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万日军包围3千八路,罗荣桓巧妙应对,不开一枪不损一兵轻松突围

 数字人生6688 2022-08-16 发布于山东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这是新中国的开国将帅中给,其中相当一部分的战争生涯的真实写照。例如罗荣桓元帅。

1941年,5万精锐日军对山东进行大扫荡行动,罗荣桓指挥着3千八路军,巧妙应对,不开一枪一炮、未损一兵一卒,就成功突围了。所谓善战者,就是常将自身立于不败之地,没有显赫的功绩,也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1938年,罗荣桓、陈光接到八路军总部的命令,率领115师师部和主力一部,进入山东境内,建立起新的抗日根据地。

当时的山东,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共有两支部队,一是八路军115师,二是八路军山东纵队(山东本土的抗日游击队转型整合的)。

他们互不统属,是平等地位,均接收着八路军总部的调遣指挥。二者之间互不统属,因而作战配合不是很好,工作中也时常发生矛盾。而115师的系统内,领导权也不太明确。

陈光是115师的代师长,罗荣桓是115师的政委,谁是一把手?代理的师长,还是正式的政委?

为了解决权责不清的问题,1941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对山东抗日根据地,进行一元化的领导改制,组成山东军政委员会,以罗荣桓为委员会书记。至此,罗荣桓成为山东军政的一把手。

而这件事,也为后来罗荣桓挫败日寇对山东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扫荡”,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罗荣桓刚上任“山东军政一把手”的第二个月,11月,日军集结重兵,3个师团、4个旅团,兵力超过5万(其中还有伪军)。这是山东抗日根据地成立以来,日寇发动的规模最大的“围剿”行动。敌人来势汹汹、势在必得啊。

彼时,115师师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等军政机关,共有3000余人在沂水留田一带。当时属于作战部队的,只有师直辖特务营和分局特务连,大概人数不知,应该是很少的。就这点人,连拖住敌人,为军政机关争取转移时间的任务都做不到。

此次日军选择“扫荡”的时机等方面,也是十分蹊跷,刚好是罗荣桓刚掌山东抗日军政大权的不久,也是直扑罗荣桓的师部和分局所在地——留田一带。

11月5日拂晓,日伪“扫荡”部队,分兵11路,从四面八方各个方位来,对留田形成合围之势。

中午时分,最近的敌人已在距留田10里不到的地方,正慢慢摸过来。我军特务连和特务营的战士,占据有利地形,构筑起防御工事,进行警戒、阻击。

下午三点,罗荣桓在牛家沟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如何解决此次危机——如何突围,朱瑞、陈光、陈士榘、萧华等同志参加。会议开始,先是沉默了一会儿,众人都不说话,直到朱瑞率先发言。

东西南北,各个方位都提过了,讨论了一个多小时,最终定下四个方案:向东、向北、向西,或是向东西北三个方向进行分散突围。没人主张向南突围的,因为临沂在南边,那是日军的大本营。

前面罗荣桓都没有提出自己的主张,临近结束,一锤定音的时候,他突然说:“我主张向南走?”“为什么向临沂方向突围?这不是自投罗网吗?”这是与会众人的共同疑惑。

罗荣桓解释道:“东边,敌人集结重兵,严密封锁;北边,敌人在疯狂南压,北边又有国民党军,一个不慎就是腹背受敌、被前后夹击;西边,树木稀疏的公路也被日军封锁。

正因为南边是敌人的大本营,敌人上下都料定我军不会南下,自寻死路。可我们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来个出其不意。”

罗荣桓拍板决定:我军3千余人,先向南突围,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再向西走,进入蒙山南部,躲过敌人的此次扫荡。

罗荣桓的意见看似天马行空,但经过稍微解释,这些久经沙场的将领们,纷纷理解,表态同意了。突围计划制定,接下来就是执行。

罗荣桓走在最前面,带领着3千人的部队,接连穿过敌人两道封锁线:直插两股日军相距不到两公里的空隙,分成三部,快速通过。

穿过第三道封锁线时,罗荣桓特意命侦察兵穿上日军的军大衣(从刺刀干掉的敌人身上扒下来的),站在火堆旁,施放信号弹,给敌人指挥官报平安。

之后罗荣桓率部就穿过了第三道封锁线,顺利抵达敌人的大后方。此处的敌人守备果然空虚,休息片刻,在夜色的掩护下继续前进。天蒙蒙亮时,罗荣桓命令部队停在紧靠着临蒙公路,距临沂城不到30公里的地方休息。

罗荣桓派出警戒,命令部队和衣宿营。远处传来枪炮声,旁边又有敌人沿着公路北上的车声和脚步声。

这是跋涉一夜的八路军战士耳中,最好的催眠交响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