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爱就不会有病——树生活的养生法

 全好学 2022-08-17 发布于广东

“我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干。凡我所做的尽都顺利。”这句话是我的座右铭,出自《诗篇》,而我也变成了一棵在田间巷陌“行走的树”。“树生活”是我的新浪微博名,本是我创造的一个类似“低碳”的概念,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描述。

我从小在大城市长大,然后求学、工作和出差都是在大城市和高科技企业,可那是一种三十多年的从桌子到桌子、从墙壁到墙壁的生活。2010年8月我因为有感于现代白领人群的普遍疲惫焦躁,和大众对于幸福之路的迷茫,想通过植物和树为象征来做点公益性的事情,因为我觉得每一朵花和每一个人一样,既渺小平凡又充满奇迹和能力。植物面临诸多的竞争、恶劣环境总在隐忍和生长,沉默的姿态下面富含智慧与力量,无处不在地给其他生命供养和美好。于是基于在市场和媒体方面的经验,我通过网络社群和微博来倡导植物主题的鉴赏图文、哲理感悟和音乐文摘等等。这个过程中,自己生命里沉睡的种子也意外开启和萌发出来,我从一个不很了解动植物的人变成了一个热爱观察身边一草一木的人;从一个重点看商业杂志书籍的人变成了开始探索植物知识和艺术的人;从一个坐惯办公室和咖啡厅的人变成了一个游山玩水、探寻花开的人;从一个比较小资格调的人变成了一个愿意接近平凡生活的人。我甚至在上班路上会对沿路的蒲公英点头招呼,对丁香心中问候,对泡桐称兄道弟。至今仍然记得在京郊的百花山农舍享受者风和枝条间的寂静,记得夏天那白桦和金莲花的草甸。

我还拾起了从小对摄影和艺术的爱好,在北京的工作之余都尽量地去亲近自然,拍摄身边的植物和生活场景。那时安歌曾问我希望活到多少岁,我回答是100岁,呵呵,她说“你怎么这么热爱生活?”。我对生活中温暖和真实的点点滴滴用“吸取、吮吸”来替代“记录”也不为过分。只有影像能保留生命的痕迹,只有记忆能抵御生命的流逝。

我因为一直喜欢哲学和思考什么才是最正确的人生观,11年夏天我在西单的缸瓦市教堂受洗成为基督徒。我更加明白了什么才是“道路、真理和生命”,心态和世界观也更趋成熟。我更乐于奉献和分享自己觉得好的东西给他人,比如摄影、知识、领悟、音乐和商业经验。

因为妻子是写作自然随笔的,所以我们共同决定到富有自然生态、少些喧闹追逐的小城市去体验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于是我们在我受洗后不久就离开了北京,来到了湘西山城张家界工作生活。我试图寻找能结合自己天分和社会价值的树生活方式。我们在山林溪水间,倾听鸟雀、风叶和水流的奏鸣曲子,有哪间咖啡屋的音乐和环境会比这更有情调、更昂贵、更能舒缓神经呢?我终于能有全然安静的心阅读、思考和感受世界一切的美。我和妻子经常抽空找个小山去探寻野花、拍摄阅读或是到小河边欣赏夕阳。那些温柔而坚定,平静而简单的时刻调理了很多生命里过去和正经历着的苦恼。

我其实并不太注意食物和药物等方法的养生,只是从小就喜欢步行上学,我曾经从早上八点出发去森林公园,晚上八点多回来,途中多是步行,在张家界的小市区也经常就步行去办事。想想我们喜欢吃“走地鸡”和活鱼吧,既然我们都认为靠添加剂和补品培育的动物,不如自然有机食物喂养并多运动的动物健康,那么我们人体其实也一样。

这些变迁体认仿佛给我缔造了一个保护膜,如同很多人知道喝酒前喝点牛奶会保护胃一样,我以后行动到了几个大城市,如武汉、长沙、广州、厦门、海口和上海,在有效率地规划商务工作同时,依然保持了随时祷告、观察、拍摄和阅读的习惯,依然和随处遇到的花草打招呼,仿佛是他乡遇故知,仿佛这些小生命在不经意间的出现如钻石闪光。不计较环境和周围人物的干扰,常存良善、节制、感激、喜乐、和平是我竭力追求的一种境界吧。

耶稣说:“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我想“养生”之法,首先要明白的是什么才是“生”,与何谓“养”吧。

“生”的是由身、魂和灵构成的有机体,并且我们都知道现在对身体供应的物质营养比过去年代好很多了,但为什么更不易有健康了呢?我想是由于心理比生理更关键,心灵比血气更根本吧。灵魂不兴盛,身体和事业也不会有长期的强健!我所理解的养生一方面是个体的保持和更新,另外一方面是环境的选择和改善。信仰是促进灵魂更新,脱落老我,让自我更新的必由之路。环境方面,我们要靠自己的行动勇敢选择和用爱心来改变。现代人的焦虑来自人类已脱离自然可是又源于自然的这种矛盾,加上现代社会环境诱惑、刺激了人性的弱点,会竞相追逐人为的、表面化的、喧闹化的虚荣,这和人内心未曾泯灭的真理和生命渴望也是有矛盾的,因此现代都市人往往难以与宇宙之道形成和谐统一,更多时间便处于虚无不安的无力状态。很多人比我富有多了,但他们不敢于放弃属世界的情欲。如同《肖申克的救赎》电影里描述的,很多人甚至会习惯于牢狱般的机制不敢自由,而主人翁最终靠智慧获得自由,且这种自由也会伴随着财富。钱是四条腿,我们是两条腿,我们永远跑不过金钱,被其追逐便永远不得安息。“节制”能巩固生命,也是创造力的来源。我们应当调整自己的价值观,想想什么才是真实的“生”,什么才是真正的“安稳”。我看到一个画展的前言写道:“重要的是要去认识世界,而不是让世界认识你,是用生命去生活,而不是让生活占据生命”分享我很推崇的一首励志诗是北宋诗人程颢的《秋日偶成》: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养”应当是一种顺服,让人体顺服于自然规律。幸福何处寻?这可能是许多现代都市人很关心但往往不得其解的。我个人认为:幸福之路就是全体人类变得更加谦卑,向宇宙的法则寻求和谐,在顺服中实现创造性地劳动。我们不能被自然所限制,更不能试图去限制自然。把个体的人纳入到自然的整体系统中,才能得到自然的滋养和支持力量,人毕竟都有限的、渺小的。如何纳入呢?就是要靠“爱”!“爱”是治愈这个世界和人类个体的关键药方,爱世界里的其他生命、其他人,才会爱自身和被爱。有了爱心才能从容地面对各种环境和际遇,观察、欣赏和体会周遭微小的、平凡的生命,从而领悟到其中的伟大、奇妙,才能生出柔顺谦卑的智慧,这也正是植物这种最古老、最长久生命的生存智慧。再进而生成喜乐的灵,健康的体。据说很多癌症病因和性格里的苦毒、怨恨有很大关系。相信爱、相信自然,也就是相信真理和公义,那么苦毒、焦虑和怨恨也会减少和消退。

有丰富的爱心,有正确的信仰、有适当的爱好,这就是我总结的一种“树生活”养生之道,这种“养”生是一种自由、自然的状态——“这不是说,我已经得着了,已经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圣保罗)。我甚至认为这样才是“治未病”,才能治本而不是治表,有爱的人就不会有病。

 作者:全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