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旦哲学王德峰教授《王阳明心学》摘要笔记

 chrysanthemum_ 2022-08-14 发布于上海

Intro

对“命”的论述

王德峰:“一个人到了四十岁还不信'命’,此人悟性太差。”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对“无限心”的论述

时间是三维的,包括过去,现在与未来→

未来是尚未发生的,不存在的,无限的;人心可以为未来规划→人心是无限的;现实事物是有限的→出世;

人世间是有利害得失的→入世;

故:先出世而后入世,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Ps:本质是在描述“出世”的必要性。

哲学史

世界哲学现状及其不同点

世界自始至终出现、存在过欧洲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三大哲学体系。

西方哲学:自身问题

(西方哲学认为解决人生哲学问题的前提是自身问题的解决

(西方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一个人获得客观知识的方法是什么

中国哲学:人生问题。中国哲学“大其心”——养心;西方哲学滋养头脑。

中国哲学的历史

先秦诞生(自此两千多年):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

两汉之际佛教从印度传来,自唐朝实现了佛经的汉字化,即佛教的中国化,又诞生了佛家。

形成,儒家道家佛家三家。

宋明之时,三者合流形成陆王心学(陆象山、王阳明心学)

中国哲学在“出世之路”方面的演化历史

儒家:无所为而为。

为:做事情。

这是“有所为而为”的对立面。“有所为而为”是指做一件事情,是把它当作完成另一件事情的手段,另一件事情才是目的。

“无所为而为”指做这件事情是因为它应当做,它自己有自身的价值,自己便是目的,它不是通向另外一个目的的途径。

我们做种种的事情都因为这样的事情本应当做,不做是不对的,这样的信仰将让我们永不失败因为我们只是在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Example:诸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先人后己”的奉献行为。

道家: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不是指不做事,而是指不人为地做事。

两者均主张天人合一。

但儒家认为中心在人。而道家认为中心在天。

道家认为人类生活的幸福都来自于天,而苦恼都来自于人类自己。

故“为道日损,损之又损”——尽量减少人为的因素。

“已饥方食,未饱先止”——遵从天道

了解天道的唯一方法:减少人为因素。

读老庄的方法:学习做减法的方法。

佛家:无心而为。

我们每个人到这个世界上来都带着特殊的东西来,即我们的来历。我们前生前世所作所为注定了我们这一生要从事的职业尔尔,这不是父母或成长环境决定的,而是我们的来历。我们带着业力而来。

做事就是消业,因此做事情要不追求结果——事情要认真做,但对结果不关心。“除心不除事“

“我终日吃饭,未曾咬到一粒米;我终日穿衣,未曾挂上一缕棉絮。”

Extra犹太教

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知识之树的果实让人类拥有理性,上帝为了防止他们偷吃生命之树的果实而让人类长寿把他们逐出了伊甸园。因此我们人类一方面拥有理性,可以凭借学习知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一方面又因为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和渺小性始终面对虚无。

心学

心学宇宙观——万物互通

吾心即宇宙(陆象山)是指人心可以和宇宙万物互通。热力学第二定律讲熵增,即宇宙从有序向无序发展,高能量不断耗散最终宇宙成为热寂。而生物的进化确是从低级到高级,从低能量到高能量,从无机物到有机物。值得注意的是生物越低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这说明生物不断地向着适应能力减弱的方向进化。这打破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这说明生物进化充满目的性。这就是中国的宇宙观。我们应该打破对自然科学的迷信。

孟子心学——性善论&性恶论

荀子的“性恶论“

人是生物→生物有自保的本能→生存资源有限必然有利益纷争→产生恶

人是有理性的,知道利益纷争的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为了避免社会解体,产生道德。

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心有四个善端,即: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德语gemute,在英语中找不到合适的词,因为英国哲学是经验主义哲学)

Example:孺子入井,便生怵惕恻隐之心。此谓仁心感通。

禅宗心学——佛性

业识

业识(业力所致):色受想行识(五蕴)

色:五官接触外部事物,获得感觉;

受:好/不好的感受;

想:惦念,欲望;

行:实现自己的目标所做的行为;

识:辨别。

悟道

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忽使惹尘埃。

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未做到“应无所住“,慧能未做到“而生其心”,即执着于空。应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腰石舂米——“求法忘躯当如斯夫”。

米熟乎?米熟久矣,尤欠筛之。杖三击,三更见之。

何其自性,本自清净;

何其自性,本无生灭;

何其自性,本不动摇;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功德&福德

“轻视他人有无边无量的罪”

见性是功,平等是德。

佛是已经觉悟了的众生,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

严格来说佛教不是宗教,是无神论——释迦牟尼是普通人。

每个人都有佛性,因此要平等相待,不可轻视任何人。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不度人人自度。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引车卖浆者流都要做收拾精神自作主张的大英雄。”

阳明心学

心即理

乡愿人格

追求道德准则并非出自于内心的自觉,而是由于“道德本身就是制造出来在人们产生利益纠纷的时候维护社会稳定,把利益的争夺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而产生的自我约束,这本质还是追求利益。这也是某种角度而言礼仪的实质。这便是“心外之理”。这是荀子的道德观,它压过了孟子的心学被当时的社会接受。

孟子的心学经过禅宗之后达到最高境界。

在此先说明,佛教的不同门派是修行的不同道路,成佛是其共同目标。禅宗是其中一种修行道路。但它被中国人认为是最根本的路,是佛教的最高境界。禅宗的宗旨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修佛是为了摆脱生死轮回,成佛即涅槃,涅槃即不生不死的状态。禅宗认为:烦恼与智慧来自同一个根源:心。烦恼是我们修行的材料。如风吹水,自然成纹。

心外无物

孔孟儒学 禅宗→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心即理,心外无理。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头能是理性分析逻辑判断,而心才是最根本的生命感受。程朱理学要我们用头脑理解天理,再诉诸于生命实践。但我们头能理解的道理无法成为我们生命实践的动力,因为我们都是靠生命情感驱动去做事情,也就是用心去驱动。心的真相便是天理。此谓心即理。

良知乃是天理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王阳明)

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成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孟子)

王阳明临终之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宝藏论:不睹众相,只观金体。

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相:可观的,我们把世界上的人和事物区分一个高低贵贱。

住:停留。

大学

Ÿ三纲领八条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止定静安虑。

明德是我们本有的,但被遮蔽掉了,需要阐明发扬——这需要我们去体察人民生活,亲近人民,走群众路线,从中求道——最终目标是让心与天理一致。

龙场顿悟:格物致知学说——自性具足,心外无物。从此与朱熹对立。鹅湖之会,陆象山与朱熹大辩论。 陆象山也是顿悟:“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内事皆己分内事,己分内事皆是宇宙内事。”因此心即理,心外无物,天理自在人心。

中华民族是为下一代努力奋斗的民族,我们不讲求个人主义。这一辈子吃再多的苦都没关系,只要下一代的生活超过我们就好,同时我们感知到父母的恩典定要加以回报。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人生境界,它蕴含在儒道佛中,不在西方哲学和宗教里。

孝不是概念,孝是生命情感的真相,蕴藏于心中——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

致良知

“致”不是获取,不是达到,而是听,良知是有声音的。

所以听是一种努力。

私欲和逻辑,会干扰我们听不到良知。我们必须放弃私欲的支配,相信良知是超越逻辑的,才可以听到良知。

如何听?在“行”中听——知行合一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王阳明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