”。队伍中最有战斗力的少年都在十六七岁,还有不少十二三岁甚至七八岁的儿童。带领他们的是三位“老大哥”:34岁的徐海东、29岁的程子华和27岁的吴焕先。

图片
图片

出发

图片

1932年夏,蒋介石亲任总司令,调集了30余万兵力,对鄂豫皖苏区实施了第四次“围剿”。红四方面军寡不敌众,于这一年10月撤出了鄂豫皖苏区,向川陕地区转移。

有几支部队(共约两万人)被留了下来,任务是掩护主力红军的突围。1932年11月,在掩护任务中被打散的各路部队聚集在一起,重新组建了红二十五军,军长为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总人数约7000。

1933年5至9月,在张国焘和临时中央局的错误政策下,红二十五军连遭重创,兵力下降到约3000人。

面对严峻的局势,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决定派人去上海寻找共产党中央。这名特派员叫成仿吾,是后来新中国的著名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的创始人之一。

成仿吾在上海没有找到中共中央,但从鲁迅那里获知了党中央已迁往瑞金的中央苏区。

图片

左起: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

成仿吾抵达瑞金后,向中央汇报了鄂豫皖苏区的情况。当时中央苏区的军事形势也非常紧张,但还是决定派一名在红军大学学习的师长去红二十五军工作。这名师长就是程子华。

周恩来交代了程子华一项重要指示:率领红二十五军到更有利于发展的地方去创建新的根据地。

程子华抵达鄂豫皖苏区,已是1934年的9月份,又过了两个月,才终于对接上了红二十五军。

周恩来的重要指示,给困境中的红二十五军带来了新的希望。1934年11月16日,“小长征”开始了,据徐海东的回忆,当时的人数是2987人。

图片
图片

线路

图片

“小长征”的线路其实并不复杂。

红二十五军从河南的东南角出发,进入湖北后又重回河南,然后一路向西进至陕西,并在鄂豫陕边界创建了新的苏区。

不久后,红二十五军离开了鄂豫陕苏区,继续西进至甘肃,最后北上抵达陕北苏区。

图片


这条线路的最特别之处,在于红二十五军没有从陕南直入陕北,而是向西绕了一个大圈子。这就是本文开头讲的,这支部队主动承担了在甘南牵制敌人,迎接主力红军北上的任务。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红二十五军没有掩饰自己的行踪,而在他们周围聚集的国民党军变得越来越多。

红二十五军于1935年8月3日入甘,但一直等不到中央红军的出现。他们不知道,此时的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正在因为北上还是南下的问题而陷入僵局,毛泽东北上的日期是9月10日。

8月17日,红二十五军北上至兴隆镇后,开始东进,因为这里有西安至兰州的公路,是中央红军进入陕北的必经之路。

8月21日,红二十五军在泾川附近南渡汭河,遭遇罕见暴雨引发的山洪,部队被汭河分割成了两部分,政委吴焕先在战斗中牺牲。

8月底,红二十五军放弃了在西兰公路等待主力红军的计划,北上寻找陕北红军。

9月15日,红二十五军抵达了陕西延川,并在这里和刘志丹的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会合。

9月18日,三支部队合编成了第十五军团,兵力7000余人,其中有一半来自红二十五军。

图片
图片

官兵

图片

共产党部队和国民党军的一个重要区别,即在于“官兵一体”这四个字。

红二十五军,便是其中的典范。

不理解这四个字,就无法解答“为什么缺衣少食的儿童军有如此惊人的战斗力?”这个问题。

徐海东在新中国十大大将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粟裕。因为伤病,他“缺席”了解放战争,所以,在更关注著名战役的后世大众心目中,徐海东的名气并不大。

其实徐海东和粟裕很像,都是那种敢于“黑虎掏心”的智勇战将。

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说:
红军的军事领导人中,恐怕没有人能比徐海东更加大名鼎鼎的了,也肯定没有人能比他更加神秘的了。
“大名鼎鼎”,是因为蒋介石对徐海东的悬赏是10万大洋。“神秘”,大概是因为有太多国民党将领在徐海东手下吃过亏,但不明白自己输在哪里。

国民党和红二十五军打仗经常是这样的:

先是不以为然,觉得那就是帮营养不良的娃娃兵。

打着打着发现不对,于是加大了攻击力度。

眼看着娃娃兵们有点支撑不住了,感觉胜利在望。

突然军号就响了,“不要命”的娃娃们竟然开始反冲锋,从一个出其不意的角度直插敌阵。

防线与意志,便在那一刻瓦解。

徐海东打仗向来是自己冲锋在前,打了10年负伤9次,最严重的一次就是在“小长征”开始后不久,一颗子弹从他的左眼下面射入,再从颈后穿出。但他还是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图片

吴焕先与徐海东

吴焕先的“身先士卒”比之徐海东更甚,他经常提着大刀,率先冲入敌阵展开肉搏,后面是一群“有样学样”的娃娃兵。

吴焕先牺牲在前面提到的汭河,其实,他当时已经率领先头部队过了河,而被阻隔在河对岸遭受敌人攻击的部队,正在徐海东的指挥下还击。

但吴焕先却回来了,他跳进了湍急的河流,被冲出去很远后,才爬上了对岸。徐海东接到吴焕先后,两人急急地跑回战场。

徐海东因为有腿伤跑得慢,吴焕先率先抵达了阵地,并即刻指挥部队抢占一个制高点,而敌人的数颗子弹,便在此时穿透了他的胸膛。

被“半渡而击”的部队,很少有还能保持旺盛斗志的。但吴焕先的牺牲让红二十五军愤怒了,在战士们心中,牺牲的不单单是吴政委,而是如父兄般的亲人。

愤怒让年轻的红军战士们彻底忘记了生死,国民党追兵被他们全部压制在了一条烂泥沟里,无一幸免。

可以说,红二十五军的这次脱险,是吴焕先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2009年,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当之无愧。

图片
图片

希望

图片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

瘦弱的身躯反衬着强大的战斗力,红二十五军的年轻战士们,堪称中国少年之最强。

在我们后人看来,这批少年就好比未来新中国的希望,他们中间除了大将徐海东,还走出了2位上将,6位中将和88名少将。

其中,开国上将韩先楚最为大家所熟知,他是辽沈战役中东野三纵的司令,抗美援朝的志愿军副司令员。

图片

图片

电视剧《大决战》和《跨过鸭绿江》
韩先楚的扮演者是同一位演员

当年的这些少年,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新中国之希望”,他们只知道,跟着红军走,才能充满希望地活着

长征很苦,也充满了危险,但如果留下来继续当放牛娃、小长工,生活一样苦,而且没有希望。

活得有希望,人生才有奔头。

红二十五军中还有一个著名的“小团体”,被称为“七仙女”,她们也是为了希望,执意要跟着部队转移。

这七名十六七岁的女战士,是红二十五军医院的看护。部队反复给她们做动员,劝说她们留下,但没有用。“七仙女”无一退缩,坚持跟着部队转移,并且全部胜利完成了长征。

图片

红二十五军渡过渭河时
当地一位照相师傅拍下了“七仙女”的渡河身影

“七仙女”中有一位护士长叫周少兰,正因为她的细心呵护,头部中弹的徐海东才得以转危为安。到达陕北后,两人结了婚。周少兰更名为周东屏,有屏护海东之意。

如果有人觉得,这些少男少女是因为不经世事,才愿意为红军“卖命”,那就错了。

红二十五军中除了走出了近百位开国将军,还有一位新中国的卫生部部长,名字叫钱信忠

这是一位毕业于同济大学附属宝隆医院的军医,曾经为国民党将领李默庵做过手术,任李默庵师部的卫生队队长。

1932年,李默庵师在“围剿”鄂豫皖苏区时,中了红军的埋伏。在国民党官兵四散奔逃时,钱信忠没有跑,他主动留下来参加了红军。

长征期间,钱信忠和一批伤员在战斗中被敌人的骑兵冲散,与徐海东的主力部队失去了联系。钱信忠带领着这批伤员,昼伏夜行,摸着草地倒伏的方向寻找红二十五军的行踪。

大部队真的被他找到了,那一刻,钱信忠喜极而泣。

这样一位有国民党高官做靠山的知识分子,竟也如此“依恋”这支红军队伍,除了“希望”二字,实在想不出还有别的什么,是红军能够给他,而国民党军队给不了的。

作为一个生长在和平年代的普通人,回看红军长征的故事,最大的感触便是:人是要为希望而活的,它的力量竟如此之大。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