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老师说美文 书法加强版|N个一枝红杏出墙头,谁抄了谁?

 阿丁480 2017-12-21

一枝红杏出墙头

▓ by 王宜早

轻寒微雨带暖风 初露枝头杏花红

“红杏出墙”,现在成了一个多义词语的陷阱。不正经的人只会用这个词儿来表示女人有外遇。这是把白丝绸浸到染缸里。这个词的本意是很正经的,很诗意的,意思是:正义的事物、美好的事物是封锁不住的,正在向你招手。

杏花是广受民众欢迎的花。从古至今,历代都有歌咏杏花的诗词名句。由于知识分子的偏好,南宋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被推到了最高的领奖台上。

【书法1】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王老师说美文 书法加强版|N个一枝红杏出墙头,谁抄了谁?

王宜早书录1

叶绍翁,南宋诗人。生卒年月、生平事迹不详(缺乏确切的记载和考证),大约生活在宁宗、理宗时期(1195—1265)。据说本姓李,祖籍福建建安,后来过继给叶氏,字嗣宗,号靖逸,居住在处州龙泉(今属浙江)。

【游园不值】题目。到一个小花园去游览,没遇到主人,没游成。小园:小花园。估计是一座私家花园,主人不开门你就游不成。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诗人来到一座小园,想要进园去赏花,他轻轻扣动简陋的篱笆门,久久无人响应。诗人猜测主人不开门的原因,可能是怜惜园内陆上的青苔,担心游园人木屐的屐齿踏坏了青苔。应:应该是,可能是,表示对园主人不开门原因的猜测。怜:怜惜,担心。屐齿:木屐的鞋底。木屐:古人的一种木制拖鞋;鞋底两端突起的部分,叫屐齿。印:踩踏。苍苔:生长在潮湿处的一种苔藓,青绿色,也称青苔。在小花园里,地上的苔藓往往是珍贵的背景。小扣:轻轻敲击。扣也写作叩。柴扉:本义是用柴草树枝做成的门。不一定,这里表示简陋。一二句诗先猜测原因,然后再叙事,其顺序是故意颠倒的,好处是为了突出原主人对于园内草木的爱惜,也可以看出游园者的遗憾和无奈。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前边两句诗只是个由头,序幕,后边两句诗则是全诗的精华。园门虽然关闭,未免令人扫兴,但关不住诗人的想象。在诗人的想象中,小园里早春美丽的景象,一定是春意盎然,春色满园,而且一定是热烈地盼望着人们去欣赏。园门关闭,可以挡住游人的脚步,但挡不住春色热情的盼望。关不住,关不住,光靠诗人的主观愿望是说服不了人的,更感动不了人。不!有证据。你看那墙头之上,一枝美丽的红杏已经探出头来。

“一枝红杏出墙来”,是中国文学上一个鲜明的意象(含有固定意义的固定形象)。“春色满园关不住”则是这一文学意象的意义之所在。人们喜爱这两句诗,在各种场合引用它们,或者从中吸取审美的香甜乳汁,或者从中感悟隽永的宇宙哲理。我们甚至懒得去追究一下,这个文学意象的发明权究竟属于谁。

假如我告诉你,在叶绍翁“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个句子出来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个差不多的句子:“一枝红杏出墙头”,那么你说谁抄了谁?

【书法2】马上作

陆游

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王老师说美文 书法加强版|N个一枝红杏出墙头,谁抄了谁?

王宜早书录2

【马上作】早春的一个雨后,诗人骑马出游,写成这首记游诗。

【平桥小陌雨初收】一场春雨刚刚放晴,诗人骑马游览,过了一座平桥,来到乡间小路上。平桥:不拱的小桥。小陌:乡间小路。雨初收:雨刚停。

【淡日穿云翠霭浮】温柔的阳光穿过薄薄的云层,翠绿的烟霭浮动在天地间。淡日:与烈日相对。翠霭:翠绿的烟霭。

【杨柳不遮春色断】茂密的杨柳纵然想要独占春光,但它遮不断四面八方蓬勃而起的美好春色。“不遮春色断”是“遮不断春色”的语序调整。不:不能。

【一枝红杏出墙头】这不,你看,一枝美丽的红杏已经悄悄地探出了墙头。这是杨柳遮不断蓬勃春色的证据。其实这正是诗人所要表现的主要景物,是这幅画面的中心,“杨柳”句的作用就是要引出这枝出墙的杏花,并对它加以烘托。犹如京剧舞台,杨柳就是那锵锵锵锵的过场龙套,接下来才是主帅出场,幕顶的灯光刷地一下照亮了红杏,闪花了观众的眼睛。

陆游:“一枝红杏出墙头。”

叶绍翁:“一枝红杏出墙来。”

谁抄了谁?

陆游生于1125年,卒于1210年。叶绍翁生活的时间大约是宁宗、理宗时期,从头到尾也就是1195—1265,至少比陆游晚70年。再过14年,亦即1279年,南宋灭亡。如果说叶绍翁抄袭了陆游,很有可能,不过未必,因为没有直接证据;但是要说陆游抄袭了叶绍翁,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话说回来,陆游的“一枝红杏出墙头”也是抄别人的,或者是“英雄所见略同”与别人碰巧撞了车。现在我抄录晚唐吴融的两首诗供对照阅读。

一,唐·吴融《途中见杏花》

(《全唐诗》卷686)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王老师说美文 书法加强版|N个一枝红杏出墙头,谁抄了谁?

王宜早书录3

二,唐·吴融《杏花》

(《全唐诗》卷687)

粉薄红轻掩敛羞,花中占断得风流。

软非因醉都无力,凝不成歌亦自愁。

独照影时临水畔,最含情处出墙头。

裴回尽日难成别,更待黄昏对酒楼。

王老师说美文 书法加强版|N个一枝红杏出墙头,谁抄了谁?

王宜早书录4

由此可见,“一枝红杏出墙头”这个文学意象,至迟在唐代末年已经形成。在以后的文学创作中,除了特殊情况,一般来说,要考证谁抄谁,恐怕没有多大意义了。关键的是,在各自的作品中,“一枝红杏出墙头”这个文学意象,运用的是否自然妥贴,是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不说“谁抄了谁”,而说“谁胜过谁”,则见仁见智,倒是有不少话语值得说说的。

“一枝红杏出墙头”这个文学意象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在于它所构成的画面简洁而鲜明,“一枝红杏”的昭示力因其简而愈丰。还要感谢那面挡住人们脚步和视线的“墙头”,它的作用也是隐而愈显。

“一枝红杏出墙头”这个文学意象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更在于它的形象所蕴含的哲理,有着巨大的引申空间。“春色满园”象征新生的美好事物,而一切生机勃勃的美好事物,都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这是谁也阻挡不了、谁也封锁不住的。总会有“一枝红杏”首先探出墙外,向人们昭示春天的消息。

叶绍翁在歌咏出墙红杏的众多诗句中脱颖而出,是由于文人的偏好,由于那个小扣柴扉的人物形象所具有的文人气场。但不完全是。“一枝红杏出墙来”在审美辩证法方面带给我们的启示也十分丰富。在整个画面中的自然熨帖,画面的简洁单纯,“春色满园关不住”的衬托鲜明有力,都为它加了分。而陆游的“杨柳不遮春色断”,相比之下显得芜杂,意图不够明确,语言不够顺畅,在衬托“一枝红杏”方面软弱无力。全诗的开头两句虽然视野开阔,但所表现出的艺术趣味符合什么人群(官员?文人?市民?农夫?)的口味不够明朗;再加上占据画面太多空间,却没有起到“捧出一轮明月”、“映出一枝红杏”的作用。因而在艺术的评比中惜败于叶绍翁,在许多人心中带来的遗憾,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抚平。

王老师说美文 书法加强版|N个一枝红杏出墙头,谁抄了谁?

王老师正在书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