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茶道''、''花道''、''书道''并列的第四雅道——''香道''

 黄昌易 2019-03-20

燃一炉香,品千年香道

北宋词人黄庭坚在《香之十德》中对香大加赞赏:'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碍。'这十种'香德'将香料上升到对人感官和思想上的双重熏陶,后来逐渐衍生成与'茶道'、'花道'、'书道'并列的第四雅道——'香道'。

与

一、香道起源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大多雅致庄重之物都与家国大事——祭祀与军事密切相关,香之一道也是如此,香道文化的发展基于对香的认识。《说文解字》解'香,上禾,下日。'说明香与谷物有关,与人们日常的生存生活有关。任何有关生命、生活、命运、寿命、性命等人的一切都是与香分不开的。香道最早在殷商时期显出雏形,当时的香道就是燔木升烟、燃蒿避邪、以及使用香草防臭、香料防腐等形式。这体现了我们先祖对自然的认识与敬畏,对规律的把握与遵循。

先秦时期香成为祭祀的用具,古人认为'香'是集天地灵气精华之物。西周时期,焚香就见诸于文字记载了。《周礼》曰:'剪民掌除箜物,以莽草熏之。'这个时期的香道主要是以香来告祭天地, 祈求保佑。香料主要取之以木, 以烧木升烟为祭。祡祭为主, 禾祭为次。那时没有香炉, 天地为炉, 四方为壁,柴草为料,以香供天。直到春秋时期,黄河和长江流域出现了冶陶和青铜器,有了祭祀用的大容器,人们将谷物和动物煮熟以祭天地神灵。与其他祭祀器具相同,这个时期的香道, 逐渐地有了庄严的仪式。战国时期, 香道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佩带香草成为时尚。

与

提起香,笔者脑中浮现的第一个印象便是'香草诗人'——屈原。屈原一生皆爱以香草自喻,在诗中曾提到香草达48次之多。在诗中他吟唱'朝搴吡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用采集、佩服、种植、怜惜等词抒发对香草的倾心,屈原不仅以香草自喻,而且以香草树木喻人:'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从屈原的诗中可以窥见当时香文化已经发展到一个小高峰了,屈原《离騒》里所记的香草就是那个时期人们常用的香料, 用香草做佩物或用香草煮汤洗浴或点燃香草熏室,便是那个时期流行的香道。作为中华民族童年的先秦,这个时期香的使用和香道的初起,为后世香道开启了先河。

二、文人雅集之趣

1.贵族赏香

在两汉时期,使用香来薰衣薰被、薰室安寝、宴饮迎客、祛秽养生成为时尚。而香以器物来载,我们可从汉海昏侯墓葬中窥得一二。古人丧葬多讲究'事死如事生',汉海昏侯墓不仅出土了大量金银财物,更是有大量风雅器具:编钟、雁鱼灯、青铜火锅、博山炉、动物造型的席镇等,那数尊做工精致的博山炉更是引人畅想那潇洒雅致的生活。

与

博山炉是中国汉、晋时期民间常见的焚香所用的器具,最初是由于汉武帝喜爱用香,就命工匠为其设计制作了博山炉之后,专门用于生活享受的香炉一发不可收,成为后世香道必备的香炉范式。博山炉形似险峻神秘的高山,雕有深邃峻岭的峰峦,千奇百怪的神兽异禽、灵芝仙草等。熏香时,香烟缥缈回旋,灵动神秘,似一团仙家云气笼罩在'博山炉'上空,故称博山炉。博山炉的出土证明了上层贵族对香道的重视。

两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龙涎香、丁香、安息香等异域香料流入中国,由于材料的丰富,香的制作、调配工序也更复杂精致,产出的香不管是气味还是功能都得到了空前的提升,香道文化在上层贵族的推动下逐渐向外扩张开来。

与

2.文人品香

魏晋名士讲求生活质量与格调,香料的用途已不限于焚香,生活中的每件物品都需染上香气,香汤,饮酒要焚香,衣物要熏香,随身要佩戴香囊、香包、香扇之外,平时也讲究对身体发肤的保养,香油、香膏是生活必备之良品。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同样十分青睐焚香静坐和修身养性,他在赴海南儋州途中特地购买了十多斤檀香,并建有一座'息轩',时常在轩中焚香静坐。文人对香总有一种追求,每每雅集成会,都会焚香唱和。'和香者,和其性也;品香,品自性也。自性立则命安,性命和则慧生,智慧生则九衢尘里任逍遥。' 香是他们显示自身高洁格调的代名词。到两宋时期,香道已至鼎盛,这一时期庞大的文人群体是香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他们爱香、弄香,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宋代陈去非《焚香》:'明窗延静昼,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世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一派高情逸态,一番优游自适显露于面。

与

三、日用养生之物

中国的焚香习俗源远流长,最初古人焚烧一些带有特殊气味和芳香气味的植物是为了驱逐蚊虫,去除生活环境中的浊气,后来渐渐被神化,焚香变得既庄严又神圣。宋代是香文化的鼎盛时期。香道文化从高堂寺院进入寻常百姓家, 用香平民化趋势遍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宫廷宴会、婚礼庆典、茶房酒楼、书室闺阁、生老病死等各类场所都用香而且讲究用香的仪式和规范。从宫廷到民间,普遍认为焚香可以醒脑清神,去浊存清,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且有延年益寿之功。古人多以焚香来祭拜和静心,无论抚琴、品茶、静坐、冥思,焚香都是收敛心神的必备程序。

与

香,不仅芳香养鼻、颐养身心,还可祛秽疗疾、养神养生。端午节期间,民间更有在端午节挂香袋、戴艾蒿的习俗。'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苏轼细腻地描写出了端午的风俗景况。《红楼梦》中也有表现了不少当时香道在生活中的用法,如第7回中,宝钗在叙述'冷香丸'的药物配方时,从配伍炮制到应用都极为考究,除了四时之药和四时之水外,也特地说明和尚给了一包有'异常香气'的'没药'作引子,指的就是某种有止咳化痰作用的芳香药。第97回中,宝玉在婚礼上揭开新娘的盖头,发现竟不是林黛玉,顿时旧病复发,昏晕起来,家人连忙'满屋里点起安息香来,定住他的魂魄'。南朝范晔编撰的《和香方》中以香的药用功能为主论述了香的药效,可见以香入药的传统是长久而来的。《红楼梦》中出现的众多各式香品、香具、香物、香花、香草, 光是香料就有沉香、檀香、安息香、芸香、降香、丁香、桂花、玫瑰、艾纳香、蘼芜、杜蘅、丹椒、蕙兰、灵柏、冰片、青木香、荼蘼、香橼、佛手、蒲、艾、茞草、藿香等植物香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中国香文化之浑厚内涵以及对生活影响之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