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么写五言绝句?

 张见明 2022-08-16 发布于四川
文章图片1

五绝即五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字,总只有二十字,在近体诗中是最短的。因为短,要凑成一首是容易的,但也因为其短,要真正写好,也很难,清代张谦宜就曾说五绝要“短而味长”,“入妙尤难”。可见,五绝写起来容易,但要写得好就很难。那么,五绝写法有哪些,下面试简述之。

一、四句写事,意在事中

五言绝句与魏晋时期的五言诗一脉相承,所以也沿袭了五言诗惯于叙事的创作手法。从唐人五言绝句诗作中,还有许多是四句纯写叙事的,一首诗就是在叙述一件事,事情讲完了,诗也就完成了,而诗意却隐藏于叙事中。如:

池上

唐朝·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此诗20个字主要叙述小娃偷采白莲的小事,地点、人物、事物交代得非常清楚。事情讲完了,诗也就完了,其中小娃的天真可爱、作者对其怜爱之情,全隐藏在叙事之中。虽是大白话,却味之有味。

又如:

赠范晔

南北朝·陆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此诗写陆凯托信使向好朋友范晔寄去一枝梅花的事。诗中并没写对朋友的怀念之情,但对朋友的一片深情都隐含在“寄一枝春”的事中。语言晓畅平白,如叙家常,易读易诵,为五绝创作圭臬。

文章图片2

二、四句写景,情在景中

唐人五绝多四句写景者,将情隐含于景物中。初读觉得四句纯景物,仔细品味,情在景中,更耐人寻味。但要注意各句所写景物之间的呼应,使之浑然一体,主题集中。如:

山中

唐·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本诗主要写初冬山中的景色,荆溪、白石、红叶、山路、空翠,勾勒出一幅色彩鲜明山中冬景图。诗中景物集中,天寒水浅,白石露出,红叶渐少,“天寒”两字将一二句勾连在一起,“雨”和“湿”又将三四句关联,前两句又与后两句形成对比,形成一个整体而不可分割。而诗人对山中冬景的喜爱之情又隐含于景物中,达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效果。

又如: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此诗四句各写一景物,但都能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进行描摹,四句景物皆集中于“春天”的主题,闲适之心,惜春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清·黄叔灿《唐诗笺注》说:“有惜春之意,有感物之情,却含在二十字中,妙甚。”

三、由景入情,由事入理

前人五绝,有由景入情者,也有由景入理者;有由事入情者,也有由事入理者。这固然是章法的讲究,然触景生情、因事悟理,也是人之常情。如: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诗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由景入理,成为至理名句,千古传诵。为了能纵目赏景,诗人认为要“更上一层楼”,这本是浅显之理,却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至理,这首诗正如日本遣唐使高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强调“景入理势”。

又如:

登乐游原

唐朝·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此诗前两句写向晚驱车登古原之事,后面借景生发议论,感叹好景不常在,担心“唐祚将沦”(何焯《李义山诗集辑评》)。

又如:

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此诗作法也是由景物入理,认为红豆是最能引起人相思之情的东西。

又如: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此诗是由事入情,前二句写诗人到洛阳访袁拾遗,但袁拾遗已流放到江岭之外。后两句抒情,写南方的梅花虽然开得早,但仍然没北方故乡的春天美好。故乡之爱,朋友之情,曲笔表达出来。

文章图片3

四、以问作结,耐人寻味

五绝篇幅短小,为了增大诗的容量,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诗人喜欢以问作结,引人思考,达到“言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

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此诗写诗人准备好新酒,点起小火炉,等待朋友来共饮,但傍晚眼看要下雪了,不知朋友是否到来。结尾并未言明,或许朋友来了,两人便一起开怀痛饮;又或许朋友没有来,诗人寂寞独饮,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

又如:

绝句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此诗写诗人看到春天的美景,触发思乡之情,发出“什么时候才能回家乡”的自我诘问。诗人一问了之,其内心什么情感,以及何时方能回家乡,等等的问题,都留给读者自己去解读。

又如:

秋浦歌

唐朝·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诗人用夸张手法写自己的白发有三千丈,因为他的忧愁也这么长。结处问句写白发不知何处来,即忧愁不知何来,诗人也没有交代清楚,让读者自己去解答。

五、制造矛盾,尺水兴波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艺概·诗概》说:“短至绝句,亦未尝无尺水兴波之法。”因此,对于五绝,要善于“兴波”,使诗作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而制造矛盾无疑是最好的“兴波”方式,前人多有用之。如:

渡汉江

唐朝·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此诗写诗人独自离开家乡到岭外已经好多年,和家里人也很久没有联系了,如今快到家乡了,心里不但没高兴,却害怕起来(矛盾冲突),连遇到熟人也不敢问,怕听到不好消息,美好的希望破灭。通过制造矛盾,成功“兴波”,动人心弦。

蚕妇

宋朝·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诗中写蚕妇进城归来,不但没有欢喜,反而“泪满巾”(矛盾);而她看到的满身“罗绮者”,竟然不是养蚕之人(矛盾),两处矛盾,“兴波”不小,读之感人。

文章图片4

六、古为今用,借古言今

古人写喜借古言今,以古论今。这有时是为了避讳,免得落下“妄议朝政”罪句。也有时是为了增大诗的信息量,因为古之事三言两语概括一下,大家就都知道了,不用浪费太多篇幅,这点最适合五绝特点。如:

易水送别

唐朝·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诗人在易水送别友人,自然而然想起太子丹送别荆轲之事。而对友人前去的忧虑或不舍、劝告或激励,等等,并不言明,以古而言,让读者自行参悟。

又如:

夏日绝句

宋朝·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此诗借古言今,以歌颂项羽不肯过江东苟且偷生,讽刺南宋王朝屈辱求和,偏安一隅。

息夫人

唐朝·王维

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此诗借楚王霸占息夫人的史事,隐喻宁王抢卖饼者妻,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当时宁王读之,即将妻归与卖饼者。

七、虚实结合,拓宽诗境

诗不可写得太实,也不可写得太虚,须虚实结合。实是骨肉,虚为精神。写虚既可拓宽诗境,更可使诗精神飞扬。但要注意神体结合。

夜雪

唐朝·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前诗后“知雪重”是虚写,是诗人根据“折竹声”推断出来的。可见虚实要结合在一起,不可断开。后诗也是由“闻犬吠”,推断出主人回来,与前首同。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朝·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诗的后两句也是虚写,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菊花傍战场而开,虽是虚写,但思乡之情,战争的忧患之情,却是真切。

马诗

唐·李贺

大漠山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此诗后两句是假设,虚写诗人跨上骏马奔驰。其渴望建功立业之心可见,虽虚而实。

以上是五绝的一些写法,可为初学提供范本,但诗无定法,自然为上,真正写诗,不应为法所拘。

文章图片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