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香道文化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传统香道文化与中医产生了密不可分、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医传统用药中,芳香类药物的应用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 “香者,气之正。正气盛则除邪辟秽也”。 中医认为传统香道中合香的过程即合药的过程,君臣佐使、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脏腑归经及修事炮制等无不与中医药理论密切相关,两者如出一辙,一脉相承。 唐宋时期,香道文化达到历史鼎盛,由于大批医药学家、文人学士及宗教人士广泛参与,及宋代诸多香学著作的出现如: 丁谓《天香传》、沈立( 沈氏) 香谱》等,同时诸多本草专著的出现对各种香料性能的作用、炮制配伍等都有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使香料直接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而且日趋平民化,及明清香料的使用更是渗透到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芳香药物具有抗菌抗病毒,镇痛消炎,驱虫杀虫,促进睡眠,提神醒脑、提高记忆力,镇静、调节情绪抗焦虑,抗氧化抗衰老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等诸多作用传统香道文化与中医药学相互交融,在其发展过程中,以香料入药、沐浴、熏烧、祭祀、品鉴等方式,蕴含了诸多丰富宝贵的中医养生思想,归纳起来,充分体现在香药疗疾以养身、日常熏香以养心、宗教行香以养神3个方面,对人体起到洁身避秽、调和身心、宁静存神、防病治病等作用。 中医药养生,注重中药对肌体的调理和综合医治,而且多是以内服形式消化道吸收方式达到肌体保健。香料、香材或香品则是用熏、燃、品闻等嗅觉吸收方式达到养生。 芳香疗法的作用途径大致有四。一是嗅觉传导通路途径,也称芳香吸入疗法,精油经鼻腔吸入到鼻粘膜上皮,再经由嗅觉传导通路将刺激信号依次传递到嗅球和大脑嗅中枢,从而起到调整作用;二是呼吸道途径,精油经呼吸也可进入肺部,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从而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发挥疗效;三是透皮吸收途径,外用芳香脂质的透皮吸收是指小分子的芳香物质及透皮效果强的脂肪酸系列基质作用于体表皮肤后,脂质有效成分释放,透入皮肤并到达皮肤组织深部以发挥作用的过程;四是直接摄取途径,即将精油直接用于患处,如伤口消炎以及疤痕修复等。 资料显示,每人每天呼吸两万八千次左右,鼻子上端有五百万根神经末梢,它们将吸入的空气分子很快送到中脑周边记忆系统,而鼻黏膜和末梢神经把感知的气味通过经络,迅速送到身体各部位。气息在胸中,随着气机的生、降、出、入,其运行上至咽喉,下及丹田,贯注与心脉以行气血,从而输布全身百脉。芬芳好闻的气息传道给神经系统后能够使人深呼吸。而深呼吸可以进入更多的芳香因子和氧气从而全身放松,心情平复伴随有脑电波、激素、血压等众多生理指标的良性改变。 香药疗疾以养身 佩戴中药香囊进行防病疗疾,是一种极具中医养生和治未病思想的疗法。将芳香药物按照中医四性五味进行一定的配伍和炮制,将其装入绣有精美的图案的香包中,日常佩戴在胸前亦或肚脐、手腕处,通过芳香药物挥发出的独特气味或者渗透进入人体皮肤经络,从而发挥香药独特的避秽通络、条畅气机、祛寒燥湿等作用。 中医养生学认为精神情志养生在于通过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调摄精神情志、提升道德修养等方法达到调摄身心、未病先防的目的,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指出: “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心有主血脉与神明的生理功能,而在熏香的过程中,香不仅可以净化环境,而且能够对人体的心神起到宁静镇定、安抚情绪的作用,以达到形神兼养、维护正气的目的。 沉香在治疗失眠中的应用 失眠或入睡困难已经成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越来越多的人在睡眠及睡眠质量方面得不到保障。有报道显示,沉香香粉和挥发油熏香吸入具有镇静抑制自主活动及促睡眠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脑内5-HT递质含量、调控GABA-Glu分泌平衡以及 Glu 合成代谢和转运有关,沉香熏香改善睡眠的疗法目前在临床上已有小范围的推广应用。 沉香在我国香料界及传统医药领域拥有上千年的使用历史,当白木香树的树干或枝条受到外界伤害刺激后会自发产生的一种树脂类物质便是沉香。 宗教行香以养神 道教用香气通达神灵,是一种通神途径,而佛教用香气去除各种烦恼无明以增加智慧,将其作为一种修行方式,但无论是“通神”和“存神”,两者对于在中医养生学中精神情志的养生调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影响。 道教经典及史书都记载了诸多香料的使用状况,其用途广泛,炼丹合药、传经授篆、饵药服食、行斋作醮等都要用到,香作为通神的重要信物是道教所特有的观念。 与道教不同的是,虽然佛教在日常修行及法会仪轨也非常广泛的使用香料净身疗疾、沐浴香体,但佛教徒尤爱檀香,认为其不仅能治疗疾病,而且能使人的精神和心识保持入静的状态,从而达到“心无挂碍”的境界,使人智慧精进,证悟涅槃。 佛教将香与“禅”相融,提倡“香禅”一味,将其与“茶禅”一样,作为佛教徒修持证悟的法门,借香来开启修行者的智慧。所以说,佛教修行者不仅发扬了香的医疗、洁净等作用,同时将其用于庄严法会道场,以营造一种缥缈超脱的氛围,使修行者定性宁心,生起出离心,而香的境界也从世俗用香升华到闻香证悟,涅槃无量的境界。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