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作人日记一则:度尽劫波兄弟在

 竹里馆B 2022-08-17 发布于江苏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题三义塔》)关于二周之间种种,最爱惜周作人的是鲁迅,参看周作人日记;最知道鲁迅的是周作人,可读《关于鲁迅》。他人所知所解,只能算是皮毛。

早起,看《周作人书话》,注意到周作人清光绪壬寅年(1902年)二月初八日日记(北京出版社:《周作人书话》,332-333页),抄录。
初八日   礼拜一。晴。洋文。晨,大哥自浙江来,喜极。带来书甚多,目列左。上午出汉文予第二名、洋文榜。
《汉魏丛书》二函十六本;《徐霞客游记》四本;《古文苑》四本《板桥诗集》四本;《科学丛书》第一集十本带去;《人民学》一本;谭壮飞先生《仁学》一本;《剡录》一函二本;《前汉书》十六本;《中西纪事》八本;《日本新政考》二本带去;《和文汉读法》一本预自带去。
又大衫、食物等。午同大哥闲谈,接祖父及三弟信。下午出诵堂后,适大哥为张协和招去,傍晚回。夜赵师来坐,许久乃去。十一下钟始睡。是日同大哥畅谈甚适,大哥为我刻名片一方,颇好。闻往东洋十五动身。夜天气甚暖,大哥留住。


周作人日记最初引起我的注意是在叶圣陶、夏丏尊先生编的《国文百八课》中选的《苦雨斋之一周》,语简、事明、意赅。


这一则日记在周作人往东洋之前,以下信息尤值得关注:
一,鲁迅带来的书籍,涉及文化、文学、历史、地理、政治、语言、科学、世情诸多方面,见出鲁迅考虑的细致周到,鲁迅的关心对周作人开阔视野的形成之意义,周作人的阅读视野。
二,日记中的“喜极”“畅谈甚适”,乃至名片“颇好”、天气“甚暖”,均可想见周作人当时的心情心境。
三,一则日记中“大哥”这一称谓凡六见,足以看出周作人内心的温暖和感激,温暖往往来自这样一些细节。

我想说的是
一,有些时候,亲人之间的关心、爱护并不对等。一方无私的付出有时反倒造成另一方理所当然的接受,即你对我好是应该的,没有理由对我不好,而且接受一方自私的特性由此慢慢形成。
二,关于二周之间种种,最爱惜周作人的是鲁迅,最知道鲁迅的是周作人。他人所知所解,只能算是皮毛。
三,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兄弟且成就极为突出的不多,鲁迅和周作人都不可能不想到苏轼、苏辙两兄弟的亲情、友情,“与君世世为兄弟,他生再结未了因”,“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那是何等深沉亲切的守望、托付和对待。因此,如果可以这样如果(鲁迅的寿命可以再长一些,和周作人相当)的话,我觉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几乎必然是“二周”的结局。 

东西庄上有一对兄弟,因为某种纠葛反目成仇二十年。忽然有一个夜晚,弟弟得了心肌梗塞去世。据说哥哥在弟弟灵前默默坐了一天一夜,无论想说什么或者说出了什么,还能听到吗,还有任何意义吗?其实,同样可以断定,如果让他的弟弟再活一天,做哥哥的一定会好好珍惜,好好对待,哪怕有天大的仇恨!
在一则日记中六次提到“大哥”鲁迅的周作人,十几岁(当时)的心灵里大概也涌动着苏辙对苏轼那种“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东坡墓志铭》)的情感吧。
2011-07-27 13:19:5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