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避孕药一般是由合成激素所制成,既有单一激素剂型(孕激素类),也有复合激素剂型(孕激素类和雌激素类)。 采用口服避孕药方法避孕,是我国生育年龄妇女较常用方法之一。但是,药物如何选择、如何使用、他们各有什么优缺点以及有哪些注意事项,估计很多需要避孕的妇女都不是十分了解,下面将逐一介绍。 一、避孕药的分类 紧急避孕药 它的作用是防止受精卵在子宫壁的植入,防止妊娠发生,属于避孕而非流产。 优点:适用于女性在性生活的时候没有采取措施或其他避孕方式失败而事后采取的一种补救的避孕方法。
1 米非司酮(10mg或者25mg) 商品名有弗乃尔、后定诺 对无保护性生活后5天以内妇女避孕成功率均高达93%,但是这款药物由于特殊性,任何的药店和网站都不允许出售,一定要到医院经过医生开处方才能够买到。 2 左炔诺孕酮(1.5mg或者0.75mg) 商品名有毓婷、安婷、保仕婷、金毓婷等 它的成分主要是高效的孕激素,具体的服用方法为1.5mg的单次口服1片,0.75mg的单次口服2片或首次服1片,间隔12小时服第2片。避孕的成功率大约在80%左右,属于OTC药品,一般药店和网站均有出售。 注意事项: 一般是在无保护性性生活72小时之内服用,最好在12小时内服用,如果超过36小时,其避孕效果则会大大减弱。只对服药前的同房有保护作用而服药后又同房是没有保护作用的。
短效避孕药 短效口服避孕药以孕激素为主,配合少量雌激素,通过抑制排卵、改变子宫内膜环境、改变宫颈粘液的性状、阻止精子穿透、抗着床等机制而达到避孕的目的。避孕有效率达99%以上,是一种适合健康育龄女性的常规避孕方式。
1 常见药物有:
具体成分见下表: ![]() 常规用法是在月经周期的第一天(即出血第一天)开始第一片,每天一片,连续服用21天,停药7天后再开始新的周期。 口服避孕药除了有避孕功能外,其中环丙孕酮和屈螺酮具有抗雄激素活性而用于高雄激素血症和PCOS(多囊卵巢综合征)以及导致的多毛症、痤疮等,在临床中避孕药还有许多治疗疾病的作用,虽然说明书没有提及,但是已经广泛用于临床。 因此当你去看妇产科疾病时,医生给您开避孕药治疗时,不要感到惊讶哦!
注意事项: 避孕药需要规律地服用才发挥作用,每天在同一时间服用避孕药才是明智之举,不可以漏服,漏服非常容易流血、造成避孕失败。 ● 如果确实漏服了一粒,次日在通常的时刻可以服用两粒,随后和通常一样继续服药。 ● 如果连续漏服了两粒,则应该在余下的月经周期里采用另一种避孕方法。 ● 如果使用者忘记服药的时间在12小时以内,对避孕的保护作用不会降低。 长效避孕药 是由长效的雌激素和人工合成的孕激素配伍制成,长效的雌激素口服经胃肠道吸收,缓慢的释放可起到长效避孕的作用,孕激素促使子宫内膜转换成分泌期的子宫内膜,引起撤退性的出血,避孕的有效率可以达到96%-98%。
1 复方长效左炔诺孕酮炔雌醚片 简称复方左旋18甲长效片,每片含炔雌醚3mg和左炔诺孕酮6mg。
总的来说口服避孕药的适应症:无生育欲望的已婚妇女、有性生活的未婚妇女、新婚夫妇无不孕危险因素者、绝经前期等。 ![]() 避孕药使用禁忌 1 患有如下疾病的禁用 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肾炎、心脑血管疾病、高脂血症、中度高血压、重度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者、恶心肿瘤、子宫肌瘤、乳房肿瘤、有栓塞性血管病、血液病患者禁用。 2 如下妊娠期情况禁用 妊娠期有黄疸史、妊娠时发生高血压或有高血压家族史、分娩过巨大婴儿(过分肥胖或有糖尿病家族史)。 3 哺乳期禁用 哺乳期6个月之内者需禁用。 4 其他禁忌情况 月经不规则、月经量过少、易发生闭经者及不明原因的子宫异常出血者禁用;年龄超过45岁的患者慎用,伴有吸烟时需禁用;服用避孕药期间出现癫痫加重、偏头痛或精神抑郁情况时需停用并以后禁用;与其他药物联用时出现药效降低或对身体机能造成影响时需禁用。 避孕药副作用 1 类早孕反应 一般在口服短效避孕药5-6小时或口服长效避孕药12小时出现,服药2-3个月后机体可以逐渐适应,反应消失,少数人会发生这类症状。 2 皮肤色素沉淀 有的妇女服药时间较长,可能在脸部出现怀孕时那样的蝴蝶斑,这与日光照射也有一定关系。 3 白带增多 由于药物中的雌激素使宫颈腺体分泌增加,从而使在用药后2-3个月会出现白带增多情况,一般不需治疗,症状慢慢会消失。 4 体重增加 有少数人在服用避孕药后会出现暂时性体重增加的情况,一旦停药后体重会慢慢恢复正常。 5 精神抑郁 由于避孕药干扰色氨酸代谢,有小部分人在服用后会出现精神抑郁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时需要立即停药并对症使用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 6 皮疹 会在身体任何部位出现皮疹。 8 血压升高 正常血压的妇女使用避孕药后,有仅4%的人会出现血压升高的状况。 9 肝功能异常 有少数人服用避孕药后会出现暂时性肝功能异常,极少数人会出现黄疸。
声明 文章系本平台转载发布,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作者:药店智汇、新健康新活法等网络综合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