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中的故乡——老虎灶

 史仁杰大夫 2023-05-26 发布于江苏

小时候埭头老街中央有一家老虎灶,从早到晚烧着开水,花1分钱能打到1热水瓶开水。

开水炉之所以叫老虎灶,据说是因为炉灶的形状有点像蹲着的老虎,炉膛像老虎张着的大嘴,灶头后面装一根烟囱伸到屋外,就像老虎竖着的尾巴。

埭头的老虎灶是供销社开的,烧开水的师傅也是供销社的人,也是拿工资的。后来,师换为临时工。临时工的工资虽然不如正式工高,但比当时种田的人收入要高许多,还不用风里来雨里去干活。所以即使老虎灶的临时工,也得有点关系才能得到这份工作。

我能记得的最早的老虎灶的师傅是老彭,老彭是个大块头,是溧阳城里人。小时候爷爷到茶馆喝茶常带着我,茶馆就在老虎灶的里面,爷爷经常给我买烧饼吃。爷爷故去后,老彭见到我时会说:“表只根只,现在没有人给你买烧饼了吧”。后来,经常有人跟我讲这件事,所以我记得。

更早的时候,老虎灶包括卖烧饼、油条等,都是用竹制的烙着字的筹码的。老虎灶的筹码叫水筹,先用钱在会计处买好水筹,打开水时交上水筹。后来不用水筹了,打开水的人打几瓶开水就将几分钱币丢到炉台上的小铝勺内。钱由老虎灶师傅向供销社上交,交多交少就靠老虎灶师傅的诚实性了。从此之后,经常隔一段时间会见不到熟悉的老虎灶师傅,打开水时旁人会告知因为“贪污”被隔离审查了。据说,供销社领导会根据平常的业务量、消耗的燃料等判断应该交多少钱的,领导觉得账对不上时,老虎灶师傅就会被审查,多多少少都要退钱。被隔离审查的人有的过几天后会回来,但也有人从此不再在炉台上见到。

那时,老街及附近村上的人都要去老虎灶买开水,因为买开水比自己在家烧开水要便宜,而且方便,还可以省草。那时候做饭做菜全要烧草,家里烧的草主要有集体田里分到的草,自家地里的草,包括稻草、麦秸、油菜梗、芝麻梗、黄麻梗等。因为家家都养猪,要用稻草去轧糠喂猪,省点草料可以多养只猪。有时,家中稻草不够时,还要向有多余稻草的人家买,大约是100斤稻草2元钱。

那时,大家都买开水回家煮饭。因为从生产队出工回家后,又饿又渴,用开水煮饭的话,可以约快10分钟吃到饭。想喝水的话,也可以马上喝到。

到老虎灶打开水的以女人和中小学生居多,也有乡政府的工作人员和商店的员工。一般是一次拎34个热水瓶去,最多拎6个热水瓶。

那时候的热水瓶壳有的是竹编的,有的是铁皮壳的,有的是铝合金壳的,还没有塑料的,大约是1975年以后塑料壳的热水瓶才多起来。那时候的热水瓶还是新娘子的嫁妆的标配,嫁妆中都会有1对铝壳或铁壳的热水瓶,瓶壳上印着大红花或红双喜,瓶盖外面还有一个大大的铝盖,大概是用来防灰的。热水瓶盖都是木塞,有的是软木,能将热水瓶盖得不漏水。有的瓶塞有些硬,不是真正的软木,盖在热水瓶上时不易盖紧,常会漏水,半路上从热水瓶上掉下来,有些烦人。

老虎灶最早在老街中央,离我家不远。后来搬到老街东面的大河边,在农具厂的隔壁,离我家有三、四百米的距离。一般人家每天一般要打12趟开水,遇到冬天有人在家中洗头、洗浴时,那就要多跑几趟了。每趟都是走过半个村或半条街,一路上与见到的村上人都是互相打个招呼。有时,还要被人家问到家中、邻居甚至亲戚家的事。有时遇到热闹的事情,多多少少会停下来看看。因此,在我们小时候,打开水就相当于现在讲的“打酱油”。村上的很多事情都是在打开水的路上,或在老虎灶上排队时听到的。

那时没有自来水,开水炉的水是从东边的大河里用水桶挑上来的,经常给老虎灶挑河水的是前巷的小手海伢,还有后巷的全海。从大河边挑上来的河水,都是倒入老虎灶旁的七石缸,或者水泥池内,需要时再灌入锅灶内,并不作净化处理。所以河水清时开水也清,遇到发大水或下大雨时,河水变得混浊,开水也同样混浊,热水瓶里经常会倒下一些黄泥。

开水烧开后,要用铁漏斗放在热水瓶上,然后用白铁皮做的勺子将开水舀起,灌到漏斗中。大约是2个勺子灌满1热水瓶,1锅开水只能灌满七、八壶热水瓶。好在老虎灶有4个烧水的小锅,还有一口大锅,经常是这锅不开那锅开,所以最多等十几分钟就能打到开水。

我上大学后,就没有到老街上的老虎灶去打过开水了。但在大学里仍然要每天拎着热水瓶去打开水,打开水仍然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不清楚老街上的老虎灶是什么时候关掉的,很多在那时似乎是生活一部分的东西,现在都消失了,只留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