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晋风度——必须牢牢把握话语权

 若悟369 2022-08-15 发布于安徽

前文说过,魏晋风度传了几代,名士的内核没有了,于是就更得端着名士的范儿。为了保住名士的范儿,就得牢牢把控住话语权。只有全面占领上层建筑,才能把话语权掌握住。

文章图片1

怎么才能牢牢占领上层建筑,《九品中正制》及时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前文说过,设计《九品中正制》的是陈群。

陈群出身于“颍川陈氏”。颍川,是东汉士族培训基地。三国,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颍川集团造就的。前面是叱咤风云的战将,但侧身于帷幄之中的,几乎每个集团都有颍川人的影子。

但是陈群和大多数的颍川人不一样,从他的行迹看,他并不擅长战术谋略,识人、用人、律政,是他的特长。所以,早年曹操每打下一块地盘,都会派陈群去做县令,以稳定新根据地。

后来形势稳定下来,陈群被调进中央。可是这个时候局势反而比较微妙,曹操是进一步取代汉家自立,还是做一个匡扶汉室的忠臣,朝臣中形成两派。荀彧是忠臣派,只想让曹操成为中兴大汉的功臣,别把这个百年老店的字号给扔了,秩序咱还是要维持的。

而陈群则是拥立派,还干脆把这事挑明了,告诉曹操,天命已经转移了,大胆干吧。

显然曹操的胆子还没达到这一步,可是对于这种表示,曹大当家的还是很愿意听到的。

其实作为颍川同乡,陈群对于荀彧还是非常佩服的,早年大家都还在颍川上学的时候,陈群就说过,荀氏兄弟都是人中龙凤,皆一时之选。虽然他和荀彧分属忠臣派、拥立派,但是他们之间是有共识的,那就是乱世是暂时的,待天下承平,还是要恢复正常秩序的。只不过荀彧认为只有拥戴大汉才能保护正常秩序;而陈群则认为,只要秩序正常,打谁家的旗帜无所谓。

陈群属于非常有政治觉悟的好同志,不等老板吩咐,已经开始替老板做规划了。到了曹操撒手人寰,曹丕上台需要一个抓手时,陈群及时地拿出了《九品中正制》。

政治就是用人的艺术。如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继而甄别不同的才能,放到适合的岗位,人尽其用。也就是说,能在一个有效的秩序下,让人合理流动起来,是关系到一个政权能否长治久安的百年大计。

《九品中正制》就是为这个百年大计设计的蓝图。

汉代推行察举制,被证明是个行之有效地拔擢人才的制度。但这个制度毛刺也挺多,比如地方官、中央大员都有察举之责,这就难免被察举者有感怀知遇之恩的想法,因而只知道报答知遇之恩,而把组织放到第二位;再一个,这种察举制很容易形成人身依附,造成朋党林立,党内有党,派中有派,不但不利于安定团结,反而会相互倾轧、争权夺利,制造混乱;还有,察举制还容易形成帮派垄断,继而发展为世袭权利。

总之这套制度行诸久了,漏洞越来越大,最后成了网兜。

《九品中正制》不是对察举制的颠覆,而是对察举制的修正,力图把察举制的种种弊端磨平,把漏洞再缝起来,让人看起来还是一个完整的包袱皮,能把江山社稷和人才都包裹在一起,别再漏出来了。

这个制度的核心是设立中正官,州设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没有行政职务,只负责察举人才。中正官也没有用人的权利,只负责为被察举者写操行评语,推荐到吏部,然后吏部根据中正官的推荐信,把被察举出的人才,安置到合适的岗位。

开始中正官由各地方长官推荐,为了避免地方对于中正官执行职务有影响,以后中正官改由司徒任命,以便中央直接掌控察举。

挺好吧。

为了避免中正官个人主观意识太强烈,又制定了察举人才的几条标准:第一考察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

第二考察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

第三定品级,原则上主要依据个人行状,家世只作参考。品级分为九等,上中下各分三级。

中正官的评议结果报到司徒,司徒审核后转到吏部。整个程序走完了。

看起来挺好吧,挺完美吧?

所以曹丕二话不说,签字通过。上院的绅士们没意见,下院的议员们也很满意。大家就是一句话——完美。

文章图片2

图片来自百度

但是吧,制度是人制定的,也是要人去执行。制度永远没有完美无缺的,关键在于执行者怎么样选择性执法。

夫子早就曰了:“导之以利,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夫子说啊,对于天下众生来说,用利益诱惑他,用刑法吓唬他,他就只会琢磨着怎么钻法律的漏洞,钻过去就沾沾自喜,认为是自己聪明,而不觉得违法有什么可耻的;如果以道德教化他,非礼不闻非礼不闻,那么人们就会分辨善恶美丑,心中就会有不可逾越的底线。

天朝制度的规律是,第一代开国元勋们还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把实现个人价值放在第一位,承平后一般都能励精图治。又是在废墟中重建,所以很快营造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

但是和平的局面久了,当官成了一门技术而不是一项事业,从业者越来越轻车熟路,所有的程序都成了套路。为官之道就是按照套路走程序,套路之外的一概不予纳入程序,除非上峰亲口下达的指示。唯上峰马首是瞻是基本原则,对错不是可以过问的,执行就行。只要站对了队,一般就不会中途下车。

所以,搞政治,站队是最要紧的,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哦。

另外,随着第一代垦荒者渐渐凋落,后起之秀们的理想主义色彩越来越淡薄,实用主义越来越占据主流。实用主义就是一针麻醉剂,用上它,在麻木不仁中,堕落。

曹魏政权本来就是在刘汉的大房子里重建的,既然用了人家的地产,那么堆积在老房子里几百年的腐败你也得消化,而不能连根拔除。

这其中就包括世家大族之间断了骨头还连着筋的利益关系。

这倒不是象某些大师级理论所阐述的,某某代表谁谁谁的利益,某某代表另外谁谁谁的利益,代表谁谁谁就是进步的,代表另外谁谁谁就是反动的。这是两条路线两个阶级的殊死搏斗。

扯犊子去吧。

人家本来就是一家人,谁都代表自己,最多能代表自己家族。代表谁谁谁,人家谁谁谁投票了吗,背书了吗,谁统计的,统计数据呢?再说了,你问过人家某某了吗,你就让人家成了代表?

扯远了啊,扯回来说《九品中正制》。

大小中正也都是拿公家工资的,是这个官僚机器当中的一员,他只是这个事业的一颗螺丝钉,他不可能独立于整个机器的运转而独自存在。必然要和其他机部件一起维持这架机器。所以就用到了上述定理:按套路走程序,套路之外的一概不纳入程序。所谓套路之外的就是不好量化的那些东西。不能量化就不能纳入正常考核,那就意味着风险。技术官僚第一原则就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趋利避害,不论是不是官僚,人的本性。

那么九品中正制中的查行状,既以被察举者的个人能力、品行为依据定品级,这个事就很难量化。

尾生和姑娘约会在蓝桥下相见,尾生按时赴约,可是姑娘还没到,小河发大水了,为了不失约,尾生紧紧抱着柱子,也不离开蓝桥。水势越来越大,把桥冲垮了,尾生也被洪水卷走了。

有人说尾生守信,有人说尾生不智。让大中正咋给他评定啊?

用他守信的一面,假如以后工作中恰恰被他不智一面给搞砸了,大中正即便不被追究视察之责,总是一件打脸的事啊,谁敢担保对自己的绩效考核没影响?所以不好量化的事干脆不量化,尾生这个人我不报不就完了吗?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啊。这是混官场的第二法则。

品行不好量化,但是被察举者的家世出身这个好量化啊,而且还都是明面上摆着的。即便错了,错的也不会多离谱,而且还很好推脱责任。比如说,陈群是个君子,做官高效廉洁,他的儿子陈泰也差不到哪里去,那么他的孙子被推举出来也不会有错吧?

同理可证,琅琊王家,泰山羊家,博陵崔氏,弘农杨氏,推举这些世家大族的人肯定不会错吧。那么当朝卫家、裴家、贾家、王家以及本朝开国功勋的后代们,推举出来都不会错吧?

以此类推,中央的推举中央级的世家大族,地方上推举当地的世家大族。于是,家世官爵成为察举定品的主要依据,上品因此基本上由朝廷显宦子弟把持。等于杜绝了寒门出身的人进身之道。就是所谓“寒门无上品,下品无士族”。

九品中正制让士族子弟垄断了高位,他们都是养尊处优的公子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当大官,如何能有动力好好工作?他们更热衷的是做名士,拿个麈尾,摇头晃脑地谈论老庄玄学。

再后来,玄学也不谈了,因为谈这个得需要看看《老子》、《庄子》、《易经》以及刚流入中土的佛学经典。这些东西都太佶屈聱牙了,烦!绝不容许形而上学猖獗,唯心主义盛行。

既然喝酒、吃药就可以当名士,谁还耐烦下这个功夫。

文章图片3

图片来自百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