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羚羊|清代当涂城里的安徽学政署衙门

 古稀童趣 2022-08-18 发布于安徽

羚羊|

  清代当涂城里的安徽学政署衙门

清代提督学政署,是主管一省文化教育行政的地方官署。清初,安徽与江苏合属江南省。康熙元年(1662年),江南省设提督学政一人。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拆分为安徽和江苏两省后,仍设一名学政,驻江苏省,统管安徽、江苏两省学务。雍正三年三月(1725年4月),分设安徽学院,增设安徽提督学政一人,驻扎太平府(今当涂县),管辖安徽省教育事务。

清代提督学政署是清廷省级行政机构中的“四大班子”之一,其它为巡抚都察院署、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按清制学政皆在一省的省城设专署办公。安徽建省之初,安徽巡抚驻扎安庆,而安徽布政使仍留在江宁府办公。但安徽学政设立之初,既没有选择随安徽巡抚同驻安庆,也没有与安徽布政使司一道留在江宁,而是选择在太平府(今安徽当涂)设置署衙驻扎。即使到了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衙门由江宁府迁往安庆府,与安徽巡抚同城办公,安庆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安徽省会,安徽学政署衙也没有随其迁往省城安庆,直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裁撤学政一职,前后历经181年。其间,除咸丰三年(1853年)因太平军连克安庆、芜湖后,又攻克东梁山,学政署移驻宁国府,后移徽州府,同治初驻安庆外,同治十三年(1874年)又迁回太平府,有160年常驻太平府当涂县。象这种情况,全国并不多见,据清代何圣生《檐醉杂记》卷二记载:“各省学政皆驻省城,惟江苏学政驻江阴县,安徽学政驻太平府,陕西学政驻三原县。学政因试武生,皆兼提督衔。当以三处地皆险要,置大员以资坐镇耳。”

清代学政,全称是“提督学政”,又称“督学使者”,民间俗称“学台”或“学道”。一般由侍郎、翰林、御史等京官担任,由朝廷委派到各省掌管教育行政及主持考务工作,是一省主管教育行政的最高长官。其职责大致类似于今天的省教育厅厅长。但是一省学政的地位、待遇和个人威望,却远不是如今的教育厅长可以相比的。因为学政隶属于中央,由中央从进士出身的京官中选拔,再由皇帝直接任命,任职期间保留在京官衔品级。尽管各省学政都没有固定的品级,只带原衔。但在清代的官制体系中,学政的地位很高,在文官中仅次于督、抚,高于地方官布政使和按察使。在直省虽位在督抚之下,但不受督、抚节制,只对皇帝负责。作为朝廷派来的“钦差大臣”,学政和总督、巡抚在政治地位上平起平坐,无分大小,可以相互监督。这是清代行政体制中一种巧妙的监督制约机制,以保证皇权在地方上的运行。

提督学政衙署,简称学政、学院、使院、试院、学署和学召。是一省学政办公、举行院试的场所,也是学政起居的官邸。据乾隆《太平府志》载:(安徽)“提督学政署在府治东南,旧为东察院,巡方驻节处。”;民国《当涂县志》记载,“东察院,在东十字街东,为巡方驻节及任满照册处。清雍正三年,安徽学政驻扎太平改修学院。”又载:“旧学院署,在县城东十字街东,旧为东察院。明正统间,由西察院移此。……自巡方差撤,房屋日颓。清康熙七年后为学使按临校士所。……雍正三年,上、下两江分设学院,安徽督学驻扎太平府。郡属士子复公捐,修葺一新。”

从府、县两志记载可以看出,安徽提督学政署衙门位于当涂县城东十字街东,太平府衙门的东南。即今八六医院南大门东南侧,临提署路的金城楼与建设银行后面向北一带,也就是1980年代当涂二中的校园。东十字街即今东街与提署路交叉处,至今老当涂人仍习惯称此处为“东十字街”,称西街与提署路交叉处为“西十字街”。

坐落在东十字街东面的安徽提督学政署衙门,在明朝初年为东察院址。洪武十年(1377年)始遣御史官员巡按州县,代天子巡狩一方,称巡方。原东察院遂为巡方驻节及任满造册处。所谓任满造册处,即官员任职期满离任时对离任官员在任内的帐目﹑公物﹑文书等清点造册的地方,在清代称之为“交盘”,类似现在官员离任审计。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巡方差裁撤,房屋日渐倾坏。到了康熙七年(1668年),进行维修后,改为统管安徽和江苏两省的学政巡视安徽、考评士子的驻所。雍正三年(1725年)专设安徽学政时,修葺一新,改为安徽学院,即安徽学政专署衙门,是清代当涂城里又一处高级别的建筑群。到了乾隆时期,再次修缮。署衙坐北朝南,东西辕门各一,辕门为进出学政署衙的外门。南为照墙一座,东辕门内北有鼓亭一座,过鼓亭,为头门一间,是学署的大门。进头门,东有官厅三间,厅前有捲篷,后来覆以瓦。厅后为仪门三间,即署衙第二道门。进入仪门,是瓦号房(考场兼宿舍),东西各二十二间,可容纳二千人。后有捲篷三间,西为外班房(衙役当班房)二间,往后为大堂五间,大堂后穿堂三间,东为茶房三间,穿堂东、西两旁是书本房,东、西各南三间、北三间,共十二间。穿堂后为后堂五间,堂东为“怀衮楼”,楼下为“茂树轩”。怀衮楼原剌书楼,雍正初重修时改为怀衮楼。楼东有小房四间;后堂西为书房三间、又东西厦各一间。书房北是清泉厨二间,还有上房平屋五间,上房一侧是从房,东西各三间。东西还有侧屋及“挹芳轩”二间,上房前为怀衮楼、北为圃,池亭等。东偏筑埂一道,高数仞,长亘十余丈。历级而登,上有“贯一亭”,之下池亭,在积水之中。池亭,旧匾额题曰“江湖廊庙”,后易曰“洗心”。圃中修竹、古柏及诸茂树苍翠葱郁,上下交映。

咸丰四年(1854年)四月,太平军攻占当涂,太平府城失陷,学政署衙毁于兵火,学政孙铭恩被俘殉节。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学政署衙,重建后的学署衙门规制宏大。据民国《当涂县志》记载,有“辕门东西各一,照壁一座,鼓亭东西各一,头门三间,左右各四门;仪门三间,左右各三门;瓦号房东西共二十二间,大堂五间,捲蓬三间,左右侧屋各四间,二堂五间,左右侧屋各三间,三堂楼房五间,左右侧屋共三间,东签押房两进六间,再东平屋三进及包厢共十四间,后面一圃。据埂筑室,名曰'船厅’,池亭仍旧,光绪二十年督学贵恒易名曰'水心亭’;西有花厅五间,对面戏台一座,再前有屋十数间,为书本房及斋奏等处,前为学教官署……。花厅后面有屋十数间……。光绪二十三年督学徐致祥大加修葺。”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废除科举制,学使裁撤。学使衙门成为废署。三十三年,太平知府汪麟昌请示改修为太平府学宫。民国初年,学宫亦废。民国九年(1920年)改为第八师范学校,十二年(1923)改为第十中学,划归省办。十七年(1928年)改为县立中学(当涂一中的前身),当时内有花厅五间,戏楼三间,书本房三间,茶房三间,后园所筑之埂及池亭等处,尚系学署原有。

自雍正三年三月(1725年4月)分设安徽学院,增设安徽学政,到光绪三十二年四月(1906年4月)裁撤学政,在这181年间共任命学政79人次(有4人再任),这其中有清代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如首任学政孙嘉淦,他是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元老,以敢言直谏而出名。乾隆年间的政治人物、书法家刘墉(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刘罗锅的原型);乾隆十三年状元、东阁大学士梁国治;《四库全书》首倡修者、纂修官朱筠;纪晓岚的门生,体仁阁大学士刘权之等,先后来当涂任职 。最后一任安徽学政是清宗室毓隆,字少岑,翰林学士,光绪三十年二月十二日(1904年3月28日)出任,三十二年四月二日(1906年4月25日)学政裁缺时离任。其孙为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家启功。

从康熙六年(1668年),安徽、江苏分省后仍只设一名学政,学使巡视安徽学务、考评士子的驻所设在当涂,到雍正三年(1725)分设安徽学院驻节当涂,直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废除科举,学政裁撤,历时238年,在这漫长的时间内,当涂无疑成为了安徽全省士子心目中的文化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乾隆《太平府志》

[2]民国《当涂县志》

[3]乾隆《当涂县志》

[4]《清代职官年表》钱实甫编

【图文编辑】老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