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怀旧的青年不是文艺青年

 芬乐汇 2022-08-16 发布于四川

最近在看王朔的一本随笔集《知道分子》和一本小说集《动物凶猛》,都是电子书。

看《动物凶猛》是起因于《知道分子》里面有篇文章介绍了小说改编成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一些背景,电影我在大学时看过,只记得片子里溢满了下午的阳光,游泳池边宁静圆圆的屁股,和老北京巷子间穿梭的骑自行车少年,更喜欢动物凶猛这个书名,想必小说定有不一样的味道?

本以为《动物凶猛》这本书里就只装了一个故事《动物凶猛》,下载下来才发现里面还有其他三篇小说,厚道。

小说不长,在回西昌的大巴车上一会儿就给看完了,车上放的什么电影都没留意,耳机里面一直循环放着腰的《一个短篇》,歌曲的后半部分会让人致幻,歌词美而抽象:

幽暗的最高频道还在 

为全城遮盖下一百年的昂贵谜底 

他倚靠在令人害羞的礼品堆裡 

冉冉睡去

我普通话很烂,烂到看书都得用四川话默读,一切换成普通话就特别不顺,王朔的语言一口京味儿,读起来倒也没啥阻碍,不过必定是无意丢失一些趣味了。

《阳光灿烂的日子》又看了一遍,故事情节已经非常熟悉,所有注意力就都放在片子里的细节上,也因此掉入马小军的世界里了,发觉自己在高中的时候经历过跟马小军差不多一模一样的往事啊。

其实看小说和电影的一开始我是有戒备心的,因为故事发生在北京大院儿,如果回到那个年龄段,这种背景对我一个农村长大的小孩儿来说会感到特别陌生,马小军是马小军,我是我,他的小伙伴也不是我的小伙伴儿。

《动物凶猛》是这样开篇的:我羡慕那些来自乡村的孩子,他们的记忆里总有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乡,尽管这故乡其实可能是个贫困凋敝毫无诗意的僻壤,但只要他们乐意,便可以尽情地遐想自己丢失殆尽的某些东西仍可靠地寄存在那个一无所知的故乡,从而自我原宥和自我慰藉。。。

没看完之前我以为我所经历的跟接下来要发生的故事肯定没多大关系,本想只站在边儿上望望,没想到竟被吸进去了。才发现自己高中时经历的一段往事与马小军的故事差不多重合,连同他苦恼和愤怒的原因都一样。

就像看到一个十几岁的自己在电影里流汗奔跑喝酒抽烟打闹,一样瘦。

成年的马小军独白说自己更改了一些故事的情节,这跟我后来回忆起那段往事时也故意篡改记忆的做法一样,把别人干过的事安在自己身上拿来吹牛逼,把普通的见面方式戏剧化,使之更浪漫动人。

电影结束时,我跟马小军就一同掉进了自己编造的心酸里面。

我跟朋友讲了这个感受,她不理解我为啥会心酸而不是高兴,认为这完全可以当做创作的素材,使之变成作品,或者记录下来使之永恒,应该值得高兴。

我说永不永恒不重要,我也没法把脑子里的东西原样搬出来,自己想想就好了,而且我并不担心这些事被忘掉,忘了算求。

她是个怀旧的人是个文艺青年,我不是。我们都看过褚明宇老师的一个关于怀旧的微博问答,当中引用了一句罗大佑的歌词:我未曾珍惜的,我未曾拥有。按照褚老师的话说,我算是下等人。

再看一遍那篇问答后,我这样回复她:

这篇看过了,又看了一遍。

褚老师你们就是太文艺了,重感情,对物品都不放过。对我这种没心没肺的人来说,旧的东西带给我的满足感远远比不上新的带来的新鲜感。用完就丢,经历过也不想拉出来再拼一个故事,摆在面前的新东西那么多,哪有时间弯个腰再捡那些从兜里掉出来的?王朔说人生下来就是排队等死,在这悲观的前提下,我也习惯了用一种乐观的方式活,我不看后面的队有多长,就扬起头垫起脚看前面还有多远,一路上多捡点破烂儿。

所以啊我觉得你们就要更容易幸福些,留得住东西,还有温度,不过等到要死的时候就难过了,到时候舍得么?

怀旧的人都生怕那些拥有的东西被遗失了,那些发生过的事被忘记了,但肯定也会有意无意的去篡改一些情节,因为那些东西不是泡在福尔马林的瓶子里可以随时拿来看,样子会变是不可控的。但如果仅仅为了不被遗忘,我还是不情愿将其记录下来的。即便记录下来,往后我也不会拿出来看,就还不如让它在脑子里演化、生长、消逝,或者,寄存在这个贫困凋敝毫无诗意的故乡?

妈的怎么越写越给人感觉文艺了。。。


苹果用户打赏专用通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