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上海的老虎竃【圖文】

 還舊樓主. 2017-03-19

    “老虎灶”名源

     对于“老虎灶”的名字,在上海弄堂间,时有传闻,一种是老虎灶的名字,与它的形状有关。

     因为在最早的时候,茶水炉灶膛口设在墙外,墙上设计两个小窗口,可以看见灶内情况,灶膛口如虎口一般,两个小窗如同虎眼,屋顶的烟囱则如虎尾,因此被称为“老虎灶”。

    还有一种说法是,和英语“roof”有关,因为上海近代,出现了大量的西洋建筑,一般建筑都设有壁炉,并在屋顶伸出多孔烟囱,英文屋顶“roof”,上海话语音读如“老虎”,于是(洋泾浜英语),就把屋顶叫作“老虎灶”。

    “老虎灶”

    上海的“老虎灶”,据说始于19世纪20年代,是由旧式染坊兼供热水演变而来。最初盛行“老虎灶”时还没有使用煤炭,更没有煤气、电能等方便的燃料,大概是为了节省成本,就有了这么一个,专门供应热水的地方。

    “老虎灶”零售开水叫“泡水”,为厂商送熟水叫“挑水”,为茶客提供喝茶聊天的场所,叫开“茶馆店”,兼营提供洗浴的叫“清水盆汤”,泡水?挑水?听起来就有点意思......

    “泡水”即卖开水

    “老虎灶”卖开水,1918年每勺卖2文钱,建国初期,以旧币100元(即人民币1分),3勺的价格卖开水,3勺正好约等于一瓶普通热水瓶的容量,才1分钱1瓶。

    所以,那时候大家都习惯以“一分钱一瓶开水”为计价单位,即使后来炉灶改造,改用自来水龙头放水,也一直沿用以瓶计价方式,根据老百姓的收入定价,价钱很实惠......


    记忆中,“一分钱一瓶开水”延续了几十年,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泡开水”才开始涨价,为了方便,各“老虎灶”还自制竹片代价筹码(俗称水筹)预售,有“壹根”、“拾根”之分,并烙有本店招牌,限定本店销售代币流转使用,这种“水筹”一直沿用至“老虎灶”彻底“打烊”。


水筹

    “挑水”即送货上门

    “挑水”,即为购买开水的,企业、单位送“开水”上门,“老虎灶”送“开水”一般按客户预定的用水时间和数量,及时将“开水”挑送到预定地址,“挑水”的价格以桶或担统一定价计算,一般不分远近和楼层高低,不分楼层高低,令人不自觉的就想到了淳朴......

    早期送水多为人力挑送,相当辛苦,所以称之为“挑水”,后来条件改善,才改用拖车、黄鱼车等运送,传统的木桶也渐渐改成了保温桶。

    “清水盆汤”俗称“浑堂”

   “清水盆汤”是提供简易沐浴的形式,俗称“浑堂”,大凡有场地条件的“老虎灶”,都会备上几只大木盆,和存放冷水的木桶,待有浴客上门,店家立刻送上热水和毛巾肥皂,客人即可入内洗浴。洗浴完毕,设有茶室的还会奉上茶水,让浴客略事小憩。

    上世纪70年代后,随着商业浴室的增多,“清水盆汤”因实在太简陋,而不再受青睐。1980年以后,“清水盆汤”被彻底淘汰。


    来过“老虎灶”的时光里

    “老虎灶”曾是遍布上海市井闾巷的一大景观,传统的“老虎灶”,一般设在马路街口或弄堂边上,通常一开间门面,也有两开间门面或分楼上楼下。



    其灶砌在店门口靠墙边,灶膛口对着马路或弄堂,灶面置有三只小烧水锅,三只锅中央有一加煤孔,烧水锅和烟囱之间还有一只大锅,作为储存凉水的容器,称为“积口”。


 
     烧水锅的水被打走,店家就会顺手用勺子从大锅中,舀水补满小锅。大锅后头有一根烟囱直接伸到屋顶外,炉灶最前面中间有一隔板,供顾客摆放热水瓶等方便打水。后来炉灶改造,取消了小锅水勺、大锅接水、放水,都改由自来水龙头完成。

 
    “老虎灶”虽盛极一时,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逐渐走向衰落,90年代后更是急剧减少,进入新世纪后便渐渐消失。

    很多传统的习俗,都在渐渐的消失,我们不能改变时间的流逝,那就珍惜当下,将这些标志性的文化,留在心里,将来,说给孩子们听......

歡迎進入個人圖書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