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胜拖延症:打破帕金森定律

 skyhorse 2022-08-17 发布于美国

战胜拖延症

打破帕金森定律

你有没有发现在大学时期,当教授给我们布置的作业是在一个月后才截止的,你肯定就会等到最后一个星期,或是最后3天才开始赶工,并且在最后一刻才会把作业递交上去。

明明有那么宽松的时间,为什么我们偏偏要作死,留到最后一刻才熬夜做完,而不是早早地就完成作业了呢?还有一个诡异的现象是,为什么到了最后一刻的时候,就会感觉自己的潜能被激发出来,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需要一个月时间的作业呢?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一个情况呢?

这就是所谓的帕金森定律(Parkinson Law)。人类很容易陷入一个迷思,也就是只要给我的时间越多,我就能够更完美地完成任务。但真相是,通常给我们的时间越充足,我们就越容易拖延。

就好像给你一天的时间去打扫房子,你肯定能够在一天里面打扫干净;但如果给你一个星期的时间,你肯定就不会马上去打扫,而是留到第二天、第三天甚至是最后一天才会去做。那是因为你自己心里清楚,只不过是打扫房子嘛!我几个小时就能够完成了,还有一个星期时间呢,不是那么着急,先休息一下,去做其他事情,明天再开始做吧!

你知道吗?关键就是“紧急”这两个字!

一件事情如果对你不紧急,没有火烧眉毛的话,一般情况下你是不会马上行动的。就好像名牌店里在举办优惠活动的时候,如果优惠半价到下一个月,那么顾客肯定会觉得时间还很充足,先看看,不着急买,可是过后就忘了。但是名牌店也不是傻的,他们肯定说,限时优惠只到今晚,错过了就没有了。这就激发起了消费者的“紧急按钮”,让他们的大脑觉得再不行动就要错过了大好优惠。于是就做出了冲动购买的举动。

现在我们了解了人类是因为迫切性,又或者是紧急性才会开始行动的。今天我们就来分享,怎样可以把帕金森定律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首先,第一个最直接粗暴的方法就是可以缩短你的截止日期。

比如你的老板给了你7天期限的任务,但你把它缩短成3天的时间来完成。这个方法看起来有点难,你可能会有些抗拒,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能够在那么短的时间完成。但请相信,永远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当你可以把期限缩短的时候,你会更快的感受到那一股急迫性,就会更容易的推动你马上行动,尽快地把任务完成,而不是拖到最后一分钟。

那么,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你有缓冲的时间。

人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会发生一些突发状况,会打破你的原有计划。比如,车子在路上抛锚了,导致你迟到了,害你错过了面试或者是重要的会议。如果你拖到最后一刻才开始动工的话,万一一不小心生病了,你就肯定无法顺利完成任务。只有提早开始行动,你才能确保自己在目标期限内完成任务。要是发生了什么坏事,你也还有缓冲的时间不至于把自己逼入绝境。

第二,养成高效习惯。

习惯是从日常生活中养成的。如果你总是最后一分钟才开始行动的话,就会养成拖延的坏习惯。相反的,我们越早行动,就越容易在期限内完成任务。你也就会养成主动积极的好习惯,而且别人也会更加信赖你。因为你总是能说到做到,自然而然地,无论是谁都会对你多一份尊敬。

第三:有改进的时间。

如果你完成任务后,还剩下几天的期限,那你就还有时间来检查错误,看看还有什么地方是可以继续改进的。而不是到了最后一刻才发现犯了致命的错误,比如漏了一个重点,到时候就肯定会懊恼慌张,只能够硬着头皮交“水货”了。

如果任务过于庞大,或者复杂的话,我们也可以把大任务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如果你不把大任务拆开的话,就会觉得没有动力去做,这时候,拖延状况就很容易泛滥。把大任务拆开成小任务之后,再缩短小任务的期限,就能确保自己更有动力,也同时具备紧急性的心态,高效地去完成一件又一件任务了。

最后总结一下,帕金森定律说的是,当我们的任务期限越长,我们就会更倾向于把任务拖到最后一刻才去做,那么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就会变得越来越长了。所以让我们更早地完成任务,我们可以缩短期限,增加紧迫感,把大任务拆分成小任务,降低难度,推动行动。

亲爱的读者们,请读完顺手点下右下角的“在看”就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和支持了。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