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枝红杏出墙来”,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何会被误读千年?

 老生常谈妙笔生花 2022-08-17 发布于上海

图片

文 | 向小园·  图 | 网络
图片

从古至今,人们总爱外出游赏,与鸟语花香为伴,同高山流水相依。今人有江山秀丽的照片可供回忆,而古人则以数篇绘声绘色的诗词来纪念。

恰逢一日晴空万里,生于大宋的叶绍翁乘兴外出,一路停停走走,来到了一处庄园前,他轻叩柴扉,欲登门拜访,谁知园内却无人应答。

等了半晌,仍是久叩未至,叶绍翁不经悄然揣测:或许是园主担心满地青苔被来往之人的木屐踩踏,这才闭门谢客吧。

正待叶绍翁转身离去时,却见园内一枝开得旺盛的红杏探出头来,忽如其来的惊喜让他不禁感叹这满园春色其实是关不住的!

他随性而来,虽未赏过园内景致,却已然在墙头红杏的身影中感到了浓浓生机,此行不虚,继而诗兴大发,以此入题。

 图片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

这首诗以幽默理趣的笔触,描写了诗人春日游园的所见所感。

从想要游园时的憧憬期待,到“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失落遗憾,再到“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解释猜测,无一不在为最后“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惊喜满足作铺垫。

“久叩”从侧面说明主人或许并不在家,然而诗人却直接以“应怜”为由,为主人冠以“有意拒客”的名头,以此引出全诗的点睛之笔:“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中后两句以新奇的想象,将“春色”与“红杏”拟人化,一个欲“关”,一个已“出”,不经意间便将生活哲理寄寓其中:一切新生的美好事物都将冲破束缚,自由生长。这是生活的意外之喜,亦是生命蓬勃顽强的有力证明。

“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耳熟能详,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本身所蕴含的诗意却在千年的衍化中被世人误读。以此句为依托的成语“红杏出墙”,也从形容春色正浓的本意演化为妇女偷情、不守妇道的比喻。

究其缘由,亦要从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擅用的诗词意象中入手。

在古诗词中,“杏花”一直是春色的代名词,如红杏枝头春意闹”,而白里透红的杏花又总给人含羞带怯之感,好似青春少女般明媚。

除此之外,杏花又与杨玉环有所关联,相传杨玉环于马嵬坡处香消玉殒后,唐玄宗一直念念不忘,最终派人前去收敛遗骸,不料此处并无尸骨,入目只有杏花一片,杨玉环也因此被称为杏花花神,自此杏花的意象便又添上“风流”二字。

而在古诗词中,“墙”有“隔”的意思,许多诗词又将其与少女相连,如苏轼的“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明眸皓齿的少女被墙所隔,不经意间便生出几分孤寂孑然,再辅之以男女情爱的勾勒,其中意象也就变得暧昧缠绵起来。

当有着少女之姿的“杏花”与“墙”同处一个画面中时,自然就会引发更多的联想,“红杏出墙”的言外之意也就变得水到渠成。再加上后世文人浓墨重彩的刻画,也就将其中的隐晦之言盖棺定论。

如宋代讲男女相恋不顾礼教的话本《西山一窟鬼》中就有“如捻青梅窥少俊,似骑红杏出墙头”的比喻,再到宋代白朴以此话本为基础写成著名杂剧《墙头马上》,渐渐地“红杏出墙”的引申之意也就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图片

其实诸如此类的误用有很多,如“天涯何处无芳草”本蕴含着不因柳絮消逝而伤感的豁达之意,却在流传中与“何必单恋一枝花”相匹配,成为了劝慰失恋男女的常用句子。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自然也有着不同的喜好与解读。我们理应对古人研究抱以尊重的态度,同样就个人来说,自然也可以拥有不同的解读与选择。

其实不论是何种寓意,都证明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对于这些传统文化,我们也因保有追更溯源的探究态度,以此更好的继承与发展。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