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思维:人与天地的沟通

 归真医学 2022-08-15 发布于新疆

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依靠自然而存活。人与天地的沟通包括三个层面。

一、食天地之气

人之所以是一个活着的人,就在于能够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人口食地气(食物和水),鼻吸天气(空气),这是人从自然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的途径。鼻在上主天气,口在下主地气,口鼻之间为天地之交,人之所主,所以口鼻之间称为人中。

鼻吸天气入于肺,肺主皮毛,通于皮肤,从鼻到肺再到皮肤,这是人吸收天气的系统。人的皮肤也是会呼吸的,练功的人就可以知道。这就是为什么得了伤寒麻黄汤证的人会觉得喘。

口食地气入于胃,从口腔下到食道再到胃、肠,这是人吸收地气的系统。人食地气以后,营养入于肝,肝是外界营养进入人体的通道。

人就是靠这两大系统不断地从天地自然中吸收物质和营养,以保证人体能够存活。

人从天地自然中获取物质和营养,但从外界得到的营养并不能直接为人体所用,而必须要经过人体自身转化的过程。

任何一种生命,作为一个独立的物种,都要保持其自身的独立性。比如说同样一块土地,苹果树种下去,长出来的是苹果树,结出来的就是苹果,梨树种下去,长出来的是梨树,结的是梨。它们生长的环境是一样的,从土地和空气中吸收到的物质和营养也都是差不多的,而长出来的却完全不同。因为任何一个物种,它从外界吸收了物质和营养以后都要再转化成自己的东西,然后才能为自己所用,这就是阳化和阴成的过程。

内经中说阳化气,阴成形。所谓阳化气,并不是阳本身化成气,阴成形也不是说阴本身会变成形。这句话的题眼在阳化、阴成四字,意思是说,外界物质在进入一个生命体以后,首先要进行阳化,阳化以后变为气,也就是与自身同气的物质,然后再进行阴成,变成其自身的形体。而当生命体要发挥生命作用,向外做功的时候,其体内的物质又会再次进行阳化,化为能量,以供生命使用。这句话说的是生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及体内物种进行转换的过程。阳化的过程就是生、长,阴成的过程就是收、藏的过程,而整个阳化阴成的过程都是转化,万物皆有生长化收藏。

人从外界吸收到物质以后,通过阳化,变成自身能用的东西,然后通过阴成储存起来,当人体需要使用能量的时候,阴成的东西要再次阳化,变成人体的能量。人体也是一个不断阳化—阴成—阳化的过程。这其中人与外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从外界获取物质及向外做功,并排出人体不需要的杂质,属于出入,人体内部气机升降流通,人体内自身的物质转化,阳化阴成,属于升降。内经中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我们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比如说糖尿病的病人,他吃饭没有问题,呼吸也没有问题,这说明其与外界之间的物质交换系统是通畅的,这是活着的前提。其次,糖尿病的病人吃的食物能够消化吸收,这是外界物质进入人体第一步阳化的过程,病人并没有便秘及宿食不化,反而会经常觉得饿,这说明第一步阳化是没有问题的。食物经过身体阳化以后变成了人体能用的糖,这个糖本应该是通过阴成,储存在人的身体里面,供人体需要时再次阳化使用,变为能量。但他的糖却没有被储存及再次利用,而是通过尿液大量地排出来了,这说明他无法存储及使用这个糖,这是阴成及第二次阳化出了问题。他的身体本身需要这个能量,想要把这个糖阳化起来变成能量来使用,可是身体却失去了再次阳化的能力,糖分大量的供应,身体却无法使用,最终只能通过尿液来排出。所以糖尿病的病人多体瘦而气虚乏力。这是人身体内部的升降出了问题。

外界物质进入人体以后,经过阳化以后变成糖,本身也是一个阴成的过程,糖转化成脂肪也是阴成的过程,脂肪再转化成糖这是阳化,糖再转化成能量,这又是阳化,人体就是在不断地阳化阴成阳化,如环无端。升降出入,一刻不停。

恶寒发热、喘、上气、呼吸不利,这是与天气沟通不畅,胃反、不能食、呕吐哕下利、便秘,这是与地气沟通不畅,食而不能化、腹满、宿食、气胀,这是第一步阳化不足,体瘦、萎黄、血虚、肾气不足,这是阴之不藏,不能阴成,水肿、乏力、体虚、气虚,这是第二步阳化不足。

人体与外界沟通正常,体内气机正常升降流转,则人体自然无病。

二、外邪侵袭

人体与自然的沟通,除了人体从自然中吸收物质和营养之外,第二个方面就是人会受到天地外邪的侵袭。丹经中有一句话说“生我之门死我户”,人依靠自然而存活,人除了从自然中吸收天气和地气之外,自然的也要受到自然的侵害。

一方面是要受到天气,也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的侵袭,另一方面就是地气,也就是酸苦甘辛咸及寒热温凉,四气五味的侵害。

这就是说生我的,同时也会是害我的。人能够存活是因于自然,人之所以致病同时也是来自于自然。内经中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谨调五味以养生。这便是使人免受外邪的侵袭。

人致病的途径,除了伤于天气和地气之外,还有另外两伤,一是伤于人,一是伤于物,这是人之四伤。人之所伤,皆不出于此四种。

伤于天,则为六淫致病,首伤太阳,然后传肺,所以感冒之后就很容易得到肺炎。

伤于地,则为四气五味致病,首入阳明,后传三阴。

伤于人,则为人之七情所伤,或房事、过劳等。

伤于物,则为金刃、虫蛇、野兽、棍棒等伤。

伤于天谓之伤寒,伤于地谓之伤食。伤于人,主在七情及房事,所愿不得谓之伤情,房事过劳谓之伤精。伤于物,则为外伤。

除去外伤不算,人之所伤就只有伤寒、伤食、伤情、伤精,四种。

其中,老人小孩因体弱多伤寒、伤食,女子多伤情,男子多伤精。这是就一般而论。

所以女子多肝郁,男子多肾亏,女子治之在肝,男子补之在肾。

伤情则体内气机不畅,此为郁,伤精则精气亏空,此为虚。伤情伤精之后则正气虚损,人体六经皆可受病。比如说人在心情低落的时候便更容易得到感冒,也更不容易吃下东西。

三、气机相感

人与外界沟通,除了从外界获取物质营养,及人会受到天地外邪的侵袭之外,还有第三个方面,就是气机的交换,也就是气机之相感。

人生天地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天地气机的影响。比如说像花,有时候你们会发现很多花在不开的时候,都没有开,而在开的时候,则突然一夜之间就全开了,好像约好了一样,这就是天地气机的影响。

人也是一样,春夏则人体气机外浮,脉现弦洪,秋冬则人体气机内敛,脉现毛石,天地之气机对人体的影响也是一样的。

人随天地之气而养慎,这便是内经中非常重要的四气调神及顺四时的概念。内经中说,四时阴阳者,天地之本也,生之本,本于阴阳。顺之者生,逆之者亡。

现在很多人追玄求异,站桩、打坐、辟谷、吐纳、服食、采补等等不一而足,很多东西本是仙家所用,对常人来说,能够做到顺天地而养,便已经可以算是真人了,这也是内经中一直处处在强调的,何必再去追求那些东西呢?

阴符经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魏晋时期服食五石散盛行,又有几个能飞升的呢?

人要顺天地四时而养。天地之道,天则寒来暑往,地则岁岁枯荣,天则月圆月缺,地则潮起潮落。万物所生在地,而命悬于天。天行六气,而地分九野,天分四时、六气、廿四节气、七十二候,地分八方九野,万物品类不同。天之所行,谓之气候,地之所分,谓之方物,此谓物候。

内经中说,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一年分七十二候,廿四气。其中廿四气又叫廿四节气,分为十二节和十二气。第一个节气称为节,又叫初气,第二个节气称为气,又叫中气。初者地气升,中者天气降。如此一年有十二中气,分在十二月。月无中气,则不为一月,而为闰月。

天地运行,物候随之变化,人体气机也随之改变。这其中对人影响最大的便是天之气候。所谓人生于地,命悬于天。天则四季分明,如何顺四时而养,请参见公众号《顺四时养生法要》一文。

人与天气相通,主治在肺,故内经中说,肺主治节。节者节气,肺主管人身与天之节气的沟通,协调人之气机与天相应,这称之为调候,故又曰肺主调候。

人体治病,治内伤以脾胃为主,人得胃气则生,此谓培土,治外感以肺为主,人顺四时则养,此谓调候。培土以强内,调候以强外,此治病之大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