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贯煎

 m175 2022-08-14 发布于黑龙江

一贯煎出自清代魏玉璜《续名医类案·心胃痛门》,由北沙参、麦冬、当归身、生地黄、甘杞子、川楝子组成。功能养阴清肺,滋肾柔肝。主治肺虚不能生水,肾虚不足涵木,肝失疏泄条达,肝气横逆犯胃,而致胁肋攻痛,胸腹胀满,咽喉干燥,吞酸口苦,疝气瘕聚,舌红无苔,脉象细数或虚弦等证。

观“方中地黄、杞子滋水,以育肝体;沙参、麦冬养金,以制肝用;当归辛香善走,补血活血;川楝子泄肝通络,调达气机。全方总以肾为肝母,滋水即能生木,以柔其刚悍之性;肺能克肝而本主制节,养金所以制木,以平其逆动作乱。”(俞大祥《江苏中医杂志》1981年第6期)药简效宏,较清代高鼓峰“滋水清肝饮”(六味地黄汤加当归、芍药、柴胡、枣仁、栀子),更胜一筹。

“一贯”,考《论语·里仁》云:“吾道以一贯之。”可知“一贯”本指一理贯穿万物而言,魏氏取之为方名者,比喻此方立法遣药,本脏腑制化之理,亦如环相贯也。“煎”,乃中药服用方法之一,即将药物加水煮、熬后,饮服其汁。医家引申其义用作“汤剂”方名,与“汤”、“饮”同义,如桂枝汤、达原饮等。

晚于魏氏数十年的清代名医王孟英,选辑魏氏《续名医类案》中的按语85条(条下王氏又加按,以阐发魏氏之意),附方29首,单方103方,名为《柳洲医话》(魏氏号柳洲)。王氏对一贯煎甚为重视,将其辑入书中后,此方遂名扬于世而得以广泛流传。后来许多医家医著,则直称此方出自《柳洲医话》。

近代医家张山雷在《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中云:“柳洲此方,原为肝肾阴虚,津液枯涸,血燥气滞,变生诸证设法。……独加一味川楝子,以调肝木之横逆,能顺其条达之性,是为涵养肝阴无上良药,其余皆柔润以驯其刚悍之气,苟无停痰积饮,此方最有奇功。”张氏之赞,并不过誉。现代医家常用此方治疗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溃疡、肋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高血压、肺结核、月经病等病的任何阶段而具有“阴虚肝郁”证候、舌脉者,疗效皆著。(张鸣钟河南中医学院)

二、柔肝名方一贯煎应用

一贯煎,出自清代医家魏玉璜之《续名医类案·心胃痛门》一书,为养阴柔肝的代表方剂。由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枸杞子、川楝子6味药组成,有滋阴养胃,疏肝调气之功效。对肝肾阴虚,气滞不运,郁而化火,胸脘胁痛,呑酸,或呕吐苦水,咽喉干燥,舌红少津,脉细弦无力等有治疗作用。

方中枸杞子性味甘平,入肝肾二经,尤长于滋阴补肝,用为君药。故配生地滋肾养阴,藉肾水之充以涵养肝木,并可清虚热,生津液;当归养血补肝,因属血中气药,故养血之中有调血之能,补肝之中寓疏达之力,二者与枸杞相伍,补肝阴,养肝血之效益著,共为臣药。佐以沙参、麦冬养胃生津,润燥止渴;川楝子苦寒,疏肝泻热,行气止痛,肝气郁滞之痛证有热者,每恃为疏郁之要药,与众药甘寒滋阴养血药物配伍,既无苦燥伤阴之弊,又可引诸药达于肝经,为佐使药。诸药合用,使肝体得养而阴血渐复。肝气得疏则诸痛可除,为治疗阴虚血燥,肝郁气滞证候的治疗方剂。

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肋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等辨证属阴虚气滞者。但本方滋腻之药较多,故有停痰积饮而舌苔白腻,脉沉弦者,不宜使用。

病案

王某,男,48岁,1998年10月12日初诊。

主诉:胁痛2年。患者两胁疼痛,右侧为甚,伴有食少,腹胀乏力2年。曾服中、西药治疗,病情有所减轻。前日胁痛又明显加重而来门诊治疗。现两胁隐痛,右侧为甚,伴有口干口苦,两目干涩,心烦不寐,大便干燥难解,时有潮热。查:形体消瘦,舌红少津,中心有裂纹,脉弦细而数。肝肿大,在胁下4厘米,有压痛,质较软,脾未触及,肝功能无明显变化。

诊断:胁痛(肝阴不足)。治以清热养阴,柔肝止痛。

处方:沙参15克,生地15克,枸杞子12克,麦冬12克,当归9克,川楝子9克,黄连3克,女贞子12克,炒枣仁12克,旱莲草12克,菊花9克,火麻仁12克,生麦芽15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上方连服6剂,胁痛减轻,大便通畅,余症均有缓解,再用原方加减治疗,服药20余剂后肝脏缩小,在胁下1.5厘米,临床症状消失。

按:本例患者,由于病情缠绵失治,病程延长,正气必虚,诊见隐痛,两目干涩,口干口苦,时有潮热,舌红少津而中有裂纹,实为肝阴血亏虚,胁络、目窍失养,虚热內扰所致。阴血不足,血不养心,虚热内扰,心神不宁则见心烦不寐。脉弦主肝,主痛,细脉为阴虚,数脉为有热,合之即为肝阴不足,虚热內炽之脉象。结合脉症辨析,证属肝阴不足,胁络形体失养。故采用具有养阴疏肝之一贯煎加味治疗,使肝之阴血充盛,肝络得养,木气条达而诸症消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