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行当 | 老虎灶 上世纪的记忆

 人文武汉 2021-05-15

记得是1968年的初春的一天下午,我与同学潘厚堃路过汉口友谊路,友谊旅社侧面房起火,我俩前去看热闹,也帮忙救火,搞得浑身湿透了,但我们乐此不疲,因为近距离体验一次救火的感觉,也算是为社会做点善事。这位同学就邀我到汉口桃源坊一家“老虎灶”洗澡换衣服,洗澡直接打热水,用的是木脚盆。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老虎灶”。

老虎灶其实就是开水坊或茶水炉。这个名字的来历,与灶头的形状有关。因为那个用砖砌成的大灶的灶膛口很像老虎的大口,灶前面并排的两口烧开水的小锅,就像老虎的眼睛;后面两口用来保温的大锅像老虎的身子;而最后面那个高高耸立,穿屋顶而出的烟囱就像老虎到尾巴,整个灶台的样子就像一只卧蹲着的老虎。于是,老虎灶这个名字出现了。

据说老虎灶始于19世纪20年代,由旧式染坊兼供热水演变而来。传统的“老虎灶”一般设在马路街口上,通常一开间门面,也有两开间门面或分楼上楼下的,其灶砌在店门口靠墙边,灶膛口对着马路或街道。灶面置有三只小烧水锅,三只锅中央有一加煤孔,烧水锅和烟囱之间还有一只大锅,作为储存凉水的容器。一旦烧水锅的水被打走,店家就会顺手用勺子从大锅中舀水补满小锅。大锅后头有一根烟囱直接伸到屋顶外。小锅下面是炉膛,早先烧的是柴禾木屑,后来也有烧煤炭的。炉灶最前面中间有一隔板,供顾客摆放热水瓶等方便打水。以后炉灶改造,取消了小锅水勺,大锅接水、放水都改由自来水龙头完成,减轻了从业者的劳动强度,也方便了顾客自行接水。  

平时,寻常人家烧个热水也比较麻烦,老虎灶无疑是雪中送炭的伙伴了。特别是冬夜,家家户户在临睡前都要去老虎灶去提点滚烫的开水回洗脸烫脚,或灌满“捂脚壶”暖被窝。在门外边,人们可以拿热水瓶来打开水,老板要收费的。很早时,一般以勺论价,由同业公会公议确定。1918年每勺开水售价2文钱。建国初期,业内以人民币1分钱3勺计价售卖开水。因3勺开水正好约等于一瓶普通热水瓶的容量,故以后习惯以“一分钱一瓶开水”为计价单位,即使以后炉灶改造,改用自来水龙头放水,也一直沿用以瓶计价方式。  

过去烧水卖水全部靠人力完成,如木桶挑水、舀子打水、人工烧火等。根据规模,早些时的“老虎灶”还分几个档次:小的“老虎灶”只供应开水,稍大的“老虎灶”会辟出边上的房间兼营茶室(俗称茶馆),再大的还在屋后开出供人洗澡的浴室。“小茶馆”,是规模较大的“老虎灶”附设的一种低档茶室,一般是摆几张四方桌,四周放上长条木凳,有茶客上门,即时泡上需要的茶水。不同于专营的茶楼,“老虎灶”附设的“小茶馆”,价格低廉,接待的多为劳动阶层、平民百姓。以上年纪的老人居多,一般三五成群围桌而坐,休闲咵天,有时也会成为“小道消息”的发源地和传播站。 

在靠近汉水码头一带,也有不少老虎灶,农村人出门哪上得起饭店,吃几个馒头或面窝,碰上卖开水的,掏一分钱要一大碗白开水,随便将就一餐。卖苦力的人走累了也可坐下来,喝点只有苦涩味没有香味的茶水,休息后继续干活或赶路。

“清水木盆”,是一种提供简易沐浴的形式,凡有场地条件的“老虎灶”,都会在屋后辟出一间房间,备上几只大木盆和存放冷水的木桶,待有浴客上门,店内工作人员立刻送上热水和毛巾肥皂,客人即可入内洗浴。洗浴完毕,设有茶室的还会奉上茶水,让浴客稍作休息。“清水盆汤”起先是在夏天开放,专为男客服务。

解放后有些店家逐渐开放女宾洗浴,有的一直开放到冬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特别是寒冷的冬季,武汉人家里没有洗澡的条件,除了去洗澡堂(人多又排队),人们就去老虎灶洗澡,“清水木盆”收费比洗澡堂低廉,深受一般市民欢迎。

干这一行比较辛苦,从清晨五六点钟便开始营业,一直到晚上十一二点钟才打烊。除了购运燃料、烧水卖水之外,最繁重最劳累的挑水,早期汉口汉水边巷子里的老虎灶用水,还要从下到汉水边一担担挑到储水缸里,然后再放入明矾沉淀待用。若是下雨,路又滑,还不是要一担担地挑。虽说卖开水是一份薄利生意,但水卖多了,收入也还是可以的。巷子里的大大小小的老虎灶,为前来城市谋生的人提供一个饭碗,也给众多老百姓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20世纪80年代以后,现代炊具和家用电器日益普及,以柴草煤炭为原料的老虎灶大多退出了生活的舞台。

打捞城市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1876年的武汉

编辑:田联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