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稻花香里说丰年-到南美感受丰收的喜悦吧

 楠哥视觉 2022-08-15 发布于广东

今日,楠哥又找到了一个拍照的好地方,这是在莲华镇南美村的一片稻田,如今稻田成熟、满地金黄,去不了诗和远方,不妨来这里闻闻稻花的芳香感受丰收的喜悦吧。



必须说明,在这里拍照,我们没有踩入稻田,站在田间水泥路上,错位也能拍出置身稻田中的感觉。

这片稻田位于莲华绿道边,在绿道南美段望下去就可以看到这满地金黄,同时这里也在虫二的窑鸡制作基地后方,可以开车到虫二基地再步行进入。这里顺便给虫二兄弟广告一下,他的窑鸡真的好吃。

自从认识了南美窑鸡王子-虫二之后,我经常来这里,也拍下了很多关于稻田的照片,从中也好好的感受到了耕耘的辛劳和不易。中国是农业文明古国,一代代人都离不开土地,勤劳智慧的先民们留下了丰富浩繁的农耕文化遗产。南宋画家楼璹画的《耕织图》就生动地描绘了劳动者耕作与蚕织的场景和详细的生产过程。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版本,是清朝画家陈枚所绘。其中耕图23幅,介绍了整个耕作的过程:浸种、耕、耙耨、耖、碌碡、布秧、初秧、淤荫、拔秧、插秧、一耘、二耘、三耘、灌溉、收刈、登场、持穗、舂碓、籭、簸扬、砻、入仓、祭神。从中不仅可以了解古代稻米产收的工序,学习古时的农耕智慧,更可体味农家耕作的艰辛。

下图为耙耨图,其中农夫披蓑戴笠,叱牛在泥泞中前进。深耕则易耨,人站在工具上,因此甚费牛力。故诗云“泥深四蹄重,日暮两股酸”,让驱使耕牛者不忍下鞭。一天劳作下来,农夫和耕牛身上往往都沾满了泥巴。而一直到今天,在南美仍有这样的劳作方式延续下来。


当然,利用耕牛犁田只存在于小片的自耕田,大片的稻田现在已经用上了现代化“铁牛”,但那份艰辛依然存在。

下图为插秧图,人们分散在拔秧、运秧、分秧、插秧各个环节上,既争先恐后又井然有序。

下图为持穗图,农人抽打稻穗,使其脱粒。然后就要进行晾晒,骄阳似火的天气,即使汗流浃背,也挡不住收获的欣喜。

今天,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高产杂交水稻等技术的推广,农民的劳动强度已经大大降低,《耕织图》中的很多场景早已成为历史记忆,但农耕的原理与辛劳,却依旧和古时很相似。也许,只有亲眼目睹甚至感受这粒粒粮食走过的每一步,我们才能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劳”的内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