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世家河洛派源流考

 梦想童年594 2022-08-15 发布于江西

(前言:2009年颁布的孔子世家谱河洛派是新的五大支派之一,经查证河洛派历史悠远,是九代祖孔鲋之后,世袭奉祀商汤,九代祖自曲阜鲁壁藏书背家庙礼器隐于洛阳嵩山酒后村,建起和乐书院,并盖起孔子之家庙,其13代孙孔潜汉末衣冠南渡后人为会稽郡望,隋唐其后人35代祖孔昌寓,36代祖孔祖舜,37代祖孔齐参北返洛阳,38代孔克符孔克让孔述睿安史乱隐于洛阳嵩山酒后为河洛派之祖,瓜瓞绵绵己有3万多后裔,分布于洛阳孔家寨,七里河,宜阳,洛宁,新安,嵩县,渑池,汝阳,伊川,登封,栾川,商丘睢阳,山东曹县等地。考证结果也证明了37代祖孔齐参后人入民国谱宁陵派三支是错误,考证有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文章图片1

2009年孔子世家谱大修,目前孔子后人约300多万人入谱,许多人知道曲阜是汉代到民国一直有褒圣候,文宣公,衍圣公等爵位世袭,民国后77代衍圣公孔德成寓居台湾传四代,其孙孔垂长为奉祀官,还有人知道南宋时衍圣公南迁一支为衢州,称为南宗,曲阜称为北宗。实际上千年帝都洛阳还有一支更悠久的孔子嫡长孙后人世袭奉祀商汤,历史上在汉代就被称为大宗,曲阜为小宗,这支后人就是孔子九代嫡长孙孔鲋之后,明代程敏政圣裔考:“……名谦仕卫以孔子后封鲁国文信君,其圣裔之受封始此,顺生三子长曰鲋秦封鲁国文通君又为陈王博士,次曰腾为汉长沙王太傅,次曰澍。而鲋腾之后分为两宗,鲋六世生何齐,成帝时梅福上书言孔子殷人宜封其后以奉汤祀,遂封何齐为殷绍嘉侯寻进爵为公,地满百里此一宗也。腾四世生覇,元帝时赐号褒成君奉孔子祀此一宗也,然则绍嘉公乃大宗褒成君乃小宗,何齐生安光武时嗣爵又进封宋公为汉宾位诸侯上。”除了孔鲋13代孙孔潜汉末衣冠南渡后人在浙江会稽成为郡望南北朝定居约400年外,汉代到隋唐宋金元明清,到民国至今其后人一直世居洛阳,他就是孔子世家谱河洛派孔氏,由于历史原因,到清代民国几乎被遺忘在历史的角落,本人查地方志,家谱,史书等资料进行初步考证理清世系,望引起重视进行商讨论证。

一.孔子九代孙迁洛阳的渊源

洛阳十三朝古都,人文荟萃,历史厚重,位于天下之中,北有太行,南有嵩山,西有秦岭,黄河与洛河交汇于此形成洛阳盆地,邙山岭上自古就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的习俗,洛阳是华夏文化之根,也是河洛文化的源头。先祖孔子就有两次入洛问礼于老子。先祖孔子是殷商之后,周武王灭商纣王,封纣王的哥哥微子于宋国奉祀商汤,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自孔父嘉之后,其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为鲁国人。孔防叔孙子叔梁纥生先祖孔子。孔子单传7代生八代祖孔谦为魏相,魏国今焦作开封一带。孔谦子三长子孔鲋,次子孔腾,幼子孔树自此孔氏开枝散叶别为三门。

长子孔鲋秦时为文通君,为避焚书坑儒与弟孔腾,孔树藏家传古书于鲁壁,然后带奉祀礼器孔子像等弟兄三个隐于洛阳地区嵩山,即今伊川县酒后村,在这里以清和为乐创建和乐书院,教弟子百余人,出名的有叔孙通等,并在酒后建家庙奉祀孔子及殷商先祖,著有孔丛子一书,孔鲋被后人尊称为孔丛子,孔鲋晚年时约55岁后被陈胜吴广征为博士,后战死沙场,埋于陈留。其时孔鲋儿子孔随与叔叔孔腾孔树等家族人员定居在今洛阳酒后村。

刘邦与项羽灭秦二世,刘邦灭霸王于乌江,汉朝统一天下,其中幼子孔树的儿子孔聚参加刘邦起义,被称为孔大将军,灭霸王项羽有功,是汉初开国元勋被封为寥侯。刘邦建国后适鲁封次子孔腾为文征君,回曲阜奉祀孔子。西汉成帝时大臣梅福匡衡建议封孔子嫡长孙为殷商之后,封周公后人为两周之后,二王三格礼仪来奉祀。于是长支孔丛子的五代孙孔吉被封为殷绍嘉侯,后为宋公,封国于商丘阜阳等地。曲阜孔腾后人孔霸被封为关内侯,褒成侯等世系爵位。自此孔氏孔鲋孔腾两支被封世爵始于此,孔鲋后奉祀商汤为大宗,孔腾后奉祀孔子为小宗。孔鲋一支世袭宋公到汉末国绝,由于永嘉之乱后世系漏掉,到22代孔潜之前几代名字不清有待查证。

文章图片2

(孔子三门世系表黄色为世袭)

商丘孔德昌整理世系表

东汉末太子少傅孔潜衣冠南渡后人为会稽孔氏,孔潜之后子嗣兴旺,支系繁分,世居江南,在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六朝时期是江南非常显赫的家族之一,达官显贵不胜枚举,魏晋南北朝时史上有传者有百人。如东晋时南人任侍中者17人中,可确定的就有孔氏6人;南人任仆射者10人中,孔氏有3人;而担任颇有实权的领护之职的南人10人中,也有孔氏3人。同时,孔氏还有5人任吴兴太守,3 人任会稽内史,孔氏家族成员在东晋先后任侍中的六人为:孔愉、孔坦、孔汪、孔安国、孔琳之、孔靖(季恭);任仆射的三人为:孔愉、孔安国、孔靖(季恭);任领护的三人为:孔愉、孔安国、孔靖(季恭);任吴兴太守的五人为:孔愉、孔坦、孔严、孔灵符、孔琳之;任会稽内史的三人为:孔愉、孔安国、孔靖(季恭)。)。由于三吴地区经济发达,地位重要,故其郡守也为显职。东晋时期,侨姓士族居主导地位,会稽孔氏因南渡较早,已被看作吴姓士族,但其仕途并不像其他吴姓士族那样坎坷,为吴郡豪门望族。

文章图片3

山阴县志

孔氏世居山阴有四百多年,是其时山阴各氏族中最大氏族,子孙繁衍,枝脉甚多,时间既长,人望又隆,不少学者亦谓孔氏,为山阴土著之族。孔氏与其时之贺氏、王氏、谢氏、虞氏、庾氏、傅氏、阮氏、孙氏、郗氏等,相处一郡,和谐共事,同在建康为官掌持朝政。他们前赴后继,摩踵接肩,历经六朝,发展了江南经济、文化事业,遂使中国经济重心由此时起,开始向江南移动,并到唐中期基本完成这种转移。山阴孔氏既为显隆望族,则对这种经济转移的影响殊为深远。孔氏不少人曾为会稽内史,如孔季恭,孔灵符父子相继任此职,他们关注民生、扶持农桑,使会稽郡物阜民富,产业发达。史书曰:”自此至大明之季,年逾六世,民户繁育,将囊时一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孔氏对绍兴经济的开发,绍兴实现历史性的跨越,其功表现于天下。孔氏家族又一历史遗产是:注重修治,立身唯正。他们为官清正,为人清廉,选贤进能,唯德是举,于是治身弘业,为朝政所重,为土庶所颂。他们崇本务学,不尚浮诡,俭身勤职,刚正不阿,于是仕以学成,身由义立,族人厉从师之志,家庭竞专门之业,不少人之道德风范,彪炳史册,为人称颂,真不愧为孔子后人。总之,山阴孔氏留给人们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其历史价值与作用是永垂史册的。

唐代《元和姓纂》有孔潜世系介绍,孔鲋五代孙孔吉为宋公,吉八代孙生潜,潜生竺等世系资料,并且南宗明代成化家谱也记孔潜为孔吉之后,如明代正德年间的《增修孔庭纂要》:22代孔潜字景微,斌14世孙,汉太子少傅避地会稽,同时22代孔杨记是孔郁子。斌即八代祖孔谦。为何家谱世系这样记录?很明显九代祖孔鲋之后就是孔潜,这样确认清楚了孔潜世系就好理解唐代后的河洛派一些疑问。

文章图片4

《元和姓纂》是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命林宝修撰元和七年(812)成书

二.隋唐会稽孔氏北返洛阳的衍变

孔潜之后梁侍中孔休源四代孙孔德绍,隋时为景城县丞,后为窦建德秘书丞,其子孔昌寓唐贞观进士,有不置刺史美称,玺书褒美擢为膳部郎中,唐代周孔昌寓碑有详细世系。孔昌寓子孔祖舜,为监察御史,孔祖舜子孔齐参为宝鼎令,有孔齐参墓志铭出土,孔齐参子三孔克符,孔述睿,孔克让,洛阳孔家寨谱道光谱及光绪谱,洛宁光绪谱,及兴化家谱记有:安史乱时弟兄三个避乱于嵩山见有孔丛子祠堂遂家焉,安史乱后克符公回洛阳入周问礼处遂家焉,教书育人去世后门生埋于洛阳东十八里今洛阳孔家寨。克让留嵩奉祀,自此洛阳有克符克让两支孔氏之后,即37代祖孔齐参之后09谱续为河洛派。

通过孔昌寓,孔齐参,孔望回墓碑,及唐史传记资料,本人认为洛阳地区自汉代到唐代以来,九代祖孔鲋,孔腾,孔树到洛阳嵩山隐居,汉代时期孔丛子后人及孔树后人都在酒后居住,酒后是孔氏第二祖居地,孔丛子去世后有孔丛子祠堂和九代祖建的孔子家庙,孔丛子祠堂也是和乐书院,酒后村也为和乐阙里,两汉300多年代有孔氏后人奉祀,主要是奉祀殷商及孔子和孔丛子。

一直到汉末22代祖孔潜衣冠南渡,带走部分奉祀礼器,今上海青浦孔宅即为孔潜旧居,孔潜南渡后也在青浦故居建立家庙奉祀商汤及孔子,孔宅志上有会稽孔氏后人鲁山派的孔祯任苏州刺史时在青浦孔宅衣冠奉祀,清代乾隆时期重修孔宅,文革时期破坏出土有玉环玉璧,还有几个大的花瓶,青浦孔宅后来有宋代衢州南宗后人奉祀一直到民国。本人认为青浦孔宅的出土的礼器等物品就是孔潜在洛阳酒后带走的部分祭祀礼器,孔潜在洛阳为官,离酒后距离近也方便带走。南北朝时400年间青浦孔宅应该是会稽孔氏家庙所在。只是到了隋唐时期政权北移,会稽孔氏后人孔德绍,孔绍安,孔思政等都到北方为官或者落居北方,青浦孔宅有所没落,才有了孔绍安儿子孔祯任苏州刺史时去翻修奉祀衣冠。

会稽孔氏后人在隋朝统一政治中心北移到洛阳和长安后,会稽孔氏34代景城县丞孔德绍之后为河洛派,监察御史32代孔绍安之后为鲁山派,端州刺史33代孔思政之后周口西华一支,洛阳酒后的家庙应该重新修建起来,毕竟这里是和乐阙里,九代祖的祖居地,也方便奉祀。唐初时期的膳部郎中昌寓公主要负责二王三恪的礼部祭祀事务,根据昌寓公墓志铭资料考证如下:

1.孔昌寓出生于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去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4年,享年66岁。夫人萧氏出生于公元620年唐高祖武德三年,去世于唐高宗调露二年公元680年,享年60岁。其与隋代萧皇后与唐相萧瑀同为梁武帝萧衍玄孙。大周武则天长安三年公元703年昌寓公与夫人兰陵萧氏由陕西周原迁回祖茔偃师北原邙山。

2.孔昌寓父亲孔德绍去世于公元621年,时孔昌寓13岁,与母瑯琊王氏相依为命,唐贞观时对策高第考中进土,历始平尉,上柱国司稼寺丞加朝散大夫,襄州和魏州司马,后为尚书膳部郎中二品以上退仕,帝曾玺书褒美不置刺史的美誉。父孔德绍有清才,隋为景城县丞,后为窦建德秘书丞,典书檄,窦建德败被唐太宗除,存诗12首。

3.墓志作者是唐代文豪书法家卢藏用,卢藏用与昌寓公的儿子孔祖舜是世交,孔祖舜字奉先,皇朝散大夫,梁州都督府司马,监察御史,祖舜公任荥阳令时深感纪信替刘邦焚身的忠烈精神,修郑州纪公庙时就请卢藏用撰文书丹汉忠烈侯纪公碑,纪公碑曾在国博做国宝展览。纪公碑上有:“纪公之灵与孔君有冥契者矣”。 同时卢藏用书丹昌寓公母亲的墓志,可见这些墓志的弥足珍贵。

4.祖舜公之子孔齐参唐时为宝鼎令子三克符,克让,述睿,为河洛派孔氏之祖,世系如下:

34代孔德绍-35代孔昌寓-36代孔祖舜-37代孔齐参-38代孔克符,孔述睿,孔克让。

5.宋代赵明城金石录记录有:右周孔昌寓碑载其世系甚详云,宣尼父三十六世孙也,十四世祖潜吴侍中生晋豫章太守竺,竺生大尚书冲。冲生大司农偘,偘生秘书监滔,滔生江夏太守侯,俟生宋尚书左丞㓜,幼生尚书右丞遥之,遥之生中书侍曅,曅生齐散骑常侍珮,珮生梁侍中休源,休源生陈黄门侍宗范,宗范生陈散骑常侍伯鱼,伯鱼生隋祕书正字德绍,德绍生昌寓,唐以前士人以族姓为重,故虽更千百年歴十世皆攷究,自唐末五代之乱在朝者皆武夫悍卒,于是谱牒散失,士大夫然不知其族系之所自出,岂不可惜也哉,故余详录于此使后学论姓氏者有考焉,按此碑及梁史皆云休源冲八丗孙而元和姓纂独以为七代孙误矣。(古时家谱世系是以叔梁纥为笫一世,孔子为第二世,这样孔昌寓就为36世孙,按照代数是孔子为第一代,孔昌寓就为35代孙,世与代区分就在此容易造成理解错误)

6.唐代巜元和姓纂》记:22代祖孔潜为孔吉八世孙,孔吉为九代祖孔鲋五世孙,汉成帝时封为殷绍嘉侯,后为宋公,自此孔丛子后代世系奉祀商汤,为正统皇朝二王三恪之制世袭。唐代时也封殷周汉之后为三公,昌寓公被封为上柱国时可能就是奉祀商汤之后,上柱国为一等功勋,正二品,应为公,其它职务如司稼寺丞,膳部郎中为三品以下,家谱也记录有克符克让述睿避安史乱到嵩山伊川酒后村,后克符回洛,克让一支留嵩,应该都是奉祀商汤的缘故,直到民国伊川酒后孔氏被迫失去奉祀。

昌寓公封勋正二品比唐代的孔腾后人33代孔德伦世袭褒圣候或文宣公三品还要高一格,就可能与唐代的封爵商周汉之后有关。并且墓志上写的由周原埋葬20多年迁回洛阳邙山遂周礼,迁埋时间刚好是大周武则天690年洛阳登基13年后,为什么说的遂周礼,不写其它墓志的礼也,武则天登基后又封了二王三恪,在洛阳两次建明堂举行周礼,史书名字没有写,我想遂周礼是与此有关联。或者是武则天705年快要下台前的一次国家礼制变化有关。

文章图片5

唐尚书35代祖孔昌寓墓志

文章图片6

唐宝鼎令37代祖孔齐参墓志

孔昌寓墓志

唐故尚书膳部郎中孔府君墓志文

府君讳昌寓字广成会稽山阴人,孔子之三十六世孙也,累圣重懿踵武贤哲诗书礼乐之府生人,赖之矣曾祖宗范梁中书侍郎长,仁和仪□瑚琏之器也,祖伯鱼陈散骑常待昭德弼违彝鼎之微也,考德绍随秘书正字景城县丞,聚学辩问坟经之韫也,君承睿哲之绪,穆渊口铄之风,蕴籍醇德恢滔世功,凤深不扉艺不通,故質文青明以慱约今问高朗而显融,始以制策科甲授巴西蔚,历始平尉,屯卫兵曹行军,兵曹外府主簿,上柱国司稼寺丞加朝散大夫,出为襄州司马,迁魏州司马,入为尚书膳部郎中,绘青云之姿在黄绶之列而不□,其羣钤龙虎之畧,制鲸鲵之命而不竞,其勳府承君佐羔裘豹裹□改,于文舍香握兰文昌礼闼適增其芳,可谓君子不器逢,人德全物无滞为道,屡逻并若土元显兴诎名于百里,次分京兆政悊□□,川颜䀎立,予不以贤吴方,将琢磨天工酺眬皇道步中台而清□□,上以庠归老。會年六十六上元三年适疾卒于长安宣阳□□,呜呼!郎位谛晶会府,潜耀达览之士凤不时恫。

夫人兰陵县君萧氏,梁武皇帝之玄孙,颖川王全之孙,孝义府君质之女也,禀王娅□□,承分宫之训贤矣,窈窕之容,闲雅独洁之间始于中闱,形于宗族□匪我明德昌降,今嫔和而不黩敬而有亲,故孔君之□也,无稻膺□,洵涕哭不己夜哀不越礼,是以文伯穆姜之行兴调露二年遂子禄养,卒于泽州之官舍,年六十旬,府君宦于京,故留嫔秦辅夫人□于赵遂权窆周原,岁道未通,阂河缅隔,子祖舜等增修先训竝名立宦成,祗循匪莪霜露风极始以长安三年二月,还神二京合葬于偃师之北原遂周礼也,乃斩石记德以旌幽襚其词曰:

皇皇大圣道羣生兮,穆穆庆绪为国祯兮,外壹宣化政有成兮,仙闱雅步播馀清兮,中階虚位陨厥声兮,邙山松柏丽佳城兮,千秋万古垂令名兮!

孔齐参墓志

唐故河东郡宝鼎县令会稽孔府君(齐参)墓志文

公讳齐参,字齐参,先殷子姓也,以乙配子,故谓之孔氏之胤,圣者有仲尼焉。至吴侍中潜,避世于会稽,因为其郡人也。曾祖德绍,隋河间郡景城县丞。祖昌寓,皇朝散大夫、尚书膳部郎中。父祖舜,皇朝散大夫、梁州都督府司马。公即司马府君之 □子。弱冠孝廉□第,解褐行宋州参卿事。秩满就会,有诏置诸学士,考判之尤者,公翻然中的,河南府阳翟县尉。方慎牧宰,大搜其人。公又封策高 □,恩授濮州临濮县令。今上亲临前殿,以束帛□之,优任贤也。后转河东郡宝鼎县令,凡初考绩,春秋五十有二,以天宝三载三月十一日篕寝疾,七日而终于官舍。家素贫俭,单车遂归。公外兄今工部尚书陆景融,闻公之亡也,举手而言曰:孔公正□好,清畏人知。学可充于国师,位不登于王佐。人事耶,天命耶!因□□□遣使者。其为名贤见重如此,嗣子全祯,述睿,克 让等,年未至学,哀过常度。远期三虎之名,能守伯鱼之礼。以其载四月二十八日,权厝于北邙旧茔之乾位,以从先大夫于九原,孝之终也。文曰:生我孔公,邦家之宗。□我宰邑,云□□□。言返东道,归神北邙。先茔垒垒,古树苍苍。哀哉嗣子,遵奉遗光。

三.河洛派孔氏隐于嵩山的缘故

唐代以来昌寓公,祖舜公,齐参公在洛阳城区有宅第,昌寓公母亲王氏墓志记述去世后就殡于洛阳,古代时先人去世要回老家守孝,洛阳是政治中心,洛阳邙山有祖坟,嵩山酒后有祖居地和家庙宗庙,所以孔克符弟兄三个就在在洛阳生活学习,并且时常随家人去邙山和酒后春秋两祭,对于嵩山酒后非常熟息,关于其它家谱上写的东平乱和德宗时期避乱嵩山,都是后人在资料不全的时候的附会,不可去挑字眼去理解。为什么说是公元755年安史乱去的嵩县酒后,唐代韦应物有一首诗就是拜访孔述睿,韦应物正好是安史乱后到洛阳763-769年当县令,那时候慕名孔述睿与王侍郎去酒后拜访孔征君述睿。

陪王郎中寻孔征君

韦应物

俗吏闲居少,同人会面难。

偶随香署客,来访竹林欢

暮馆花微落,春城雨暂寒。

瓮间聊共酌,莫使宦情阑。

孔述睿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卒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终年71岁。述睿好学不倦,唐代宗召为太常寺协律郎,转国子博士,迁尚书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后升为谏议大夫兼皇太子侍读,改秘书少监兼右庶子,复为史馆修撰。“述睿每迁,即至朝谢,俄而辞疾归。”述睿精研地理,重修《地理志》。性谦和退让,与物无竞,每亲朋集会,尝恂恂然似不能言者,人皆敬之。时令狐峘亦充修撰,与述睿同职,多以细碎之事侵述睿,述睿皆让之,竟不与争,时人称为长者。以太子宾客紫金鱼袋三品致仕,放还乡里。仍赐帛五十匹,衣一袭。故事,致仕还乡者皆不给公乘,德宗优宠儒者,特命给而遣之。贞元十六年九月卒,年七十一。赠工部尚书。有唐宰相郑絪元和十一年六月撰写太子宾客孔述睿碑,晚年归隐后韦应物又写一首寄念友人的诗:

沣上对月,寄孔谏议

思怀在云阙,泊素守中林。

出处虽殊迹,明月两知心。

安史之乱后洛阳城破,房屋被毁,安史乱时父亲齐参已亡故11年,安史乱时弟兄三个约23-28岁的年龄,有的已成家,安史乱结束于公元763年,八年时间他们有的在嵩山酒后娶妻生子,安史乱后他们年龄都在30多岁,洛阳城内已无居住地方,克让就留嵩奉祀商汤,克符到洛阳孔家寨邙山祖坟付近定居教学为生,孔述睿后来出仕为官,这样才有了家谱上写的外地流寓25大支派的其中两支,克符公后洛阳支,克让公后伊南支。

文章图片7

江苏兴化孔氏家谱

有的一些家谱写克让为老大,克符为老二,述睿是老三,这个我觉得是正确的,克让留嵩奉祀商汤及孔丛子一般是家族老大,这样也造成后人整理家谱时会搞混淆,现在52代孔之进酒后孔氏后人也可能是克让后,这个以后再加以考证,总之都是35代祖孔昌寓,36代祖孔祖舜,37代祖孔齐参河洛派后人。另外有一个山东博平县谱克符世系不一致,也许就是克让与克符两支后人混淆后造成的。38代述睿公子孔敏行生于公元765年,去世于元和九年(814)享年49岁,赠工部尚书侍郎。有四子,第四子孔望回21岁早逝。其它三子无考。

文章图片8

洛阳手抄老谱流寓25大支派克让克符两支

孔敏行新唐史记载:元和五年礼部侍郎崔枢下擢第(状元)。吕元膺廉问岳鄂,辟为宾佐。丁母忧而罢。后元膺为东都留守,移镇河中。敏行皆从之。十四年,入为右拾遗,迁左补阙。长庆中,为起居郎,改左司员外郎,历司勋郎中,充集贤殿学士,迁吏部郎中,俄拜谏议大夫。上疏论兴元监军杨叔元阴激募卒为乱,杀节度使李绛。人不敢发其事,敏行上表极诤之,故叔元得罪,时论称美。

文章图片9

40代祖孔望回墓志

唐代晚期,38代克符子39代与见丹阳县尉,40代孔元昌唐懿宗咸通十二年进士为荆州刺史,荆州有孔公祠其子昭祚。41代昭祚生子谨宥,这里纠正下世系,42代谨宥子43代光进,按照孔宗尧墓志世系与洛阳派世系,43代是光字开始,原来家谱42代光进与43代谨宥是错误。另外接唐懿宗继位的唐僖宗是公元878年-884年黄巢起义,家谱上写42代谨宥黄巢乱时祖坟碑亭石器尽毁,忧闷而死。另其子43代光进子44代孔宣,宋太宗时期封为商丘柘城主薄,五代十国时间约70-80年时间,最少要隔1代人。不可能是唐僖宗后来不隔一代就是宋太宗时期。

另外42代祖时期的黄巢作乱,墓地碑亭石器尽毁指的是昌寓公到孔述睿公的祖坟洛阳邙山被毁,不是宁陵派孔集的褒圣侯墓,根据《重修褒圣侯墓碑文》记载,褒圣侯墓由唐历五代、宋、金、元氏以来,“邱垄如故属”。明洪武初元,黄河泛滥。三侯墓冢皆为水淹,“日久见其迹,而邱木犹存”。这里很清楚说明褒圣侯墓唐代宋代金元都完好,只是到明代发大水被淹,明代时期才又修复。黄巢乱也是在洛阳长安大都市烧毁破坏严重,如果宁陵派祖墓被毁其长支与二支都会在家谱记录。这都间接证明了38代克符公后到43代光进与宁陵派三支没有任何关系。

四.宋金时期河洛派长支的世袭

宋金元时期,河洛派孔氏长支:

44代光进公之子孔宣宋太宗永熙三年授柘城主薄。

45代宣公之子孔延盛宋真宗祥符元年授安阳主薄

46代延盛公之子孔宗栎 宋天禧四年授中丞博士

47代宗栎公之子孔若兰 宋时任安阳主薄

48代若兰公之子孔端懋 宋时战乱负硕德隐林泉

49代端懋公之子孔珦 以圣裔孙特加恩礼授国子监博士

50代珦公之子孔排 幼通经史金熙宗皇统三年授为博士

51代排公之子孔元相 章宗时为仪封令

52代元相公之子孔之进 元乱不仕,避兵嵩山酒后村。子三溢泾湧。

53代之进公之次子孔溢 字世昌元时明经任曹州路教授后人落居山东曹县为曹县支祖。

54代溢公之子孔思齐 字立道由明经举保任楚宫书院山长;

这里可以看出元代前45-52代除了改朝换代都有世系的爵位,宋代安阳主薄2人,柘城主薄1人,中丞博士1人,金代时期国子监博士1人,博士1人,仪封令一人,元代时期孔之进不仕,可能与元灭金有关,只能回洛阳老家嵩山酒后奉祀商汤,并且带领三子翻修孔丛子祠堂和孔子之家庙。其子孔溢为明经到曹县为教授。为何宋金时期世袭这么多职位,应是齐参公之后是大宗奉祀商汤有关,宋金时期不但封曲阜孔氏衍圣公一支,还要封大宗孔子嫡长孙后职位与奉祀。

并且这些封地都是殷商故地,安阳与商丘,在唐晚期,五代十国时期,宋初国家封爵二王三恪之礼级别降低,门阀世家力量逐步瓦解,科举制度盛行,到宋初新的平民贵族撅起,国家礼制不断变化,唐初的以北周,隋为二王,到武则天的以周汉为二王,以舜,禹,汤之后为三恪,武周圣历二年,改以隋朝、唐朝后裔为二王后。神龙元年,唐中宗废武周二王三恪,复以北周、隋朝后裔为二王后。天宝七载五月,唐玄宗以北魏后裔元伯明为韩国公、北周后为介国公、隋朝后为酅国公;天宝九载九月,又改以商朝、周朝、汉朝为三恪。

宋代后二王三恪就开始封低端实制性的爵位,如安阳主薄,柘城主薄,及博士类,一方面有实职,一方面奉祀。宋代时孔腾后人奉祀孔子地位逐步提高,自孔宗愿为衍圣公800多年儒学兴盛明清为文官之上,这是国家政治礼制变革的需要。宋代时三岁一亲郊举行明堂大礼,同时对先朝之后,官员,宗室赏赐恩荫,宋代300多年共举行明堂大礼48次,北宋17次,宋太宗与宋真宗各5次,所以北宋时期的44代孔宣-47代孔若兰因而受封恩荫。宋承唐制,金代自金熙宗讲社稷之礼,至世宗开始常祀,效仿中原文化,遵唐宋旧仪,49代孔珦-51代孔元相受封,元与清无明堂之礼,到明代南郊大礼与明堂大礼合二为一。

文章图片10

商丘孔德昌整理世系表

孔之进前代世系为:孔昌寓(35代,唐贞观进士,历任襄州魏州司马,上柱国司稼寺丞加朝散大夫,尚书膳部郎中,帝曾玺书褒美,有不置刺史之称)-孔祖舜(36代,唐朝散大夫、监察御史)-孔齐参(37代,唐宝鼎令)-孔克符(38代,唐德宗时兵乱,与弟孔述睿、孔克让隐居嵩山)-孔与见(39代,唐宣宗大中二年即848年举孝廉,任丹阳县尉)-孔元昌(40代,唐懿宗咸通十二年即871年中进士,任荆州刺史,政绩斐然,荆人立庙祀之,享年75岁)-孔昭祚(41代)-孔谨宥(42代,唐末五代兵乱,杀掠人民、焚烧庄村,祖坟林庙碑亭石器尽为灰烬,日夜忧闷而死,年五十三-孔光进(43代)-)-孔宣(44代,宋太宗雍熙三年即986年任柘城主薄)-孔延盛(45代,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即1008年授安阳主薄)-孔宗栎(46代,宋真宗天禧四年即1020年授中丞博士)-孔若兰(47代,北宋安阳主薄)-孔端懋(48代,避宋乱不仕)-孔珦(49代,国子监博士)-孔排(50代,金熙宗皇统三年即1143年授为国子监博士)-孔元相(51代,金章宗时任义封令)-孔之进(52代,避金末兵乱不仕,居嵩县孝感村奉祀殷商和孔丛子祠堂)

五.河洛派嵩县孔氏及家庙的考证

2019年2月7号本人与洛阳派族兄孔德农一起去嵩山酒后考察孔鲋祖居地及嵩县孔庙的情况。

洛阳伊川县酒后镇位于伊川县东南部,距县城26公里,南依九皋山与嵩县搭界,西隔伊河同鸣皋镇隔河相望,东北连接葛寨乡,东南毗邻汝阳县,地形概貌为“四沟五岭一道川”。建村时每早大雾笼罩村头,且有酒味,故名酒雾头,后变为酒后头,简称酒后。1941年置齐贤乡,1948年设酒后区。2014年初撤乡建镇更名为酒后镇。伊川酒后村在民国以前属于嵩县管辖叫孝感村,所以家谱上称为嵩县孔氏。

酒后相邻的鸣皋镇有宋代二程夫子建的伊川书院,伊川平等镇有邵雍祠堂和安乐书院,与酒后镇的和乐书院都为河洛文化程朱理学兴盛起到了具大贡献。酒后历史悠久,古称神荫乡“海角镇”,据孔子家庙中的清朝史碑记载,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孔子九世孙孔鲋为避乱,背孔子像到此隐居。嵩县孔氏家谱记有秦时九代祖孔鲋避焚书坑儒乱与弟孔腾,孔树鲁壁藏书隐居伊川酒后镇创办和乐书院,即孔丛子祠堂,祠堂西有孔子家庙,奉祀商汤,具今有2000多年历史,民国时改为和乐学校,可惜上世纪80-90年代大成殿,书院的老楼碑匾尽毁,甚是惋惜。只剩挖出来的驮碑底座赑屃安放在校院的和乐亭中。康熙河南府志记载:和乐书院在嵩县东酒务头,始建无可考,今惟存先师殿三楹。嵩县县志人物志有:明正德年间孔明善为除副兵马。

根据嵩县乾隆县志和嵩县孔氏家谱资料52代孔之进避元乱不仕,回嵩县孝感村奉祀殷商和孔丛子祠堂,并在明初孔之进子三孔泾孔溢孔湧翻建孔丛子祠堂和孔子家庙,53代孔溢元时明经为曹县教授,续为河洛派曹县支孔氏之祖,53代孔泾后人迁洛阳孔家寨,53代孔湧子三孔思余,孔思仁,孔思周,54代孔思仁由明经任宜阳训导后为河洛派宜阳孔氏之祖,54代孔思周子二孔克性,孔克守,55代孔克性子二孔希尧,孔希鲁。56代孔希鲁迁商丘奉祀微子庙封太常博士为河洛派商丘支之祖,55代孔克守孙子孔立法为尉氏训导后人迁居洛阳七里河。56代孔希尧为酒后奉祀孔丛子和殷商之后,按照嵩县孔氏家谱和孔家寨谱资料奉祀商汤的世系为:嵩县孔庙奉祀世系:52代孔之进-53代孔湧-54代孔思周-55代孔克性-56代孔希尧-57代孔立训-58代孔公本(明正德衣寇祀)-59代孔彦道(文林郎付兵马指挥司)-60代孔承泗(进士巩昌府知府)-61代孔宏奇-62代孔闻悟-63代孔贞皋-64代孔尚显(奉祀生)-65代孔衍桧-66代孔兴宗-67代孔毓*-68代孔传铭-69代孔继松-70代孔广德-71代孔昭常-72代孔宪尹-73代孔庆*-74代孔繁*-75代孔新年(迁洛阳孔家寨)。

伊川酒后村孔氏宗亲有7户,田园大队韩良村有4户,洛阳孔家寨1户孔新年(祥)是长支保存嵩县孔氏家谱资料,酒后孔新民(祥)家保存有孔丛子祠堂大成殿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孔罗通(令)家位置是孔丛子祠堂西面20多米的孔子之家庙位置,是家谱记录奉祀商汤的家庙。孔罗通家后面老宅有盛业孔公胡儒人节孝碑一通,可惜破坏几块在路边,上面有神耆会立,黄钟谷旦字样。

孔新民介绍说孔家老坟三处都在离酒后村4公里九皋山下寺沟村付近,一处在向阳渠付近,其它两处在九皋山脚跟处,只听老年人说有石牌坊,石狮,石马,石人,石碑等,早已被毁不见踪影,一处坟地有老的瓦片。其中一处坟地约有20座坟头,现在都已成平田,只是每年上坟时满地挂白纸,下面摆贡品。

另外孔新民讲爷爷孔庆福,民国时期是83军后勤军需工作,解放前在福建又娶一房,有6个孩子,其中一个女孩,在70年代时后人回来一次,90年代时老五来老家一次。孔新民父亲孔繁华因其爷爷历史问题解放后运动时下放青海改造,去世后骨灰带回老家,孔新民弟兄三人。

由于时间紧,3个小时考察甚是匆忙,只见和乐学校四周房前很多大的条石,石柱脚墩,路边还有一个建乐舞楼的石碑,这些都是与酒后孔庙奉祀有关。

文章图片11

嵩山酒后和乐学校,和乐亭里赑屃是此校地下挖出来的。

文章图片12

和乐亭里碑刻介绍

文章图片13

酒后族人保存的先祖孔子神位

六.河洛派洛宁支世系考证

2018年底老家洛宁发现同族坟地68代传鳌公墓碑,洛宁支孔公传鳌墓碑文如下:

皇清显考奎升孔公墓碑文

府君孔公大人讳进鳌,因山东严查家谱论行排辈不可紊乱易名曰传鳌,并字曰奎升行也,乃祖毓云之子,曾祖兴严之孙,考之宗派有九代祖迁洛者曰孔丛子,38代祖迁洛者克符。

于顺治年间迁移兹土世系绵延瓜瓞云仍,是府君糸至圣68代孙也,敬承祖业,殁于晨寿七十有二,府君元配上河西村继配官庄村,皆杜姓生儿辈三人。继文先配孺人之所生也,儿继韶继盈继配孺人所生也,文娶王氏生广东广西广杰,而兄继文先卒,韶娶陈氏未育,盈聚黄氏生广山,呜呼府君孺人勤俭克昌先业勿替绳武有光佑启后人礼祠蒸蒋谨记。

龙飞嘉庆九年岁次子初月上旬,立末山丑向。男继盈继詔,长孙广东,孙广西,广杰,广山

文章图片14

洛宁68代祖孔传鳌墓碑

文章图片15

碑文上有:考之宗派有九代祖孔丛子迁洛38代祖克符迁洛。

传鳌公墓碑发现的意义

1.确认了洛宁孔氏迁移时间。传鳌公墓碑文,于顺治年间迁移玆土,应该指的是62代闻和公传到66代兴字辈永宁瑶头村迁到夹沟村的时间。顺治是1644年,嘉庆是1790年,间隔150多年,传鳌68代与闻和62代相据6代,每代20-25年约150年。根据牛渠村千佛寺碎上人员名单,朋代无顺年间瑶头村孔氏助钱侈寺,推断洛宁孔氏应是明代天顺公元1457年前迁到永宁,具今有500多年历史。

2.为河洛派孔氏佐证了来源。碑文上的考其宗派,有九代祖迁洛者孔丛子,38代祖克符。意思也就是考证洛宁孔氏来源于克符公,根据道光家谱和光绪家谱及其它资料,克符公,克让公,述睿公弟兄三人避兵嵩山孝感村,有孔丛子祠遂家焉,乱平克让留嵩,克符公回洛孔家寨定居。即今河洛派孔氏。

3.孔丛子即孔子九代孙孔鲋,秦时焚书坑儒,与弟孔腾藏书于鲁壁,带礼器避乱于嵩县孝感村,今伊川酒后村,创和乐书院,教弟子百余人,著书20多篇,建立孔子家庙,孔鲋后人孔吉汉代时被封后殷嘉侯,后代孔绍封为宋公。世系奉祈商汤,是为大宗,孔子22代孙孔潜后孔齐参子为38代祖孔克符,孔克让,孔述睿避安史乱隐居孔丛子祠,克符公后迁于洛阳孔家寨,孔克符博通经史,教学洛邑,去世后门生安葬孔家寨,有大唐名儒孔公克符之墓,解放后被毁。克让留嵩县奉祈,孔述睿为谏议大夫,卒赠工部尚书。他们都为河洛地区的儒学文化传播做了很大贡献。

4.洛宁孔氏是62代闻和公迁移而来,约明天顺前,从碑文上看考之宗派迁洛者九代祖孔丛子,38代祖克符,洛宁支光绪家谱同样记有:克符公避兵嵩山,后回洛见有先祖入周问礼乐遺迹遂家焉,洛阳孔家寨谱上只续到62代闻和公,表明河洛派在明代的家谱世系就是以九代祖孔丛子和38代祖克符为祖,并且洛宁支清代200多年直到民国37年续家谱才有可能与洛阳和宜阳的族人接触交流等。

文章图片16

洛宁支孔氏光绪家谱

七.河洛派商丘睢阳支世系考证

明代初期56代孔希鲁被封于商丘微子祠来奉祀微子林庙,世袭太常博士,祭田五顷四十亩,孔希鲁缘何被封于此,这也是缘于汉代时期的二王三恪之礼制和宗族礼制有关。微子祠建于唐代天宝年间,原有“殷微子墓”古碑一通,碑高2·23米,宽0·88米,厚0·18米,横额“仁参箕比。”为汉丞相匡衡所立,汉代著名书法家南昌尉梅福篆写书丹。匡衡,梅福就是汉成帝时封孔子嫡长孙九代祖孔鲋后孔吉奉祀商汤的提议人。元朝90多年对汉族血腥统治,元末陈友谅,郭子兴的起义,最后朱元璋“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平定统一,昭告天下重建汉家王朝,元代时中原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制定《大明集礼》,力图恢复汉族礼仪文化,并采取一系列去蒙古化的措施。服饰方面“复衣冠如唐制”,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在这样的礼制背景下,奉祀商汤之后提上了仪事日程,史官根据明朝属于火德,继承宋周礼制,按照周代礼制祭天地日月,祭宗庙及商周之后,再加上朱氏是宋国开国君主宋微子启(商纣王的庶兄)有裔孙朱晖,原以国名为氏,称宋氏。春秋时,诸侯灭宋,其后裔逃至砀(今安徽砀山),改宋氏为朱氏。于是孔子之后嫡长孙奉祀微子是必然选择。

民国以前,宗法制度始于商末,形成于周公制礼乐,大到王室继承,小到族姓继承,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嫡长制始终贯穿至民国。

52代孔之进世系从唐代35代昌寓公到51代元相公一系,按照家谱排列一直是嫡长孙,并且除了战乱代有世袭,孔之进三个儿子长子孔溢元末明初以明经教授迁曹县,嵩县孔庙奉祀以其次子孔湧承祧奉祀,幼子孔泾外迁洛阳孔家寨,53代孔湧三子思余,思周,思仁,思余无后,其二子孔思周接续奉祀,三子思仁以明经为宜阳训导落居宜阳县,54代孔思周子二克性与克守,克守以郡禀生侯选训导迁到今洛阳市七里河后人落居于此,55代孔克性在嵩庙奉祀,其二个儿子孔希尧,孔希鲁,56代孔希鲁元代晚期参军客于南京回老家时期路过曹县孔道口,53代从曾祖孔溢后人从兄孔希贤孔希则等挽留暂居,这期间正好朱元璋称帝,昭告天下,奉祀商汤微子后也是其礼制之一,于是嵩县孔氏自然是奉祀对象,孔希鲁没有成家没有所牵挂去商丘奉祀微子庙正合适,自此商丘明清微子庙世有奉祀,也有了河洛派孔氏商丘睢阳一支。嵩县孔庙就有56代孔希尧和其子57代孔立训奉祀,明代正德年间孔立训的儿子58代孔公本申请衣寇以主嵩庙祀事,上以旧绘孔子居殿旁又勒建孔子之家庙,于祠堂之右又钦赐祭田一顷二十亩,除其租赋,其子59代孔彦道字明善袭封文林郎北畿中城副兵马指挥司,主嵩商汤祀事,又拨两名奉祀生员,其后代世袭直到明晚期崇祯帝亡国,清朝顺治四年由64代孔尚显请复祀典,清代是异族统治,仅批复奉祀生,官职末袭。孔彦道一子孔承泗在明嘉靖登已丑进士,后任甘肃巩昌府知府,平凉府通判,见洛阳县志与孔承泗母亲丘氏墓志铭。

嵩县孔庙奉祀世系:52代孔之进-53代孔湧-54代孔思周-55代孔克性-56代孔希尧-57代孔立训-58代孔公本(明正德衣寇祀)-59代孔彦道(明文林郎付兵马指挥司)-60代孔承泗(明进士巩昌府知府)-61代孔宏奇-62代孔闻悟-63代孔贞皋-64代孔尚显(清奉祀生)-65代孔衍桧-66代孔兴宗-67代孔毓*-68代孔传铭-69代孔继松-70代孔广德-71代孔昭常-72代孔宪尹-73代孔庆*-74代孔繁*-75代孔新年(迁洛阳孔家寨)。

文章图片17

民国嵩县72代孔宪尹整理资料

文章图片18

民国72代孔宪尹整理资科

文章图片19
文章图片20

嵩县志乾隆版

八.河洛派洛阳地区世系考证

56代孔希鲁能以平民身份奉祀微子林庙,不是简单的姓氏祖庙来奉祀,因为微子后代还有宋氏,戴氏,萧氏等微子后裔,这与国家政治礼制有关,56代孔希鲁如果不是孔之进嫡孙,是没有机会和理由奉祀微子庙,因为明初洛阳地区孔家寨,宜阳还有旁系子孙56代30多个,同样孔之进如果不是河洛派孔齐参公后嫡长孙也是没有资格来嵩县奉祀商汤与孔丛子祠,因为唐宋金元洛阳孔家寨有15个同代族弟洛阳居住,同样道理孔齐参三子如果不是孔潜的嫡长孙一系也是无法唐代时期来嵩县酒后避乱,奉祀嵩县商汤孔子之家庙。同样道理如果孔潜不是孔鲋之后,他在避地会稽没有资格来嵩县孔庙带走祭祀礼器,宗法制度在民国前要大于国法,由此可以认为河洛派孔氏及孔之进后裔与宁陵派三支没有任何的交集地方。

曹县支与商丘支接宁陵派三支可能就是嵩县孔氏在明代天启年间不知何故曲阜削支,导致到清代乾隆,光绪,民国时期嵩县孔氏一支入不了家谱,民国时期嵩县孔宪尹为此事整理一本申辩资料,上面写道:嵩县孔庙自汉唐宋金明世有祭田世袭职位,春秋两祭,宗祭衍曲阜,殷祀衍嵩邑,……明末天启曲阜削支,清代乾隆修谱始知等文献资料,这样的状况下光绪修谱时孔之进后人其中三支曹县支和商丘睢阳支入了宁陵派三支,宜阳支入了中兴祖林前户,同时期的衢州南宗也被削支,这与当时曲阜内部衍圣公争夺有关,这样又造成民国时入谱把河洛派孔氏全部入到宁陵派三支,当时交通信息不便,刚好抗日战争爆发,谱虽成却没有谱系校正。为此洛阳孔家寨民国任河南高等法院书记员73代庆汉公又花费30多年精力重新修谱,查找洛阳地区的69代孔继宗修的光绪谱,又查找道光12年谱,根据民国20年间调查之稿,遍访洛阳城区及嵩县,新安等10多处,剔除错谱,至解放后1963年谱完成,分四卷,第一卷为修谱始末记,历代优免,孔氏世系图等,第二卷为河洛派世系图,迁入迁出人员记录等,第三卷生平记实,人数表,第四卷为坟图序,内容详实,考证确凿,实属对家族呕心沥血之作,唯恐后代谱系紊乱,家族后人找不到根,2009年曲阜孔德墉负责大修孔子世家谱,洛阳孔家寨74代孔繁隆与洛阳地区洛宁,宜阳,新安,嵩县等地族人得以参考此谱纠正错误谱系,曲阜续谱办重新命名37代孔齐参公后人为河洛派孔氏,河洛派之名暗合九代祖酒后隐居地以“和乐”为名创建的和乐书院,九代祖及孔氏后人为河洛文化,儒家文化发扬光大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也许是天意,先祖之灵,九代祖之灵,列祖列宗之幸终于理清世系,还原本来世系,也完成了孔庆汉老人家的心愿,惟一遺憾的是嵩县孔氏之后民国时期的孔宪尹老人家盼了多少年没有入到孔子世家谱,我想以后与刚找到失续的汝阳柿园64代尚美公后人,登封颖阳60代承德公后人及其它失续支会一起再入孔子世家谱,唯愿商汤子孙孔子后人生生不息也!

民国时孔宪尹整理的申辩资料,有错误地方是参照民国谱认为曹县与商丘入宁陵三支,那么嵩县孔氏也应入宁陵三支,与当时的家谱资料缺失有关,洛阳孔家寨谱老谱一直把嵩县孔氏世系从52代孔之进到64代孔尚显,这些世系很明显是在明代时期与洛阳孔家寨谱都一致,另外他的资料上写38代孔克符是三门孔树之后,22代祖孔杨是孔树之后,认为孔鲋之后失传,这个清代孔尚任修的谱上也有孔敏行是孔树之后的记载,明代正德年间《增修孔庭纂要》谱上写22代孔潜是斌14世孙,斌就是8代祖孔谦,同代的孔杨是孔郁子,这里明显看出来孔杨可能与孔潜不是亲弟兄,明代正德谱隐瞒了孔潜是九代祖孔鲋之后的事实,元代时期曲阜立的世系碑把孔潜与孔杨做亲弟兄,移到九代祖二门孔腾之后,同样也与元代曲阜争夺衍圣公有关,唐代的《元和姓纂》他们不可能不查证,南宗的明代成化谱为何有孔潜是孔吉之后的记录。孔杨之后孔颖达世系是三门孔树之后这个还有待继续考证。

洛阳地区新安渑池与嵩县一支光绪谱与洛阳派的昌庶公支系混淆一起,洛阳派孔德农整理的资料显示,昌庶公随唐昭宗东迁洛阳后,昭宗被朱温所杀国亡,昌庶公举目无亲情况投靠洛阳孔家寨克符公后人,并且孔家寨生活有多代人,孔庆汉在修订时就发现河洛派后人接续到昌庶公之后,上与先圣不接,下与近代不符,据说这些谱是曲阜住洛代修世系紊乱,就剔除错谱,所以会发现一些湖南浏阳谱把克符公后人接到洛阳派孔戡后温资,这些都是抄写错误克符与孔戡同代并列,下代孔温资容易抄到克符后,又无其它谱谍校对,就会出现接错支派。或者河洛派与洛阳派后人混居一起,年代久远,谱谍交汇,容易出错,不过这些错谱多方查证就可弄清本真。清代番禺谱38代孔戡孙子孔炅长子41代孔昌庶,次子41代孔昌序也叫孔昭序,过继给族人孔燧,旧唐史有孔昭序事迹记述,其名字与河洛派38代克符公曾孙的41代孔昭祚,41代孔昭福名字类似,缘于孔戡唐代时期就在洛阳孟津居住,洛阳孔家寨与孟津搭界,孔昌庶家谱记也是住孔家寨,说明唐代时期38代孔戡与38代孔克符同族混住一起来往很多,其后人名字就会叫的类似,也验证了河洛派世系是正确的。洛阳县志孔戡孟津人,家谱记有孔戡去世后埋在洛阳,后又迁到荥泽广武原祖坟。白居易《哭孔戡》有死葬北邙的记述。

文章图片21
文章图片22

民国73代孔庆汉整理谱序

文章图片23

洛阳孔家寨道光手抄谱

文章图片24

商丘孔德昌整理世系表

九.河洛派唐末与宋代洛阳孔氏人物待考

洛阳唐代为东京,宋代为西京,唐宋两朝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在此大放异彩,唐代孟浩然写过:“山水会稽郡,诗书孔氏门。”隐喻会稽孔氏一族的兴盛。

宋代司马光《灵山寺》诗:

嵩高女几列左右,王屋大行来掌前。

昔为孔氏悬泉庄,岩洞犹存荆棘荒。

宜阳灵山寺在洛阳西南30公里,原周灵王墓园,山如凤凰展翅,俯首洛河饮水,山上有凤凰泉,唐宋时期为书院,金代建立凤凰寺,报国寺,后改为灵山寺,明代宜阳兵部尚书王邦瑞就在此读书,司马光诗里的昔为孔氏悬泉庄,应是宋代前期有洛阳地区孔氏在此教学居住,司马光去时孔氏搬迁到洛阳其它地方或者异地为官,已无人居住岩洞犹存荆棘荒。明代初期嵩县孔氏54代孔思仁后人就居住在灵山寺西陈宅村,也许是孔氏悬泉庄族人留下的田宅在此过来继承。

司马光同朝的潞国公文彦博写过出土于河南辉县的孔叔詹墓志铭,其铭文里孔叔詹的世系介绍,其祖上舍鲁居陈后迁洛,洛阳有先畴旧宅,孔叔詹全部都留给洛阳的侄子了,根据其子孔宗尧墓志列出其世系为:42代孔遇-43代孔光远-44代孔载-45代孔叔詹- 46代孔宗尧 孔宗舜 孔宗即-47代孔耆年,孔唐年。根据墓志推断,孔叔詹(986-1079)字符卿,宋代进士,官至光禄卿三品地方官致仕,其先祖是由曲阜迁入陈留,又迁洛阳,这应该指的是汉代时期九代祖孔鲋及后人的迁移路径,唐代宋初孔叔詹家族就是在洛阳居住,洛阳有田地和宅院,由于弟弟早逝,后来他搬迁到辉县居住,这些财产全部留给其侄子,从其世系来看与河洛派世系42--46代类似,河洛派世系是42代孔谨宥,孔谨宽-43代孔光进,孔光先-44代孔宣,孔著-45代孔延求,孔延盛,孔延才,孔延俊-46代孔宗栎,孔宗楫,孔宗文,孔宗武。

文彦博与孔叔詹在洛阳认识是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孔叔詹年龄约37-40岁多岁,中晚年时期迁到辉县。天圣八年1030年44岁考中进士,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文彦博(1006-1097 )67岁与孔叔詹77岁又在洛阳相遇,文彦博隐居洛阳后,在伊川县鸣皋有别墅,和富弼、司马光等十三人,仰慕白居易九老会的旧事,便会集洛阳的卿大夫年龄大、德行高尚的人,他认为洛阳风俗重年龄不重官职大小,便在资圣院建了“耆英堂”,称为“洛阳耆英会”,也许他们是晚年在耆英会相遇。这里可以推测孔叔詹老家在洛阳三个地方,一个是洛阳孔家寨,一个是宜阳灵山寺付近,另外就是伊川酒后村。孔叔詹世系应是河洛派齐参公三子后人。

文章图片25

孔叔詹墓志铭

只是在宋代门阀降低,郡望不显,会稽孔氏已从宋初会稽郡到宋中晚期变为河南郡,宋代洛阳朱文郁(977-1049)墓志:“初娶孔氏,再娶高氏,封会稽、永安二号,皆祔焉。”与其孙朱光庭(1037-1094)墓志:“祖文郁,尚书主客郎中,赠工部尚书,妣孔氏,河南郡太君,高氏,许昌郡太君。”宋代洛阳偃师朱家世为洛都大姓,朱文郁进士尚书郎中,赠工部尚书,其子朱景进士,光禄卿,其孙朱光庭进士,柬议大夫,北宋理学大家,洛党核心人物,与程颢是亲家。偃师朱家祖孙三代进士,偃师朱家是唐宣宗时朱古佑进士,任监察御史后人落居偃师,今孟津平乐凤凰山付近的朱仓村和凤凰山搭界的蔡庄村都是其朱氏后人。朱文郁家族墓在凤凰山东的首阳山,朱文郁夫人会稽孔氏即为洛阳地区河洛派孔氏,偃师朱家祖居地与洛阳孔家寨相邻,宋初仁宗时期还以会稽郡望为墓志铭,北宋晚期宋哲宗就变为河南郡为墓志铭,所以孔叔詹孔宗尧1079年后墓志就不显郡望,只以鲁国孔府君为泛称。

文章图片26

朱文郁墓志铭

宋代初期窦仪墓志铭有“公先夫人渤海高氏,次陇西李氏,次河东吕氏,次鲁郡曾氏。或王谢清门,或潘杨旧好,然而云中月亚,嗟桂影之难留;林下风凄,惜葬华之先谢。唯会稽郡夫人孔氏,爵为邦媛,善佐夫贤,洎钟荼蓼之哀,独奉苹蘩之祀。有子三人,虽属妙龄,俱为令器。”这里窦仪四个夫人早亡或不生育,唯其五夫人会稽孔氏生子三人。其弟窦俨墓志铭有其籍贯“窦氏三望,河南其一。先公松槚在洛,今为河南人也。”说明其祖父辈籍贯蓟州,到窦仪弟兄是其父窦禹均在河南为官洛阳为籍贯,窦仪(914-966)的五夫人会稽孔氏有可能也是河洛派孔氏。通过以上墓志推测,洛阳在五代与北宋就有会稽孔氏居住,就是河洛派孔氏。会稽孔氏另外一派在唐朝37代孔至就已迁居平顶山鲁山县居住,其后人到宋初没有在洛阳地区居住,宋代只有会稽孔氏河洛派后人在洛阳孔家寨和洛阳宜阳,嵩县酒后居住。

文章图片27

窦仪墓志铭

山东青州有唐晚期会稽孔氏孔从(至月)的墓志铭出土,其去世时间为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唐代灭亡前,出生于852年,其父孔怀顺,其弟孔从礼,一子孔冯哥其侄孔忙忙。墓志资料少不知是何派会稽孔氏之后。山东烟台出土有五代十国唐庄宗节度使孔谦家族墓志,其哥孔谨墓志,其父孔昉墓志,孔谦墓志上封勋上柱国,封爵为会稽郡开国伯,墓志可能疏乎,写为会稽县开国伯,实是孔谦由会稽县开国男进爵为会稽郡开国伯。宋代以前的爵位都是以姓氏郡望地所封,故认为孔谦家族为会稽孔氏后人一支。其世系为孔谊-孔端-孔昉-孔佶,孔谨,孔谦,孔立-孔惟熙,孔惟彦,孔惟充,孔惟贞-孔继宗,孔继忠,孔遂良,孔符,孔世,孔继恩,孔继清。唐晚期孔怀顺与孔谦两个家族也许是河洛派迁移山东的两支后人,需要继续查证。

文章图片28

孔谦墓志铭

十.河洛派世系与其它支派的疑问

有的看到一些其它的谱系上面写38代克符公,克让公无传,39代敏行公也是无传,还有元代曲阜世系碑克符公弟兄三个下面没有世系介绍,就认为是无后,这个是错误的认识,元代世系碑上面35代孔贤下面世系也没有,清代康熙孔尚任修的谱“35代孔贤字元亨无传”,还有一个老谱续到鲁山派孔至那里也写无传,这里解释下无传不是无后,无传是时间久了后人世系资料没有,或者联系不到这一支的人,表示没有这个后人的传世资料。现在很多家谱后人几百年没有续一起,现在信息资料交流方便一查证对比就能接续。有的谱是抄历史资料,历史上面遗留的信息简练需要各方面对证才可下结论。旧唐书介绍孔述睿与克符公,克让公避兵嵩山,后人就会把避兵的时间弄错,嵩山的位置弄错,如果没有家谱资料对证,或者其它历史资料旁证就确认不定。孔望回墓志出土,可以确认敏行公不是无后,并且有4个儿子,只是他们异地生活,后人失去联系,我想随着科技进步慢慢会成找到部分失续的后人。有个山东家谱上面写克符公克让公后子二温润温和,只有43代光进重名,上面还很矛盾写的是中兴祖盛果户,本人认为43代前古人名字多个,有的个人谱可能按照家族辈份格式或编谱要求更换名字,出现这样的世系也很正常,另外是很早在唐代晚期迁移到外地,家谱资料缺失就让修谱人添写代名,另外他们还入到中兴祖盛果户,这些谱需要以后再仔细考证真假。

文章图片29

康熙谱

文章图片30

增禣孔庭摘要

文章图片31

阙里文献考

明代祟祯时期孔贞右,孔贞有撰写的《宁仪孔氏家志》残本,里面介绍有宁仪孔氏的来历,里面有矛盾的是的材料显示34代孔崇基弟孔子叹为守宁陵祖坟,后人世系没有,另一个文章有介绍褒圣侯孔德伦四代孙38代孔惟晊袭爵回曲阜留弟惟一守宁陵祖坟林庙,与另外一本流寓25大支派文献资料一致是遗弟惟一于宁陵,一山西家谱写的是孔齐卿子四惟晊惟一惟昉惟时。惟一后人在元代晚期孔秀为仪封主薄,与族弟孔克文迁仪封后盖圣庙遂家焉,明初时期孔希贤,孔希贞因宁陵孔集祖墓被淹重修祖坟,这里的孔希贤,孔希贞与曹县支的孔希贤,孔希祯是不同的四个人,容易弄混淆,曹县支如不看前面的世系就会误以为是宁陵派长支世系。孔子叹与孔惟一之后守宁陵祖坟世系有待考证。《宁仪孔氏家志》上面介绍有元末到明末发生的大事,如明嘉靖孔承寅申请世袭国子监学正,明代与宁陵外族人打官司赢回被侵占祭田等,这里没有关于任何商丘睢阳支56代孔希鲁奉祀微子世袭太常博士的记录,只有介绍33代孔德伦因辽海兵乱考虑褒圣侯安全迁移到微子故土宁陵孔集采食,古代公卿大夫依靠封地为生谓采食,并不是写奉祀微子,再者褒圣侯主要是奉祀孔子。另外如果明代宁陵派奉祀微子也排不到孔希鲁去,还有长支与二支后人很多。

文章图片32

《宁仪孔氏家志》

最近调查昌寓公墓志铭出土于洛阳孟津县平乐镇的凤凰山,在洛阳孔家寨的东北方,与多块墓志写的偃师之北原,平荫乡之原描述一致,38代祖孔克符居住地就是家族墓地不远,一个是事亲至孝守坟奉祀,安史乱后具住祖坟附近方便祭祀,另外这里有家族祭田房产在此继承可以为生。克符公回洛阳时洛阳城区房屋被毁,一大家人口如何落脚生活,孔家寨是最佳的选择。2018年夏天80多岁的孔庆森老人家回亿,当时克符公墓碑上写的是“名儒孔公克符之墓”,有记“唐名儒孔克符墓”,孔庆汉老人写的谱序上面还有克符公墓碑可考,在60年代墓碑被毁。

文章图片33

道光38代祖孔克符重修碑

庆汉公修的谱抄于道光与光绪谱,上面抄有曹县支53代孔溢的传记:“溢之进子也,字世昌,授曹州路学教授置恒产于州南有莘之野因家焉,子一思齐,为迁洛始祖克符正嫡系。”这个谱里只记录到孔溢子孔思齐,孔思齐子孔克仁,以下世系再无记录,孔思齐的传记还有“字立道明经任楚宫书院山长”到孔克仁就记思齐子也,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续谱时间是明初,孔克仁还很小,所以就没有记他以后还当过宁陵县教喻,这些家谱信息反馈可以让大家静心思考判断,真的事物任何时候考证都合情合理。

洛阳七里河孔之进三子孔湧后人克守一支孔继宗撰写光绪谱序言中写道:克守一支素藏老谱,至彦袭以下未续,今照老谱彦袭以上原抄,彦袭以下实录。孔彦袭为明处士,为孔公明之子,孔公明堂弟兄孔公本在明正德年间申请衣冠以主嵩庙祀事,又建孔子之家庙奉祀商汤,说明光绪谱抄写的老谱为明正德时期1505年后58代人修的家谱,入有孔之进后约5-6代人,并且洛阳老谱上面只录到孔溢,孔思齐,孔克仁三代人以后末再续,孔溢与孔思齐详细传记都有,孔克仁没有传记应是未成年,说明是其父孔思齐时代修家谱录入的,也就是明初元代末期录入,同时期52代孔之温,孔之和外迁嵩县,53代孔湜迁鲁山,孔溢迁曹县都可查证接续世系不乱,因而说明河洛派洛阳老谱传承有续,自元代以下到明清外迁人员世系清晰,确凿无误。曹县的孔希贤墓碑文是明正统八年(1443)所立,是其去世18年后其子孔注让曲阜孔谔撰写,离元代洛阳老谱54代孔思齐入谱已隔3-4代人间隔75-100年,本人认为是当时其家谱遗失或者没有家谱,民国21年曹县谱序言有孔溢,孔思齐,孔克仁的墓被水淹不知所踪,明初56代孔希贤又迁曹县孔道口,到57代时已不知世系,孔克仁在宁陵做过教喻,曹县与宁陵也不远,宁陵长支也有同名同姓孔希贤,写墓碑文的孔谔等误以为是宁派孔氏,还认为是孔惟一之后,以致后人误为宁陵派长支,民国时又入宁陵派三支,这与当时的交通信息族人来往少有关。其中孔湧的儿子思仁明经为宜阳训导,宜阳县志记为曲阜人,其光绪家谱续为中兴祖林前户,都是一样的原因迁移几代后世系就不清晰了,也找不到那里迁移,是那个支派,另外为了能得到孔子后裔身份优待,找不到世系下只能入到其它支派。如明代60代孔承德外迁汝州其后人又迁登封颖阳,64代孔尚美外迁汝阳柿园,到现在300多年后信息网络发达才联系上其后人。因而要综合历史原因多方验证谱系准确性及外迁墓碑文的真实性。《儒家圣门志》根据明代曲阜档案与家谱世系录有宋代前外地流寓支派介绍,其中嵩山支即为克符克让公后人,即今命为河洛派,应是明代时期曲阜《圣门志》流寓一卷。

文章图片34

孔寨谱

文章图片35

儒家圣门志

(后记:考证过程得到很多族人的帮忙支持,在此深表感谢,也有小的阻力,但为求证理清河洛派世系是每个河洛派孔家后人都应该做的事,弄清本源,还原事实,理性分析,抛弃恩怨,理解包容,处事公正,做真正的孔子后人,传播家族正能量场,发扬儒学传统文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希望每个孔家后人都如此,希望伊川酒后嵩邑林庙和洛阳凤凰山祖坟能得到政府重视修复和保护,考证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文章图片36

洛阳孔家寨祠堂

文章图片37

洛宁瑶头孔氏家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