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未来中国农业前景观瞻

 新用户75881VNn 2021-04-02

    
     
李昌平在数十年前描述过: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后来归纳为“三农问题”,一直说到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农问题渐渐淡出人们视线。接下来便罩上美丽乡村建设、传统村落建设、观光农业,智慧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无土农业等等光环,看上去很美。我不反对这样做,但我知道,这不过是一招一式,花拳绣腿,没有主粮生产的美丽乡村,还怎么个美丽法?

     去年,我应邀到一个全国有名的美丽乡村去参观,专家发言后,听村上人发言,使我大失所望。发言中,没有一个人谈到农业种植的问题,而是谈到哪里没修路,哪里没盖房,哪里还要设景点,期待政府,投资商继续输入资金。说来说去,就是把这个乡村搞的更像城市,吸引更多顾客前来购物,游览,观赏荷花,樱花,桃花,没有人提粮食怎么生产。



      饭后,有专家知本人在搞老种子种植,邀我坐谈, 我就毫不客气地说:某某村名字是全国闻名了,可是,这个村子已经死了。专家大吃一惊,问我此话怎讲?我说,一个远离市区几十里的城市,没见一片稻田,春天看不到秧苗稻禾,秋天看不到稻菽翻金浪的农村,甚至开饭店的人说到市里买菜,这样的农村还叫农村吗?专家频频点头,结果我们聊了半天我是如何传播主粮种子的话题。

      农村凋敝非止一日矣,有识之士呼吁非止一日,但农村,农业到底怎么做才更像农村,农业,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我这些年或乘坐高铁,或家人自驾游驱车十数个省,车窗外,无不是我眼中的原耕地荒草遍地,我根本不相信所谓的粮食多少连增。在我家乡,更有整个村的不种田,即使有几块田在耕作,也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心里是极不好受的!我在乡下种了几年田,举目四周,看到的农业岌岌可危,粮食生产奄奄一息,真真切切看到了未来的农业很不乐观,甚至高处不胜寒,险处不胜看。

      首先,下田耕作的重体力活全是老年,农业耕作断代的日子马上要到来。

       我下乡,本不会种田,办合作社,除自己摸索以外,主要是发动当地农民耕种稻田,把荒芜的土地复耕,农民担心种粮卖不出好价钱,又看到网上人们对转基因粮食的恐惧,老种子粮市场需求很大,到处寻找口感好,当地人难忘的种子,并承诺,种我的粮食,免费提供种子,高价收购稻谷,让社员们有好的收入,不说挣大钱,起码不缺钱花。再则,吃安全粮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 。结果许多六十到七十岁的老农民都参加了合作社的老种子稻的种植。但当初合作社种植户平均年龄将近七十岁,七年后已经七十多岁。有的已经快到八十岁。这些老农们,虽非常有种植经验,也非常遵守合作社种植规则,但岁月不饶人,七年过去,他们有的身体已经大不如以前了,而且一年不如一年了。我感到我这样组织老农种田,有点铤而走险了。



      这些人如果继续种田,体力劳动强度大,万一他们哪天倒在田间我可怎么办?明年我就动员这些年龄过大的不再种田了,可以种些可早可晚的旱庄稼,比如红薯花生之类,但是,旱地少,旱地庄稼不来钱产量低。他们考虑到生计和收入,或者说种了一辈子田,舍不得放下还是继续干。我看到他们步履蹒跚,担心这些连走路都不利索的老农们,一旦在烈日下,在强体力劳动中倒下,出现紧急状态!是否要在合同上注明对意外状况不负责?

       其次,手工活的妇女也逐渐老化,采摘野山货的也开始大幅度减少。

      我们这大别山,野山果,野山菜多的是,野生中草药更是不胜枚举。过去,春天老头老太到山上采金银花,把它存在家里,以备解毒用,七年前下乡,每到金银花采摘季节,收购点排满队,可是去年五个村的收购点想买十斤就没有了,今年想买五斤都没有。原因是,要么采金银花的老人已经逝世,要么他们已经不能再上山。过去,山里 人采香椿,都将它焯水切碎晒干,家家户户都有干香椿,用于春节期间做腊肉、摊饼,炒鸡蛋,做鱼块用,现在,因为香椿树干很高很直,年纪大了上不了树,眼睁睁地看着香椿老去。最近,我跑了五个村级所在地,找了上千户村民,结果收购五十斤就没有。像槐花盛开的时候,采槐花的,板栗成熟捡板栗的,现在因为他们上了年纪,不能再上山了,板栗落了一地没有检。



       第三,传统农耕部落的耕牛耕地已经全面消失,以后耕牛的使用方法将失传。

      大家知道,传统农业,是用耕牛耕地,耕牛老了,才将它们杀了吃。现在的农业,基本是机械化的,而机械化农业,一般的农民买不起。养一头牛,耽误农户时间,农户一般三五亩地,没有养头牛做为耕地的需要,所以,耕牛统统消失。我的所在村,去年只剩下两头耕牛,现在一头都没有了,周围所有农村,再也见不到耕牛了。如果发生不测或者战乱,断掉油料供应,农村耕地根本无法实施,只有等待饿死。

      耕牛的使用,并非牛长大了,就会帮你种田的,它是要到一岁的时候扎鼻孔,俗话说叫做牵牛鼻子,如果牵不住牛鼻子,牛劲很大,不会跟你干农活的。牛到一岁时,不驯化它们如何犁地,耙地,再也不会干活,只能供人们提供肉食,随着老农的渐渐离世,八零、九零后不懂得种田,一旦发生战乱,别说一头牛得养一年,就是力牛也不会跟农民配合种田。不要小看耕牛,没有耕牛,人的力气再大,但没有任何工具可以代替,这个部落必须保持,不保持下去,将会付出很大代价。
      
      第四,农产品加工的旧农具已经消失,失去这些工具,未来紧急状态下的农业不堪设想。

      目前,长期以来,因为依赖现在机器耕作,传统农业工具基本被毁坏殆尽。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因为加工米面有机器,加工米面的磨、碾盘,早就砸碎,抗旱的水车没有了,种植的可以拧绳子的稻谷品种也没有了,即使今后一旦发生不测,用绳子套牛的草绳会永远的不再有,记得零七年中国发生大面积雪灾,电动火车头因电线结冰毁坏,当时有备用内燃机车和蒸气机车,如果没有,当时火车必须要停运。



      传统农业是怎么耕种的?是就地取材,依赖庄稼里的质材做的配套工具,比如驾驭牛的草绳,很粗,这种草绳,是一种叫做气死麻的黑糯稻草锤软拧成纤绳,然后套在犁、耙上的,非常结实,但为了保护老种子,我找这种种子,到现在还没找到,黑糯倒是有,但不是这种产量不高,每株达一米六七高的稻草的品种。目前还在继续寻找。

       第五,传统种植的文化传承,即古老的农耕文化也基本失传。

      过去,农村有句俗话叫做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嗅咋着,总以为农民是没文化人,其实是老祖宗早把种植的秘藉一代代传了下来,方便易记,一学就会。比如看来气,就是绝活,“上怕初三雨,下怕十六阴”,这就是说,在割稻天气,要看初一和十六这天的天气表现,如果不掌握好天气,收割就会遭到惨不忍睹的损失。

      再比如,围绕二十四节气歌,其农业文化含金量是很高的。现在天气预报似乎很准确,但只能看三几天的天气,但好雨知时节,掌握农业生产的时机天气预报没有告诉人们的,像育秧时节,是早一点晚一点,在于看三月天,有着三月二十晴,谷子撒两层之说,就是指天气可能遇到寒冷,育秧适当推迟等等。对立夏这天是否下雨,很在意,即立夏不下,无水洗耙。对于冬季即将到来,看看是否暖冬,就看九月初一到十五,初一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这都是经验之谈,几千年来人们观察天气得出的最准确无误的结论。庄稼怎么种,什么时候收割,育种等,都有其易懂易记,只要不是傻子都能掌握的道理。这就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农耕文化遗产,可是,现在谁来传承?谁又看得上这样的文化遗产?谁来保护这份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更严重的是中国的农村,农民不再是粮满囤,谷满仓了。农民也开始学着吃多少粮食买多少粮食,不再有余粮了。


       第六,种子靠卖,粮食不囤积已经形成习惯的常态。

      过去,农业的种子在民间,家家留种,户户有种可种,现在农民依赖种子公司,农民不愿意也不会,不去留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更不用去说培育良种。而且,种子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即种子公司,种子公司种子来源又掌握在育种人手中,过分依赖种子公司,现在的杂交稻已经由当年的赠送到现在的百元斤,如果哪天不卖,或者卖天价,那该怎么办?


      
      过去,歌曲唱到粮满囤,猪满圈,羊满山,现在农民不种田,依靠买粮食,一个非洲猪瘟,搞的猪肉成天价。期货市场闹腾某个农作物品种试水,就出现蒜你狠,豆你玩,将你军,如果玩一把粮食禁止出口,种子公司关门倒闭,那可怎么办?

      看到今天的中国农村现状,看到危机四伏的农业生产,我真的心里很寒冷。怎么办,谁来替农民说话,谁来解救农业的难题,谁来真正的下功夫用力气抓好农业?至少,我现在没有看到真正的美好前景。农业,命悬一线,种植之荒芜之危险,险处不胜看,难道不是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