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部:路的尽头 形势的发展,让天祚帝目瞪口呆。 从公元1114年9月阿骨打起兵,到公元1116年正月高永昌称帝,不过短短十几个月的时间,局势居然恶化到如此地步。 痛定思痛,他不得不认真面对这个烂摊子了。 先易后难,他决定先对付高永昌。至于带兵之人,他起用了汉人张琳。按照辽国祖制,一般不会给予汉人军权,但形势紧急也顾不上了。重要的是,他终于明白不能再听萧奉先的了。无论是女真起兵,还是渤海之乱,萧奉先都难辞其咎。 张琳,辽国汉人,出生在沈州(今辽宁沈阳),幼聪颖、有大志。科举步入仕途后,官运亨通,在道宗末年,已官至秘书中允;天祚帝继位后,官职屡有升迁,直至任南府宰相。 对于统兵攻伐渤海,张琳胸有成竹。他对天祚帝说,之前的讨伐之所以失败,主要在于轻敌妄动。至于如何才能取胜,他说的很干脆,但有汉军二十万即可拿下东京城、攻灭高永昌。 汉人掌兵,毕竟不合祖制,虽然事态紧急,天祚帝心里依然没底,便打了五折,给了张琳十万兵马。 ![]() 军权在手,张琳指挥若定,他以沈州为大本营,连续向渤海人发起进攻。经过大小三十余战,终将高永昌的主力击溃,迫使其退回了东京城内,不敢再出城接战。 眼看独力难支,高永昌只好向阿骨打求援。 这下,正中阿骨打下怀。 高永昌叛乱后,女真人一直密切关注着局势发展动向。他们内部形成了两派意见,有人主张与高永昌结盟,共同对付契丹人,从民族血缘上来说,渤海人和女真人算得上是远亲,高永昌的军队里也有大量的女真人;有人则主张与高永昌保持距离,先坐山观虎斗,让天祚帝和高永昌决个胜负,大金再出兵收拾残局。 阿骨打选择了后者。只是,他没想到高永昌这么不禁打,这么快就顶不住了。收到高永昌乞援的书信,阿骨打立即派兵救援。不过,他使的是围魏救赵之策,金军直接扑向张琳的大本营沈州。为迷惑张琳,阿骨打反其道而行之,不仅大张旗鼓的进兵,还直接发檄文给张琳,告诉他金兵即将攻取沈州。 张琳聪明一世,居然被阿骨打绕进去了。他收到檄文,断定这是女真人的阴谋,并没有率军回援沈州,结果被金军轻易攻城得手。接到战报,张琳懊悔不已,仰天慨叹,阿骨打有勇有谋,真雄主也。沈州既失,辽军腹背受敌,只好撤兵西去。 辽军撤走,阿骨打和高永昌面对面了。他们能和睦相处吗? 按照先前双方协议,待金军拿下沈州、击退辽军,高永昌便向阿骨打臣服,作为大金的藩属国。当然,金军也得撤兵,把占领的土地交给高永昌。 高永昌依照前约,派使者携带金印、银牌拜见阿骨打,表示臣服。可阿骨打收了礼,却并没有撤兵之意。高永昌这才发现,自己是前门驱狼、后门进虎了。 确实,阿骨打根本没打算履约,他对高永昌胆敢称帝极其不满。在他看来,渤海故地已是大金囊中物,岂能让高永昌盘踞? ![]() 很快,金军向渤海国发起全线攻击。高永昌根本不是对手,不过一个月时间,公元1116年5月,东京城破,高永昌被俘,其余州县望风而降,渤海国灰飞烟灭。 高永昌被军前斩首。 这位渤海国皇帝,在位不过五个月,就身首异处了。 事后来看,即便没有高永昌之乱,东京及附近的渤海故地,迟早也会落入女真之手。金军本就锐不可当,再有高永昌的神助攻,大金国版图飞速扩张,已由东北一隅扩张到了辽国腹地。 拿下东京城,更是意义非凡,这不仅是辽的五京之一,还是可比肩辽南京的经济重镇,大金国的经济实力由此陡升。 新生的大金国,如旭日东升。 ------------------------------- 我是未央先生,原创连载,欢迎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