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临床运用 (治则治法)11.8.素问·藏气法时论

 昵称1Z7nN02j 2022-08-17 发布于福建

经文分析
本篇以五行学说为基础,依照“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的基本原则,讨论了五脏病的传变规律、补泻法则和五脏虚实病候,论述了五色、五味、五气、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与五脏之间的关系,提出“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的重要原则。
本篇一开始就谈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依照这一基本原则,并根据五脏与四时、五味的关系说明五脏“所苦”及其运用五味治疗的方法,是《内经》“因时制宜”治疗原则的重要内容,亦是对药物性味与疗效关系的总结。
第二段则在第一段的基础上根据五脏的生理、病理特点,提出五脏病治疗、调养的禁忌和五味补泻法则。同时认为五脏病变的逆从、得失与四时五行的“更贵更贱”有一定的关系。一年四季的更替,一个月的气候变化,乃至一日之中的阴阳消长,都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到病变的进退、转归和预后。同时也明确指出,气候因素对人体疾病的影响过程是复杂而多元的。本文还用五气生克乘侮的规律来加以归纳概括,论述了这种影响产生的机理,在于邪气和五脏正气之间所胜和所不胜的相互关系,说明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和邪正斗争的形势,是决定疾病发展趋向的主要原因。
第三段列举了五脏的虚实病证,并叙述了针刺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第四段论述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不同性味的食物对五脏的对应调养作用。其中有关五脏苦欲补泻的理论,对后世根据药物性味归经以选药组方的原则有很大影响。而关于饮食五味对五脏调养作用的论述,亦开后世饮食疗法之先河。
临床应用
(一)五脏与四时的通应关系————天人相应的生理观
运用五行生克理论阐释五脏与时令的关系。在生理上,脏腑功能与季节、日期、时辰的变化相应。明确提出了以五脏为中心,以五行为中介的天人相应的生理观。“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反映了《内经》天人相应的学术观念。人形,概指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及其功能;四时,概指一年之四季、一个月之时日、一日之时辰等时令变化。《内经》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病理变化与时令的更替变迁相应,而天时和人体又都受五行生克规律的支配和影响。根据原文内容总结见表7-2。

图片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人与自然的整体既表现在阴阳变化的相应,又表现为五行归类的联系和受五行生克规律的支配。“四时五藏阴阳”一词见于《素问·经脉别论》,其概念与学术内容则见于《素问·金匮真言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灵兰秘典论》、《素问·六节藏象论》、《素问·五脏生成》、《素问·藏气法时论》、《素问·宣明五气》及《灵枢·本神》、《灵枢·决气》、《灵枢·海论》、《灵枢·本输》、《灵枢·本藏》等。

综合诸篇有关内容,可概括出《内经》论人体生命活动机制与规律的两个基本山i∶-人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种脏腑组织之间,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二是人类生活在自然界,无论在生理上或病理上,都不断受自然界的影响,人类就是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活动。如此,就从观念上把人体的局部与整体统一起来,把人与自然统一起来,形成天人内外的统一体。统一体的联系法则是阴阳五行的运动变化规律,即自然界以四时阴阳为中心概括五方、五气、五味等天地诸因素的类属、调控关系;人体以五脏阴阳为中心概括六腑、奇恒之腑以及五体、五官、五志、五脉、五病等形体、生理、病理诸因素的类属、调控关系而“五脏应四时”,四时与五脏相收受、通应,从而构成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功能活动系统,其活动共同遵循阴阳相对制约和协调统一,以及五行生克制化的法则,这就是“四时五脏阴阳”观的基本内涵。

近年来的研究资料表明,“四时五脏阴阳”观具有天文、气象、地理、地质、生物、物理、化学等多学科基础。太阳系已经存在了四五十亿年,人类生活的地球是经过漫长演化过程形成的。《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由于太阳在天球上周年视运动的黄道与地球自转的天赤道有23℃27'的交角,形成地球纬度地带四时气候的周期变化,即四时阴阳消长变化的天文学基础,因此,影响地球生物的生存环境,所以《内经》非常重视四时阴阳变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人类作为生物之一,在进化过程中必然形成适应四时阴阳消长变化的生命机制,因此,《素问·宝命全形论》称为“四时之法”。

目前已有研究报告说明,光照、温度、湿度、多种射线、磁场等自然环境因素对生物体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以及整体各个层次,都有一定影响,并有各种周期性;包括人在内的各种有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也发生着周期性调节。生物学和医学的现代研究资料也证明,人体的细胞分裂、血液成分、直肠温度、尿量及尿成分等,都有昼夜、月或年的节律,并形成新的学科——时间生物学和时间医学。这就提出一个新的课题∶除现代医学已经发现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外,是否还存在着与自然界变化相适应的活动规律;还可设想,既然《内经》以时间节律作为生命本质的基本内涵,并得到现代科学的证实,那么对四时五脏阴阳观所阐述的相互联系、相互调控的生命机制与规律的研究,有可能使生命科学走进新的领域,有新的发现。

(二)五脏的病愈、甚、持、起时间的预测————天人相应的病理观

本篇根据疾病的脏腑定位及其与四时五行的生克关系,提出了五脏疾病预后转归的时节规律∶如“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等。又根据一日分为平旦、日中、四季、下晡、夜半等时辰的观点,揭示了五脏疾病病情转归的特殊规律∶如“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根据经文归纳如表7-3、表7-4∶

图片

疾病预后转归除与脏腑定位及其与四时五行的生克有关系外,还与外邪的入侵有关。外来的邪气侵入人体而发为疾病,是由于五行中起制约作用的某一行之气过盛而欺凌与其所制约的一行相应之脏造成的。其病在五脏到了各自所生之脏当旺的时候,就容易痊愈;到了各自的制约之脏当旺的时候,就会加重;到了各自的生己之脏当旺的时候,就会平衡下来而不增减;到了各自当旺的时候,就会有好转。所以,医生在诊治疾病时,一定要结合四季五行的规律,首先深入弄清五脏之脉,然后才可以谈到疾病的转愈与转重的时机及患者的生死期限等问题。本篇明确提出了“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从疾病的发生和转归、预后等方面来讲、《内经》一再强调“以胜相加”、“传其所胜”。即发病后,具有“至其所生(我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生我者)而持,自得其位而起”的发展变化规律。人体既病之后,其转归不外三个方面∶一是正气胜邪,疾病向愈;二是正邪相持,维持现状;三是邪盛正衰,病情加重。《内经》关于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判断的思想对后世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金匮要略》首篇即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就是张仲景依据《内经》之五行生克之理,推测疾病传变之规律,以告诫人们“防患于未然”、“先安未受邪之地”实乃临床应用之必要。仲景六经病欲解时的论断,其共同特点是“从其经气之王”时,亦即经气旺盛的时间,是病情缓解的通常时间。当今迅速崛起的时间医学,更是《内经》预测学思想发展的体现,在临床上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