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盐田沙栏吓,指上游鱼灯

 发现城市之美 2022-08-16 发布于广东

SUMMER

盐田“非遗”

                鱼灯舞

鱼灯舞,一个把海底世界搬上陆地的民俗表演:

黑夜里,红鲤、青鲤、黑鲤、黄衣等十余种鱼灯在空中“游弋”,

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栩栩如生,俨然现实版《海底总动员》。

在盐田,

沙栏吓村吴氏先祖在清初迁入沙头角定居时便开始舞鱼灯了,

至今已延续了 300 余年。

2008 年,沙头角鱼灯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逢中秋节、元宵节、妈祖诞辰等节庆,

村里热闹非凡,五彩斑斓的鱼灯里亮起烛光,

演绎着鱼群的“喜怒哀乐”。

艺术源于生活,

通过艺术聊以慰藉生活的诸多不顺,

是祖先留下来的生存智慧。

清康熙八年(1669 年)清政府实行招垦政策后,

沙栏吓吴氏族人的祖先从广东博罗迁徙到此,世代捕鱼为生。

当时海盗横行,渔民出海捕鱼常遭到寇盗劫掠,

而朝廷无能,难平寇祸,渔民苦不堪言。

为了宣泄愤懑,

先辈们以许多传说故事和他们熟悉的各种鱼类特征创造出鱼灯舞,

以艺术的形式再现自然中弱肉强食的现象,

同时向神灵反映渔民心中对海盗恶行的控诉,

期盼上天降福施恩,驱除祸端。

随着时代的变迁,鱼灯舞的剧情和表演形式也在不断地改变着。从前的鱼灯舞表演有 25 条鱼,锣、鼓、钹先起,随着一记唢呐声,红鲤鱼出场了,接着表演者擎着青鲤、黑鲤、黄鲤、石斑等鱼贯而出。

整场表演持续一个小时,最后以海中“霸王”黄鳢角(民间传说中的鳌鱼)将群鱼逐渐吃掉作结,象征着百姓受恶霸压迫的悲惨生活。

后来,剧情演变成鱼群在红鲤鱼的带领下,

打败了黄鳢角,海洋世界恢复了宁静和谐。

改革开放后,黄鳢角则变成了一个正面角色,

是一条能给人带来好运的神鱼,

它与群鱼共同嬉戏、觅食,其乐融融。

如今,

鱼灯舞表演已经被缩短到 30 分钟、20分钟,

甚至有了 6 分钟的版本,鱼也减少至 18 条。

鱼,已经成为了沙头角人生活的一部分,

纵然以渔为生的年代已经远去,

但是通过鱼来寄托美好生活愿景的习俗一直在传承着。

以上内容节选自书籍《到盐田深呼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