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继红 | 往事悠悠13:茶水炉

 丁中广祥 2022-08-18 发布于江苏

茶水炉
江都  刘继红

作者刘继红先生,麾村人,丁中1966届校友。
茶水炉,顾名思义即专门烧开水、充开水的的地方,是以前大小城市、集镇十分普遍的一种专卖开水、热水的店铺,也是市井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烧水的炉子炉膛口开在正前方,炉膛里燃起的熊熊烈火犹如一只老虎张开的血盆大口,灶台前面两个大汤罐好似老虎的两只大眼睛,灶尾那座高高竖起的烟囱,就像老虎翘起的尾巴,因此这茶水炉又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老虎灶”。

此外关于老虎灶名称的来历,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充满爱情的版本。传说一个在寺庙烧水和尚爱上了一个美女村姑,两人便私奔到上海开了爿热水店。和尚本姓傅,人称老傅,早上充水的人见面就喊“老傅早”,“傅”与“虎”谐音,久而久之的“老傅早”变成了“老虎灶”,于是“老虎灶”也就无形中成了和尚热水店的店名。据说早期的老虎灶老板大多是剃和尚头、戴瓜皮帽,是否就是因为他们的祖师爷是和尚,那就不得而知了。

▲茶水炉,又称老虎灶

过去我们老家麾村是没有茶水炉子的,但我婆婆家是丁沟的,丁沟八字桥东、河西条石街北头、张家街上,散布着四五爿茶水炉子,小时候常到婆婆家玩,因而从小就对茶水炉有着较深的印象。

茶炉子一般是通长一大间房子,多数茶炉子依墙而建,炉体为长方体,长三米左右,宽约一米多,高约八九十公分;炉膛口对着店铺门迎面而立,基本与门楣齐平,一块正方形石板或木板台面露在门外,供放置水瓶用;炉体上面一般安放四个大汤罐,那就是用来烧开水的;四个汤罐中间安放一个直径约二十公分、高约二十公分的圆柱形铁管,微微露出灶台,那是加燃料的口,平时用铁盖盖着或略开小缝用以拔风;再向里支有一口大锅和一个大甑子(有的只有甄子没有锅),这是用来焐热水的;最后是烟囱,起吸风排烟作用。

▲茶水炉(老虎灶)店铺

茶水炉子的燃料主要是粗糠,后来也用木材、煤炭等。粗糠,又叫大糠、砻糠,即米厂机米时脱下的第一层稻壳,可作燃料,那时丁沟河西南头有家米厂,大糠有的是,价格便宜,运输方便;木材主要是农民上门售卖的杂树柴火以及木材加工的下脚料,丁沟农具厂的边角料以及锯屑刨花也在茶水炉燃料的选项之列;过去煤炭比较稀缺,凭票供应,烧煤炭有烧煤炭的好处,不用天天起早生炉子,晚上打烊后把炉子封好,第二天大早起来用铁钎在炉膛里一钩就行了。粗糠、木材、煤炭各有千秋,老板会权衡利弊,哪样划算就烧哪个。

烧水时先把甑子、大锅及汤罐里的水放满。生火以后从灶台上的圆形铁管往里添加燃料,如添加大糠或木屑刨花时,要先在铁管入口处套上一个用铁皮做成的大漏斗,再用簸箕盛着大糠(木屑刨花)往下倒,然后灶上师傅用长铁钎在口子里捅几下,待四下均匀后才盖上铁盖子。灶膛里的熊熊烈火正对着四个大汤罐烧,同时浓浓的烟雾也在烟囱强有力的的吸力下经甄子锅底向烟囱直奔而去,其余热正好带热锅和甄子里的水。烧饭做菜锅是主角,汤罐是配角,而烧茶水炉子汤罐是主角,锅和甄子成了配角。当然,茶水炉上的汤罐要比锅上的汤罐体型大得多,两者不可同日而语。汤罐里的水烧开了就充到热水瓶里,一汤罐大概可充四瓶水,充完后立即用挽子(一种带弯把手的舀水的木桶)将甄子(锅)里的热水舀到汤罐里,并随即往甑子(锅)里加上冷水。如果暂时无人充水,则将汤罐里的部分开水舀到甄子里,将甄子里的热水舀到汤罐里,同时关闭炉门,但必须保持一个汤罐里有开水,以便顾客随到随充。

▲茶水炉上的甄子、铁锅、汤罐及加燃料漏斗

开茶水炉是件很辛苦的行当,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有的凌晨三四点钟就要起来生火开灶子,从生炉子到水烧开,差不多要到五点前后,这时候,人们也大都起床了,茶水炉便会陆续迎来第一波打水的客人,并渐次增多。从早到晚大街小巷拎着竹壳水瓶或水壶上茶水炉子打开水的人络绎不绝,茶水炉师傅则不停地添柴钩火、充水加水,特别是早中晚三个小“高峰”,一刻不得闲,一手握漏斗,一手拿水舀子充水,一天下来要充几百瓶的开水,尤其是夏天,滚烫的灶台、滚烫的热水,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直到晚上家家户户灯火渐亮,街上人流渐疏,他们方能熄火打烊,真是“鸟叫忙到鬼叫,方能倒头睡觉”。

▲茶水炉老板娘忙着往热水瓶充水

▲茶水炉老板娘忙着往汤罐加水

茶水炉用水量很大,在那个还没有自来水的年代里,全靠两个肩膀挑水。一根桑树扁担,两只木制水桶,一担水有一百几十斤,一个茶水炉一天少说也得要头二十担水。老板一有空就挑水,有的则请专门的挑水工帮忙,以担或以缸计酬。挑水工挑水时高卷裤腿,脚穿草鞋,即便是严寒的冬季他们也照样穿草鞋挑水,他们说穿草鞋轻便扒滑,几担一挑脚就不冷了。一般茶水炉灶体的另一侧都有两到三只大水缸供储水之用,水缸通常大半掩埋在地下,以方便挑水时倒水。挑满后再放入一些明矾,用木棍搅动水波旋转一会儿,使水垢沉淀、以净化水质。一缸水用完后还要“刮缸脚”(将水缸底部的水和沉淀物清除洗净),才能倒入新挑的水,几只缸轮番挑水、净水、舀水,以保证水质的清洁。

▲挑水工

那个时候,茶水炉水资为1分钱一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这个价。充水时可现金支付,也可先买水筹子。水筹子由竹片制成,长约三四公分、宽约一公分,刻(烙)有该茶水炉字号,每筹1分钱,多买可优惠。那时我们丁沟中学也在伙食房西侧、老山阳河东开了个茶炉子,以方便本校师生冲水,水筹子烙有“丁中”二字,一角钱十二根。

说到茶水炉,不由得又联想到了在丁沟上学时的一些有趣的往事。上初中时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粮食紧缺,瓜菜以代,半饥半饱,已成常态,特别是下晚自修后更是饥肠辘辘,难以入睡,同学们便想方设法弄点吃的,加加餐。

有人调“焦面”。就是将麦糁子(条件好的人家用干面)放在锅里炒成微黄色焦面,然后带到学校调着吃,上晚自修前先把开水充好,下自修后搲一两勺放在碗或茶缸里,倒入开水,用筷子搅拌,按理说,调焦面应该是调得稠稠的、黏黏的挖着吃,但多数人舍不得,都调的稀稀的,像喝粥一样喝上几口,掩掩饥。

有人喝“神仙汤”。所谓神仙汤,就是弄点酱油放在茶缸子里,倒上开水,像喝的什么鲜汤一样,渳(阴平声,小口饮)着品着,虽不能解决实质性问题,但还是带着一副“快活似神仙”的感觉上床睡觉。

▲被同学们称为“小高炉”的热水瓶

最有趣的还是有的同学竟在宿舍里支起了“小高炉”。当然这小高炉绝不是1958年大炼钢铁时的那个小高炉,而是同学们用热水瓶煮粥,因热水瓶形似小高炉,故名。晚饭后先往热水瓶里灌上几把米,然后到茶水炉充水,充水时你得告诉冲水师傅我里面放米了,慢慢冲,别把米漫出来,回宿舍将水瓶呈30°角斜放在面盆里,以免米滞底。待下自修的时候粥也就煮好了,与其说是煮好,倒不如说是泡好、沤好了,虽然沤得半生不熟,但吃起来还是挺香的。一水瓶一个人自然吃不了,于是两三个人合起来今天你煮,明天我煮,“轮流坐庄”。尽管水瓶是斜着放的,总不免有一些米粒淀底,于是同学们就将瓢子绑在筷子或细竹竿上伸进水瓶去搲,舍不得丁点儿残渣余粒。但如果操作不当,很可能发生“小高炉”爆炸事件,“嘣”的一声,震惊整个宿舍。

茶水炉不但为我们这些住宿生晚间加餐提供了方便,也为冬季冰冷的被窝里带来了融融的暖意。那时学生宿舍没有任何取暖设施,更谈不上空调,下了晚自修加了餐,该睡觉了,但冰冷的被窝难以入眠,于是同学们想到了用热水充“汤焐子”(汤婆子)、热水袋来“透”(预热)被窝,而在那个年代里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汤焐子”、热水袋近乎于奢侈品。天无绝人之路,方法总是人想出来的,同学们便找来了打点滴用过的盐水瓶,灌满事前从茶水炉充好的热水,为防烫伤,在盐水瓶上再套上一只旧袜子塞进被窝,有的还灌两个,怀里抱一个,脚头放一个,在那寒冷的漫漫长夜,睡觉就有了温暖的感觉。

▲“汤焐子”(汤婆子)

▲盐水瓶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茶水炉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慢慢地退出历史的舞台,“茶水炉”也成了一个历史名词。进入新世纪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相应提高,煤气灶及各种家用电炊具逐步走进了寻常百姓人家,电水吊子、电热水壶烧水已成常态,随用随烧,非常方便。小小茶水炉,水雾氤氲、热气腾腾,穿梭往来的打开水的场景已成过去式,但它却真实纪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一个时代的温馨记忆。
往事悠悠系列01水车   02打水   03挑电灌   04方整化   05绞关化   06食堂化   07小口深塘   08炸麻虫   09大印   10舂碓   11划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