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壶口瀑布》课后反思

 大象时空 2022-08-18 发布于江苏

190426早晨练拍于宾馆旁咖啡店栅栏处。当景物被放在特定的方框内,角度不同,景物表达的内涵就不同。

去年上过一篇课文《吴县四柏》,作者梁衡。开始第一次认真地了解这个作家。这篇课文出自《树梢上的中国》,作者选了跋山涉水寻访人文古树后写的散文集。从而觉得作家是一个很特别的人,他有自己思想,有自己的探索追求。

梁衡认为艺术美只存在于创造之中,重复旧套子,不论是重复自己还是别人,都绝对不会有美。从而,在他的散文里就体现了他追求的四美:描写美、境界美、哲理美、语言美。这样一位不愿重复的作家,在苦苦探索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四美。

为了对《壶口瀑布》这篇课文有更深入的了解。我把文本看了20多遍,别人的教案看了十几篇。自己写了一篇文本解读。因为去年去过一次壶口瀑布,回想自己的感受,写了一篇小感想《壶口瀑布的魅力》与梁衡这篇文章的进行对比。我写了七百多字,但是梁衡写了一千五百多字。

梁衡文章与我的区别在哪里?

《壶口瀑布》中有两次去壶口对比。第二次枯水季节观察有一定的角度,细致介绍了壶口瀑布的由来及场景。语言富有节奏感强,张弛有度(长短句,排比等)用拟人,生动形象。用词准确,表现力强。

作者从壶口瀑布联想到人,想到人的性格,上升到了一种民族精神。感情的高潮,爆发点是最后一句话:伟大,冲出,闪现。这三个词应该是作者感情喷发,转化为文字的动力。

从上面的不同之处,我认为这篇文章重点:通过描写,了解壶口瀑布。品味词语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理解黄河壶口瀑布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我认为自己没有写出的,应该就是这篇文章的独特之处。

那么如何突出重点?

教师必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壶口瀑布的相关内容,要让学生反复赏析语言。通过阅读,领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如何突破难点呢?

感受与思考与景物融为一体。怎么会想到这些这些?由壶口瀑布--人--人的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为什么会想到,怎样挖掘,最后一段的描述,在前面的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的到。

当然,恰当的教学环节设置很重要。不能把所有答案呈现给学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了解文本,感悟文本。最后可以让学生阅读一系列的梁衡写景散文,去体验他追求的四美。

今天上午听了三节同课异构《壶口瀑布》。下面说说自己看法。

第一位老师第一个教学环节,创造性地提出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假如当年梁衡游壶口瀑布时,手拿现在的智能手机,你觉得他拍到了哪些“胜景”?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说说你的发现。

针对一句话,进行四改。在每次修改过程中,通过反复读,去体会原句的好处。比如长短句运用,修辞手法,叠词等手法的运用。

反思:这个环节的创设很具有创新性,贴合学生实际。看见的是能够拍到的盛景,那么自然就引出了拍不到的盛景。自然就从实物瀑布上升到了情感和性格等无形的东西。这个创意很巧妙。

可是,我们明显发现,关于壶口瀑布的相关地理知识的介绍及视角不同,涉及的特别少。分析了壶口瀑布的人的喜怒哀乐在文中的体现,但最后一段黄河的性格在前面的具体体现,没有进行牵引对应。板书很随意,一个感叹号画的像个葫芦。

 

第二位老师,首先让学生汇报关于游记活动的结果汇报。然后提出两个问题:以作者的身份,列举去看壶口瀑布的理由;以读者的身份,制作去看壶口瀑布的攻略。其实从作者身份、读者身份、学语文的身份三个方面去理解。

反思:开场用这么多时间让学生汇报结果来导入,合适吗?目的什么?可以把工作做在课前,直接出示成果就行了。这个导入太长,不恰当,占用了欣赏文本的时间。

而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有些讨论。去看壶口瀑布的原因,只能找第二次的原因,第一次,不好去猜测。并不是作者早已预料到第二次的感受,才会产生第一次参观的念头。

观看一个景点有很多原因。比如去年,我是去延安途中,顺便参观的。不是特意去的。而作者是什么原因去的,可以忽略不去猜。也没有什么意义。

但第二次,绝对是故意去的。因为有“专选”两个词。这个问题是个引子,但不太恰当,范围太广。而自己所有的感想是看完才产生的。而看之前,可能没有这些想法。所以用书本上的一些感想来解释看的理由,是不恰当。

很明显,我们发现这节课的重心偏了。重点放在了游览壶口瀑布的原因和方法上。最后用了很少的时间去品味语言。难点更是一带而过。

没有板书,只是学生写在A4纸上的游览原因。对于语文课,这种展示没有什么意义。更适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后没有作业。

 

第三位老师,通过黄河视频导入让学生说说自己感受。然后读一遍课文,就迅速然学生回答壶口瀑布的名称由来和行走的路线。切入问题:如何描写壶口的。通过对比朗读,和四字词语集中展示,对交响乐和写意画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最后,通过有那些人像文中一样的问题,和朗读光未然的《黄河颂》,完成对主旨的理解。作业是欣赏《壶口瀑布记》领会壶口瀑布的魅力。

反思:课堂开始在学生刚读完就回答问题,很明显是不妥的。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这个问题问得很突兀。这个教学环节教师处在主体提问地位,学生很是被动。重点放在赏析上,却忽略了学生对壶口瀑布的地理知识内容的理解,以及观察角度的变化。

而难点处理的就显得蜻蜓点水。黄河水的性格,都可以在前文中表现出来。老师抛开这些,用一些实际人物来说明磨难塑造人物性格。又通过读歌词来体会壶口瀑布的伟大。

但是,这些都有些脱离了文本本身的理解。最后一段是相当精彩的,特别是最后一句话的理解,相当重要。板书只是课题和作者姓名。

 

  总之,三位老师三种不同的课堂环节。这些只是框架,但不管搭什么样的框架,里面的重难点是不变的。框架只不过都是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果重难点把握不准,再好的设计创意,都在打擦边球,因为没有真正涉及到文章本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