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母亲的厨艺

 印象黄陂 2022-08-16 发布于湖北

  

文 | 小石头

母亲是家里的主厨,每每假期带着孩子回到老家,母亲必然会围着灶台团团转,哪怕夏日汗流浃背也忙碌不止,为我们煎炸烹煮,灶台也成了母亲“霸占”的主阵地。

母亲从小失去亲人,厨艺完全是在生活实践中摸索和独创出来的。稀汤寡水的她吃不惯,唯恐经年从事体力劳动的父亲吃不饱,每顿饭必然把碗盛得满满的,甚至碗稍微一碰汤汁就能顺碗壁流淌下来。

此种风格极难改变,我看到父亲面红耳赤地和她嚷嚷了很多次也没有效果,最后任其自便。母亲常说,亲不亲,看碗中,让人吃饱、吃好才是亲!

母亲的饭菜以咸香著称,每顿菜里的盐好像都多那么一丢丢,吃起来除了香之外,最明显的味道就是咸。我附和着父亲和她念叨了很多次,改变的机会甚微稀少,只得少吃点菜,多啃馒头勤喝汤。


后来才晓得,母亲怕我大筷子夹菜,待父亲下地返家后,菜盘内所剩无几,只得用这种法子“限制”我的无知。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每次吃饭,必然炒两到三个菜,此时的菜味道始终不淡不咸,母亲还一个劲地催促大家多吃菜,不要剩菜。

日子流转,一晃四十年过去了,生活富足的家庭也不再吝啬曾经的吃穿。母亲每次做菜必然有凉调、热炒、煎炸。夏日凉调黄瓜、西红柿,冬天凉调萝卜、白菜心,热炒苦瓜来清火,土豆、芹菜或热炒或焯水。

看似很家常的菜,被母亲拾掇得像大饭店里的佳品。吃起来味道可口、下饭。母亲看我们吃得津津有味,自己也乐得合不拢嘴,忙碌了一顿饭的劳动成果被肯定了,心里美滋滋的,虽然累,她却特别有价值感。

一日三餐的搭配最为折磨人,日子每天都在重复同样的故事,而桌上的饭菜需要变着花样供应,着实考验人的智慧。母亲有时也唠叨几句,皆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归说,待父亲从田里拖着一身疲惫坐到桌前,必然是小菜清新、炒菜热烈、面条筋道、米饭喷香,看得父亲不由端起碗大快朵颐,吃得满头冒汗、嗝声连连。


农家的日子糊弄不得,母亲经常嘴里念叨这句话,长大后才晓得其道理。日子如水,每天看似一个样,其实又有所不同,把直白、单调的日子过得精彩,就需要主厨之人用心、用情、用爱来奉献。

母亲用一日三餐拴着父亲的胃,哪怕身边的人走马灯似的走南闯北,挣大钱、创事业,父亲始终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执着地耕耘着。春种、秋收、夏耕、冬储,不抛荒、不撂荒,也不承包给别人,把根扎在了这片热土之上,真正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农人。

“父母在,不远游。”然而因工作的关系,我和孩子距离父母有千里之遥,每每放假,必然归心似箭。得益于通信工具的便捷,母亲早早准备好各种食物和食材,好像我们是在外归来的“乞讨者”。

蒜面条、鸡蛋饼、蒸馒头、包饺子、炸丸子、炒花生、胡辣汤、馄饨饺……母亲把自己的“十八般武艺”全部展示出来了,唯恐我和孩子吃不饱、吃不好。叮叮当当的灶房基本没有安静的时刻,吃了这顿马上就张罗下一顿,弄得我就像外来客。


母亲的厨艺比之以前有了突飞猛进,这得益于各种食材和调料的丰富。回忆往昔,萝卜白菜粉条唱主角,一家人众口难调,难为母亲绞尽脑汁想法子,硬生生扛过贫穷的岁月,把舵领航,让一家人和和睦睦团坐在饭桌前,聚人气凝人心,为这个家而竭心尽力。

岁月如水,光阴流逝,眨眼间母亲已是古稀之人,依旧在厨房忙活,闲暇无事爱琢磨菜品的做法,希望一家人在吃饭时能给予一个免费的点赞。

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劳,一碗一勺的翻炒,一袭烟火味被母亲撒到了家里的犄角旮旯,沁润到了我和孩子的心田之上,每逢假期,必然飞一般地跑到母亲跟前,吃一碗她亲手煮的粥、夹一筷她热切翻炒的菜。

白粥清甜,犹如流淌在身体中的血液;青菜清香,犹如根根清晰的脉络。拽着我的根,牵着我的魂,让我循着微微烟火味,难忘家乡情、故土味。

本文作者小石头授权印象黄陂发布
关于作者 小石头,文学爱好者,闲暇之余喜欢码放文字,享受写作的快乐。

· END ·
有风景  有味道  有故事
印象黄陂  品味黄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