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且把茱萸仔细看

 竹里馆B 2022-08-17 发布于江苏

2011年7月,在河南焦作云台山登茱萸峰。山为云之台,我们家乡也有同名的山。

登山以海拔900米的药王台为起点,那儿有药王孙思邈、诗人王维的塑像。于是我固执地认为,茱萸峰,一定是因了王维那句太有名的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而得名。走出几身汗到药王洞时,回想乘车至药王台一路上的曲折回环,穿越隧洞时的奇峻惊险,又觉着翻山越岭,采摘草药的药王实在该得到世人的景仰膜拜,山茱萸是草药中的一种,它可以寄托对药王的怀念之情。山峰自然以身兼两职的“茱萸”命名为最佳。

登山途中,我们几人都在搜寻,茱萸在哪?到底是哪一种植物?一面又为自己的见识浅陋惭愧。拜祭关帝庙,想到一个词语叫“义薄云天”,薄,迫近;把关老爷的庙建在此处,合适。茱萸峰的最高处是玄帝宫,那是道家的圣地了。“儒治世、佛治心、道治身”,可有几个道士在忙着收受捐资、镌刻善名,在远离尘世的钟声和香烟里,飘散着更强烈的金钱的味道,不太协调。这念的是养身之道、济世之道,还是生财之道呢?在玄帝宫正殿西的平台上,向四处眺望,白云出岫,袅袅依依,那份纯净幽渺,只在小时候看的电影《大闹天宫》中见过。没想到自己也有暂时开溜,置身仙境的机会。又想起中岁好道、晚家南山陲的王维,每每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么景区的设计者把王维请上山来,把王维的名诗镌刻石上,给游客一份闲散、平和的心情心境,不是特别应该吗?

陈平原先生在《不知茱萸为何物》一文中曾引了这样一段文字介绍“吴茱萸”:“木高丈余,皮青绿色,叶似椿而阔厚,紫色。三月开花,红紫色。七月八月结实,似椒子,嫩时微黄,至成熟则深紫。”我就想自己途中和朋友猜测的一种植物一定是茱萸了,当时不能确定,确定之后印象又已经模糊。其实,能否清晰地记起茱萸的印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茱萸、菊花,这些与重阳相连、与登高相关的事物,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表征。看到或者想起它们,人们常常生出怀乡的冲动,去寻找自己精神的故乡。

语词是温暖的,语言和文化是温暖的,我们藉以寻找自己精神的栖处。不信,你听,那些歌诗仍代代传诵:“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万物庆西成,茱萸独擅名。房排红结小,香透夹衣轻。宿露沾犹重,朝阳照更明。长和菊花酒,高宴奉西清”(徐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 “紫菊宜新寿,丹萸辟旧邪。”(唐 赵彦昭)……清闲自在也好,苦不堪言也罢,吟诵着歌诗的他们,慰藉着自己,也祝福着在平平静静中生活的人们,如意平安。

                    图片:网络   文字:袁春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