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四方】永远的土家村寨

 凤视界 2022-08-15 发布于湖南


永远的土家村寨
文/易美文

对土家族的最初记忆,缘自初中时的一位麻姓土家族老师。每年,他都会在独生女儿生日的那天,让她穿一天本民族的服装,小姑娘那俏丽新颖的服饰,在80年代的汉族校园里,实在是一道特别的风景,全校学生都争先恐后一睹为快。之后,虽然也有过土家族的同学、同事,但不论服饰还是生活习俗,我都没觉得异样,所以在潜意识里,土家文化的印象一直是模糊的,且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撩开面纱的那天,是在今年国庆期间,在一群文友的鼓动下,我走进了拥有“'七寨半’人发源地”、“中国土家文化之源”、“中国土家第一村”三个标签的湘西永顺县大坝乡双凤村。

双凤村在距永顺县城约15里的九龙山里,有“山顶上的村寨”之称。从永顺互通下高速后,沿着与高速平行的一条蜿蜒狭窄的山道缓缓前行,不时有乱石滑坡的痕迹,让人心惊胆颤,但那是开车人的感觉,只坐车的我们,眼里只有左边的小河潺潺和右边的满山葱茏,心思早已透过烟雾迷朦的层峦叠嶂,飞到即将到达的神秘村寨去了。

当导航提示“你已到达目的地附近”时,车已绕过一坡翠竹,来到一平整开阔的绿色停车场,停车场右角静静地耸立着一栋古色古香的两层木楼,由粗大的原木作支柱,窗、梁全是古旧雕刻,青瓦青漆,翘角飞檐,“吊脚楼!”大家兴奋地异口同声。

来到楼上,回望那坡翠竹,如一道翠绿的屏风,将这里与外界的喧嚣和嘈杂隔开。我想,这道竹林若不是偶然生长,就一定是匠心所为了。翠竹屏风和小楼之间,是一块碧绿的茶园,我不知道是来不及采摘还是有意留作景观,宽大的芽叶肆意疯长着,真是惹人喜爱。此时,若有若无的丝状小雨夹杂着山间水汽在空中迷漫着,如烟似雾,微闭双目,张开鼻翼,深呼吸,胸腔当即灌满茶香,心思全被竹韵撩拨,顿觉心旷神怡突然,一只小鸟从竹林中飞出,掠过视线,远去了。也许是我们的突然到访打破了山村的宁静,小鸟被惊着了吧,但被眼前的这一幅水墨山水画吸引着,我们已全然顾不了小鸟的感受。

好一处人间仙境!这传说中神秘的土家第一村,果然别有洞天。 

与小楼成对角的对面山坡上,巍然矗立着一品字型木质豪华寨门。正下方两根粗大的原木立柱上,两联白色隶书对联特别醒目:“摆手踏歌频神殿祈福民族文化逾千载,凌霄双凤舞老宅访古天下土家第一村”,将寨子的特色概括得精辟而全面。两侧与正门连在一起的,与其说是两个正方形耳门,还不如说是两个小亭子,三者一体,并且上方建筑又各自分为三层,全是翘角飞檐,翘角与翘角之间既相互交错又自成一体,象鸟儿振翅,轻盈而灵动;又似象牙交错,显坚韧刚毅之气,给人无穷想象。正中门额上,雕刻着一对明黄中略带绿意的灵巧凤凰,相对着一轮圆日,呈跃跃欲飞之势。其上有一横匾,上书“中国土家第一村”七个深黄色行书大字,遒劲有力。青黛色的寨门被层层叠叠的绿色山峦映衬着,显得厚重而古朴。寨门横跨在唯一的进山通道上,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霸气和豪情。正是这古韵浓郁、气势磅礴的寨门,为我们正式开启了这趟神秘之旅。

热情好客的土家人全村出动,穿上整齐的民族服装来到寨门,以土家最隆重的仪式——喝拦门酒相迎接,长角号、小角号同上,鼓乐齐鸣,并奉上自酿的米酒,拦门对歌敬酒,据说他们的歌分为敬酒歌、迎宾歌和山歌三种,轮到对歌时,大度的土家人也没强求我们分清哪是哪种,随意应对即过关进寨。虽然气温突降,仿佛提前到了冬天,我甚至将随身准备的大棉袄都穿上了,但被村民们的热情所感染,心里热乎乎的,早已将一路的旅途劳顿和因阴雨寒冷带来的不爽抛于脑后。

在土家人用来祭祀先祖和进行部族活动的摆手堂,村民们表演各类原生态的民俗节目,名目繁多,目不暇接,我们从被称为“原始戏剧的活化石”、“中国舞蹈最远源头”的毛古斯舞中感受他们农耕火种、狩猎捕捉的苦与乐,于哭嫁歌中领略土家婚嫁文化的独特魅力,于摆手舞中感受其远古神韵……

融入其中,和他们一起跳摆手舞时,机械地跟着大妈们的节奏蹦跳着,那独特的服饰、独特的动作、独特的演绎形式和舞蹈语言,让我记忆之门突然大开:在某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我好象看到过这种舞蹈。一问同行的永顺姐妹,才知自己的孤陋寡闻,原来那次表演的正是这种土家族特有的“摆手舞”呢。当年,这节目一出,立刻惊艳全场。而且,据她俩说,早在2008年,毛古斯舞就在奥运会开幕式上精彩亮相,随后,越来越多的土家文化习俗被不断挖掘出来,毛古斯舞、摆手舞和打溜子等八种民俗表演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神秘的湘西土家文化正走出深山,走向世界。

在寨子里随意走走,迎面而来的是一阵阵典雅的古朴之风,到处古木参天,古道,古屋,古楼,古亭、古炮台,应有尽有。原来早在李唐时期这里就开始建寨了,有1300多年历史,这里是完整土家特色古文化的唯一遗存地。九龙神庙、梅山神庙、八字门、土家祠堂、九蓉庵、官亭、土地庙、转角楼群等土家特色风物一应俱全,且都保存完好,该村也是当今仅存两个使用土家语言的寨子之一。有史以来,土家族传统的大规模部族活动都要选在这里进行,并且一直传承至今。据说,寨子里还住着国宝级的摆手舞、毛古斯舞、土家语和土家山歌的传承人哩,怪不得这个村有“三个不一般的标签”了。

因遵循“所居必择高峻”的土家生活习惯,在两山顶之间的鞍部及较平坦地区,吊脚楼群依山势排列,鳞次栉比,绝大多数为木质结构,皆雕梁画栋,既古朴雅秀,又美观实用,随行中有建筑方面的专业人士留意了土王祠的建筑风格,之后赞不绝口,说整栋楼竟没用一根钉子。

环村道路如缎带般飘过村庄的每一处角落,石路、石墙、石堤,皆就地取材,全部用原生态石头修筑。一架瓜棚、一排篱笆、一畦菜地,或就势而设,或傍水而置,看似不经意,其实是费了心思的。比如水井,全部依村道两旁近居所处修筑,全石头结构,开“口”字型取水口于一侧,象极了一个张着大口的卡通头像,既美观适用,又环保卫生,取水也很方便,每个取水口放置一水瓢,蹲下身随意舀上一瓢,喝上一口,纯净甘洌,沁人心脾。

摆手堂前穿村而过的溪流上是一座古木桥,桥上方的建筑风格与其他建筑相呼应,同样的翘角,同样的飞檐和雕刻,古韵十足,不同的是能通汽车,足见当时的设计者 “思维超前”。桥下方稍边角处设一小亭,可别以为是单纯的休闲处所,其真实功能是一间古磨坊。磨具与我们家乡的大不相同,它吸收了我们常说的磨子和碾子两部分的功能,仅直径就达2米,花岗石磨盘上沾满青苔,静静地躺在那里,似在讲述着远古的流年往事。

溪水边有一处层层叠叠的页岩地貌,很招摇地向我们展示其裸露的曲线,其下有一水帘,水帘下有一溶洞,据说是这里的先人们曾经居住过的洞穴。有人从山道上绕过去,穿过湿滑的地面和水帘,去现场体验了一番古洞穴的奇妙。因山路崎岖湿滑,担心会摔跤,我不敢冒险,尽管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叹为观止,尽管心向往之,却只有远远地站在山崖边,望“穴”兴叹。

双凤村是古老的。古老的溶洞,古老的树木,古老的村道,古老的雕刻,古老的楼群,古老的农具,古老的风情和民族风俗,一切的一切,都古色古香,古老得让人心生敬畏,一切的一切,都因保有罕见的原生态的古老元素,散发着特殊的魅力。

双凤村是纯净的。纯净的山,纯净的水,纯净的土地,纯粹的土家风味饭菜,纯一色的土家特色建筑,纯正的土家古文化风俗,村民们过着纯粹自然的田园牧歌似生活,连笑容都是极其纯真的,一切因其纯净的原始文化元素而显得美好,一切因其纯粹的百分之百古朴而更显弥足珍贵。

全天候地与土家人同吃同住同乐,零距离全方位感受土家文化,感受他们的热情好客和纯朴友善,不自觉地被他们纯情所感染,心情放松,愉快至极。

晚上住在村上唯一的一栋民宿里,主人是一对六十来岁的夫妇,他们说房子是在省城打工的儿子在疫情期间回家修建的,还说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小孩子也被带到外面读书,这个寨子已是名副其实的留守老人村了,因为无劳动力,所有的山地全部荒废,由原来种植庄稼的熟土变成长满荒草和杂树的生土,连自己吃的粮食都得从外面买。老人说到这些时,满是无奈和惋惜。

其实,我觉得无奈和惋惜的,还有他俩引以自豪的这栋新房子,因为房子建在村子最上方显眼位置,且建筑风格和外部色调与村子的原有风格出现了偏差,已经影响到全村的原始风貌了,而对这个村子而言,这些是极宝贵的原始资源和财富。但是,他们自己没感觉到,或者还没来得及认真探究。

近年来,在国家民族政策和扶贫政策方针指引下,湘西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修复力度不断加强,许多残缺的得到很好的修复,但这种保存完好的原汁原味的土家古村寨很难得,需有人维护保养,尤其是该村现有的一系列完整的土家古民俗文化的传承,需要后继有人。

我相信,只要后辈年轻人能认识到自己村寨的内在价值,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在开发和保护协调统一的前提下,将家乡的价值进行深层次挖掘和开发,这个古老的村寨必然实现价值回归,从大山中脱颖而出,焕发出新的璀璨光茫。

我更期待,这里有永远的土家人、永远的土家村寨、永远的土家文化。

(注:文中图片来自曹向东、杨宇雄、刘佰浩、陈婵娟四位摄影师)


作者简介

易美文,湖南长沙人,平生无所有,唯余小性情,愿珍惜未泯的童心,凭借固有的爱心,捡拾生活中的真善美,汇聚心中的花海。

关于凤视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