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居 巢|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古稀童趣 2022-08-18 发布于安徽

居 巢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1978年,秋。

我“挈妇将雏”,从县城的工厂前往市里的一所中学。

妻和我读的是同一个政治学专业,在规划尚未入蒙的孩子的“人生”时,我想,为将来辅导孩子不至偏科计,我们两人中要有个人教理科。

未加思索,我选择了物理。

我曾多次撰文记录过当时学校的领导是如何地开明,他们大度地给了一个尚未验证“功底”的新来人员以自我择课的自由。——我至今都在感谢他们。但今天我要说的是,当时,我的潜意识里为什么首先跳出来的是物理?

当然,这也可从我在工厂的经历中找到答案。我们“老五届”分配时,讲究的是要“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所以,并不妨碍学文科的我们能到“工厂的干活”——既然以改造灵魂为主,专业之壁垒就不那么重要了。这样,我们便在工厂里干了八年。

没想到,这倒成全了我。我对一同分去的工科毕业的同事讲,你们本科读四年,我花了两个本科的时间,该领略贵专业之皮毛了吧?后来,我有幸被抽到技术部门,画点图,搞点小设计。

物理学科的力、热、声、光、电等知识,在这所“机械制造”的工厂里得到广泛的应用。难道就是这八年的工厂经历,成了我大咧咧地要求改教物理的底气?我原先就是这么认为的。然,随着岁月的演进,我发现,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细想起来,是中学的两位物理老师,早早地且牢牢地在我的脑海里植入了“物理意识”。

1960年秋,我读到初二,新开物理课了。这是中学里第一门与小学不同的课程。孩子们对这一神秘的学科充满了好奇,都在期待它的第一课。

来上课的是位女老师,三十多岁,姓胡。之前,我们曾在校园里见过她。胡老师一上来没有让我们 “将课本翻到第一页”,甚至都没要求我们拿出物理书。而是让我们一起来关注——“现象”。

她说,我们每天都能遇到很多的“现象”,比如早上有露水,扔出去的石块总是要落下,电灯一拉就会亮……等等,这些,我们都叫做发生在自然界的“现象”。要了解这些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很多就要用到今天开始学的物理。这节课我们先不忙看书,我要请同学们提出各种“现象”,看看能不能用物理知识来说明它们。

短暂的沉寂后,课堂随即发出了满塘鸭子似的嘎嘎叫声。

——为什么会刮风下雨?

——为什么会有“绛(彩虹)”?

——为什么木柴比茅草“经烧”?

——为什么用刀子刮玻璃,发出的声音会让人头皮发麻?

——为什么烧锅时,锅盖上会有“汽汗水”?

——为什么飞机能飞上天而汽车不行?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

眼看“现象”都快被人家问完了,我赶紧提了一个:为什么冬天电线杆上的电线会呜呜响?

胡老师对我们提出的问题,都一一作了回答。对有的现象,比如饭烧糊了,她说,这些就不是物理学科能解释得了的,那是另一门学科——化学的范围。但你们刚才提出的问题,大多都能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它。有的今天你们就已经懂了,有的还要通过学习物理,才能完全懂得。从今天起到高中毕业时,你们会有五年的时间来学习物理。相信到那时,你们就能对自然界的大部分现象有个合理的解释,你们将会变得更加聪明和有本事!

下课铃响起,全班同学起立,将热烈的掌声送给胡老师。掌声表达的是满足、兴奋,更多的是对胡老师的感激。

初三时,胡老师改教我们数学了。但她给我们上第一堂物理课的情景,却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从初二到高三,每当新学的物理知识,能够完美地解释我们当初提出的各种“脑洞大开”的“现象”时,我就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同时就想起胡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堂物理课的情景。可以说,我是带着那堂课上汇集的所有疑问来做这“物理的追求”的。在后来的日子里也是带着各种疑问在不同的领域里探索、求真的。那堂课对我的震撼之强烈,使得我在也做了物理教师后,老是想来一次“胡氏版本”的第一课。但我的教书生涯是从高一开始的,之后便一直在高中阶段“荡漾”。偶尔给同事的代课,哪能正好赶上那“启蒙的第一课”?没能让学生提出那些五花八门的“现象”,至今是我教书生涯里的一个深深的遗憾。

我和胡老师之间还有一次很亲切的交往。我考取高中之后,由江北转学到江南的一所学校上学。我要回到初中母校办理各种手续,两天来回的路程让我只能在老寝室凑合一晚。胡老师看到了我,知道我第二天就要离开时,当晚特地买了一大堆糖果,还泡了一壶茶,为我饯行。恰巧有一位家在农村的同学也来到学校。皓月当空,夏虫啾鸣。偌大的操场上只有我们师生三人的剪影。胡老师对我们说了很多的话,让我们要好好地“把学上下去”,将来,国家是要“用得着”你们的。她的好多话,我已记不太清楚了,只是记得我是含着泪和胡老师告别的。

自那以后,我再也没见过胡老师。

胡老师是美丽的,举手投足之间充满了自信和聪慧。不像今天,只要不是个男人,都叫美女。我们当时并不懂得欣赏她的这份美丽,享受的只是施予我们的浓浓的母爱。

后来,一首《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歌,使得胡老师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越加清晰起来——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

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

说上一句话也能惊天动地。

…………

她叫胡承琪。

高二,我的物理老师是吴宾先生。他让我们自愿选择参加他的物理课外活动小组,我报名了。当时物理正上到“稳恒电流”这一章节——就是直流电路吧,电压、电流、电阻及线路什么的。物理兴趣小组活动过几次后,吴老师突然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设计翻新后的学校图书馆的照明线路。他领着我们到现场转了一圈后,指出:灯有几盏、开关若干,位置何处,单联还是双联控制……,说,你们各显神通去吧!

星期天我花了半天功夫,“设计”了一份电路图,周一一早,我将其放在吴老师的办公桌上。过几天,邻班的同学来告诉我,说吴老师表扬你了,说你画的电路很好!轮到我们班上物理时,吴老师又提到了我。我表面上不动声色,其实内心还是很得意的。

如果就是到此为止,那这件事也就不值得我此生反复咀嚼。吴老师接着还放了个大招:他居然就采用我的这张线路图,来铺设校图书馆的实际电路。而且就由他来带着我们物理兴趣小组的几个同学去干!可以想象,我们几个学生是多么地摩拳擦掌和跃跃欲试!而我,则更是有了一番别样滋味沁入心头。

1964年国庆前夕,吴老师还带领我们兴趣小组为学校大门的边框装上日光灯(类似今天的灯箱吧)。可想而知,当我们这些人在图书馆拨弄我们亲手安装的开关时、当我们回眸校门那一片璀璨的荧光时,我们能不敬重和喜欢吴老师?我们能不爱屋及乌般地喜欢上了物理?

吴老师是和蔼可亲的,浑身充满着英气逼人的那种帅气,同时也是幽默机智的。最近我看到一位学弟回忆吴先生的文章,说是在上到“物质不灭”的有关内容时,有调皮的学生问:农谚有云,“一斤山芋二斤屎”,何以解释?你猜吴先生怎么回答?吴先生翻眼看看他说,你秤过?——是的,这就是吴老师的风格。

同样,我还是借助那首歌声,让吴老师的形象在脑海里逐渐加持——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

让所有的难题成了乐趣,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有力,

你总喜欢把我们高高举起。

…………

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的是,十几年后,我真的成了他们——一名物理教师。

会有思维敏捷的读者问,你既然这么喜欢物理,为什么去学了文科?这本是我个人成长路上的隐私,我可以不回答。但如果交代不清,就会影响本文的阅读逻辑——那我就从了吧:是由于一个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却由我的身体所决定的原因:高考前体检,说我心脏“有杂音”,理科的专业限制殆尽。在班主任的建议下,我只得于考试前19天“改换门庭”,报了文科。当然,如果不是要“接受再教育”,我们就不可能分到工厂;同样,要不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人的思想的放开,我也不可能随意选择所教课程。——那一阶段的社会变动,反而给了我剑走偏锋达我所愿的契机。但无论如何,两位老师在我心中播下的“物理基因”,犹如种子遇水发芽、药物自动寻址,一遇到合适的条件就会执着地奔着心中的那个目标而去的。

于是,长大后,我真成了你、成了你们。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润物无声的,同时又是水滴石穿的。他们的一句鼓励的话,一个期许的眼神、一个下意识的动作,都要影响学生的一辈子。通过兴趣来调动学生的求职欲望,这种对学生一生的“攫伏”,是深刻和强烈的,甚至是顽固的。也是不分文理的,比如——

小学五年级时,我的一篇作文得了九十分,是班上的第一名;

初中时,我的一篇作文被老师在课堂上评析;

高中时,我的作文曾好几次地被作为“范文”,在课堂上朗读……

在这些老师的接力般地雕琢和刻勒下,我就力求要按照他们所要求的,使笔下的文字不空、不假、不大(话)、不霸。基本保持了“若无其事地叙事,慢条斯理地说理”的平和和从容,从不咄咄逼人。作文如此,做人亦如此。

现在深深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决定了你将来要朝哪个方向走、能走多远,还影响了你行事的风格,你的审美,其中也包括了所谓的文风。

当然,还包括了我的职业追求。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间教室,

放飞的是希望,

守巢的总是你。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个讲台,

举起的是别人,

奉献的是自己。

第38个教师节,谨以此文纪念胡老师、吴老师及我的所有的老师们。

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作者简介

居巢:依水而生(巢湖),傍水而居(蚌埠)。先习机械,后忝为人师——无非二进变幻(计算机)、格物致知(物理)。退休后,和自己较劲,向历史较真:擎青灯而徜徉古卷,览舆图而意度地缘。犹对甲午战争、抗日战争和朝鲜战争及古今形胜之说倾注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有《拓荒集》、《我从甲午走来》等文集产出。

【图文编辑】老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