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一)古典主义文学 17世纪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创作和理论上都是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楷模,因此得名古典主义。是君主专制政治的产物,笛卡尔唯理主义哲学是它的哲学基础。 古典主义 17世纪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这一潮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因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和样板,而被称为“古典主义”。其中法国的古典主义文学最为发达,法国古典文学的政治基础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哲学基础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理论。古典主义在创作理论上强调模仿古代,主张用民族规范语言,按照规定的创作原则进行创作,追求艺术完美。 ○思想特征 (1)强烈的政治倾向,思想上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封建歌剧,歌颂英明的国王。 (2)宣扬理性,要求克制个人情欲,以理性处理个人与国家利益,家庭义务和荣辱观念的矛盾,爱情或情欲只能放在第二位。 (3)尖锐抨击贵族的骄奢淫逸、堕落腐化,批判资产阶级的愚顽、附庸风雅;揭露社会的恶习和弊端。喜剧主张在笑中移风易俗。 (4)古典主义悲剧继承了古希腊悲剧的传统,多以帝王将相、宫闱秘事为题材,古典主义喜剧,寓言和散文具有较广的文学视野和较多的民主精神。 ○艺术特征 (1)从古希腊罗马文学中汲取艺术形式和题材 古典主义文学不仅从古希腊罗马文学继承诗歌、散文,而且继承戏剧并进行创新,使其具备现代剧的基础:有一定的幕数,适宜于在一定的时间内演出。戏剧冲突十分尖锐,心理刻画非常细腻。 (2)有一套严格的艺术标准和规范 遵守三一律:时间,情节,地点必须保持整一 文学体裁有高低之分,推崇悲剧,贬低喜剧,寓言、民间文学。 【补充】 三一律: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它是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法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三一律”在政治上符合君主专制政体的要求,艺术上体现了时间空间方面高度简练,紧凑,集中等优点。其缺点是存在人物性格单一化,类型化,戏剧结构上绝对化,程式化,最终束缚了戏剧艺术的发展,为后人所摒弃。(3)主张言准确精炼,华丽,典雅,表现出较多的宫廷趣味 古典主义诗剧基本有两千行,诗句优美,风格庄重典雅,以高乃伊和拉辛的悲剧为代表。 (4)人物塑造类型化 只追求“普遍人性”,性格单一,忽略环境对人物产生的影响。 ○基本特征 ![]() ○各国具体表现 (1)法国 高乃依《熙德》《贺拉斯》 拉辛《安德洛玛克》 (2)英国 让·德·拉封丹《寓言诗》 (3)德国古典主义文学★★(注意区别) ![]() (李尚信《欧美文学史》) 【补充】 古今之争 古典主义文学是法国民族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对民族语言的规范化和文学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它的清规戒律和一味崇拜古人的态度也束缚了创作自由。从17世纪末起,法国文坛展开了一场古今之争,率先向崇古保守的文艺思想发起挑战的贝洛反对崇古薄今,对古典主义教条提出了大胆质疑。布瓦洛、拉封丹、拉辛等人则维护崇古保守的观点予以反驳。这场论争时起时落,一直延续到18世纪初,论争虽然没有结果,但古今之争的出现却标志着古典主义的衰落。 (二)巴罗克文学和清教徒文学 1.巴罗克文学 17世纪上半叶的法国贵族沙龙文学是巴罗克风格的典型代表。 ![]() 贵族沙龙文学 17世纪出现于西欧上流社会的贵族文学流派。“沙龙”为“会客室,客厅”的意思,后来专指在客厅举行的社交活动和文艺座谈。沙龙文学就是在文艺座谈中朗诵或演出文艺作品,贵族为打发无聊时光而创作的贵族文学。他们精神空虚,耽于虚无缥缈的想象。作品多以田园小说,历史小说,心理小说以及诗歌为主,主要写失去往日地位的封建贵族对中世纪的缅怀,描写男女悲欢离合的恋情故事,描写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矫揉造作,晦涩难懂,充满了没落贵族庸俗无聊的趣味。 玄学派诗歌 英国17世纪深受约翰·邓恩影响的诗人的作品。约翰·邓恩便是玄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他代表还有赫伯特、沃恩、克拉肖、马韦尔以及考利。反映了政治和宗教斗争日趋尖锐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复杂的思想情绪。在诗艺上,将就巧智和奇思妙想,说理辩论多于抒情,善于把不同的思想和意象、典故交糅在一起。意象涉及各种知识领域,模拟奇特。 玄学派诗歌在18和19世纪一直被世人所忽视,到了20世纪,现代派诗人叶芝、T·S·艾略特都从邓恩的诗歌中广泛吸收营养。邓恩因而被看作是现代派诗歌的先驱。 2.清教徒文学 17世纪40年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 ![]() ○喜剧贡献 ![]() 《吝啬鬼》(阿尔巴贡形象) ○《伪君子》达尔杜弗形象:伪善、阴险狠毒。 ![]() ○艺术成就 ![]() 三、高乃依(法) 《熙德》 贵族青年堂·罗德利克与施曼娜相爱,后者的父亲出于嫉妒打了前者父亲的耳光,堂.·罗德利克为了家族荣誉杀死了后者的父亲。施曼娜要求国王处罚堂·罗德里利克,但当罗德利克主动跑来请罪的时,施曼娜又不知所措了。适逢外国入侵,罗德利克击溃敌人成为英雄,虽然施曼娜坚持国王惩罚他,但同时更因为他的英勇而爱慕开来。最后国王有意成全他们,通过一场决斗完成了他们的婚姻。 ○特点: 1.鲜明体现了古典主义崇尚理性的特点。 ○简析《熙德》的矛盾冲突 ①主要描写个人爱情与封建义务之间的冲突 ②剧作展示了理性和义务战胜个人感情的全过程
○《失乐园》撒旦形象★★★ 弥尔顿的代表性长篇诗作《失乐园》创造性地借用了《圣经》中的故事,表达了符合时代发展和个人价值追求的新思想。弥尔顿笔下的撒且颠覆了传统的撒旦形象,塑造了一个崭新的撒旦,这主要表现在: (1)撒旦的英雄形象 弥尔顿笔下的撒旦是位英雄,代表着弥尔顿的革命思想。其英雄气魄在于他具有敢于向最高权威抗争的精神。为争取平等和自由,推翻上帝的独裁统治,他领导进行反叛天使与上帝的斗争。在诗中是撒旦敢于首先怀疑毫无道理、却非让人盲目服从不可的绝对命令,率部反抗。第一个回合失败了,他不服气,不认输,不气馁,似有远见预谋地创造出排炮来,使得天兵天将在对阵中措手不及,万分狼狈,连上帝在天国也预言有可能丢掉山头。被打落地狱后,撒旦心里明白,不能力敌,但装腔作势,放不下架子,不愿意失去领导地位,只求破坏上帝的计划,求间接报复。但是他崇尚自由,他让反对者押比叠争辩而去,地狱议会上他也征求大家的意见。历经千辛万苦在新创造的伊甸乐园中找到人类先祖双亲的是他,利用时机促成全诗主题的展现的也是他。 (2)撒旦的堕落者形象 撒旦虽然是一位天使,但却被赋予人一般的复杂感情和欲望,使他具有强烈的人性色彩。他虽豪迈,但也有内心悔恨和绝望之时。他恨太阳,因为阳光让他想起了昔日的辉煌。与此同时,他也利欲熏心,妄图取代上帝,建立自己作威作福的权势。他还骄傲地认为自已是“衡量万物的标准”,是宇宙的中心,从而认为对于他“一切都可容许”。 在地狱,他为自己建立了金碧辉煌的万魔殿。当他看到人类始祖仪容俊秀、生活幸福时便心生妒忌,处心积虑地引诱他们犯罪,以此来报复上帝,毁掉他所创造的福境人类始祖居住的伊甸园,使人类受到上帝的惩罚,从而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撒旦在极端个人主义的驱使下一步步走向堕落,以致到了暴虐和放荡的地步。尤其是当他引诱人类始祖的计谋得逞时,便向新世界传播“罪恶”和“死亡”,违抗“自然法规”,致人于死地。他更是妄图做新世界的主宰和人类的统治者。邪恶的情欲致使他良知沦丧,为非作歹。 (3)撒旦是弥尔顿自由意志和理性原则并重的艺术载体 弥尔顿笔下的撒旦,虽然是一位个性鲜明的反叛人物,但他也是一位悲剧人物。他的反叛失败以及所遭受的迫害都充分体现这一点。 弥尔顿虽然没有着力表现撒旦的悲剧命运,但他悲惨的结局仍令人十分同情,然而在这同情之中,人们也会憎恶他由于丧失理性与约束所表现出的狂妄、暴虐和放荡,而且从他的可悲下场中可以认识到缺乏理性的约束、放纵自私欲望所带来的危害。 诗人着力塑造这一形象是因为撒旦的堕落和人的堕落有着很大程度的相似性。同样是因为上帝所赋予的自由意志使他们有超越神所赋予的自由范围的选择权;同样是在自由意志下的“自我意识”的作祟,使撒旦和夏娃不能经受住超越自身限制的诱感而违抗神意;同样是自我私欲高过对神的敬畏顺从,撒旦和亚当顺从私欲背弃真神,落入罪恶;同样是在罪恶的诱惑下,撒旦和人一步步地堕落,一步步地经受罪恶带来的更大的痛苦和煎熬。
19世纪之交,随着浪漫主义的兴起,人们对《失乐园》的认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恶棍式英雄撒旦是弥尔顿创造出的经典形象,他是一个扑朔迷离、充满矛盾的形象,集“恶”与“勇”于一身,他被赶出天堂,扔到地狱的火海后,仍然充满不屈不挠的精神,发誓继续要与万能的上帝对抗,具有追求自由和民主的精神,敢于反抗权威和强权。与这些交织的,撒旦也有堕落的一面,然而本质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叛者。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对这个形象推崇备至,他们认为撒旦的形象具有可贵的英雄气概,是一个具有崇高美的叛逆者形象,以威廉·布克,赫兹列特和雪莱为代表,提出了“撒旦式英雄”的见解,并高度赞扬了撒旦的叛逆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