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遇见《荀子》

 大象时空 2022-08-18 发布于江苏

最近,读了一本比较薄的书《荀子》,只有188页。里面是古文加上翻译,字非常小且多。虽不足200页,舍不得看快,几乎是品。

这本书是在书架上随手翻到的,看了里面一小段关于管理的译文。被吸引,就决定读完它。我不了解荀子。可能很多人跟我的观点是一样的,敬而远之。所有的古书里,只有《红楼梦》看了五遍。对于像《楚辞》《战国策》《汉书》《吕氏春秋》等,敬仰,却没有看的兴趣。

战国时中国的农业、纺织业、思想、科技、军事和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于此同时,图强求存的各诸侯过展开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变法和改革,入商鞅变法等。它也是中国东周列国诸侯争斗激烈的时代。

有这个战国时代的背景,荀子被称为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他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荀子》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荀况(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这本书共16篇文章。包括《劝学》《修身》《荣辱》《非相》《儒效》《王制》《王霸》《君道》《臣道》《天论》《正论》《礼论》《正名》《性恶》《成相》《赋》。

一开始先看译文,再看古文。但是,我很快发现虽然这样可以提高古文阅读能力,但是看书的速度太慢太慢。于是直接跳过古文,看现代文。待以后有时间再慢慢去品古文。

很快,我就被这本小书迷住了。它带给我的是深深的震撼。我无法去想象,在穿越一千年多年以前的那个各国群起的不稳定时期。那个叫荀况的人,怎么会写出如此具有深度的文章。他的思想是那么有宽度、深度。对于人到中年的我,在遇到了很多事情后,我才品味到,他的文章是那么具有指导性。

《劝学》: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

意思是:真心诚意日日积累,力行而能持久,才能学而有成,学到老死后才停止。

反思:想学而有成,必须日日积累,持久努力才行。有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改变。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意思是: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知识为了把学问当做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取悦于人。所以别人不问,自己却去告诉别人,这叫急躁;别人只问一件事而却回答两件事,这叫做啰嗦。急躁不对,啰嗦也不对,君子回答别人,问一答一,如同回响应声一般。

《非相》: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关于黼fufu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

意思是:所以拿好话赠送给别人,比金石珠玉还贵重;把善言拿给别人看,比然他看到色彩斑斓的衣服还要美好;让人听到好话,比让他听到钟鼓琴瑟还要快乐。所以君子对于言谈从不厌倦。

反思:这段充分说明了言谈的重要性,要会说话。会说话,说好话会给人带来美好和快乐。恰当的说话,很有必要性。说话也是一门艺术。

《正言》: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

意思:没有经过考察的言论,没有见过的行为,没有听说过的谋略,君子要慎重地对待。

反思:没有经过调查研究的言论或现象等,不能轻易评论。有时,听到的、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要慎重对待。

像上面的这些话语,在《荀子》这本书里处处皆是。每当打开它,就觉得它与自己的生活工作是那么息息相关。在那个物质匮乏、交通不便的战国时代,为什么荀况可以写出这些富有指导性的文章?好似,他已经看到了一些管理、学习、修身等等行为背后的种种问题。好似,他也看到了几千年后的我们也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

然而,对于现代的我们,能否写出这些文章来呢?现代物质丰富,交通便利,特别网络发达。可是,为什么却没有这种专一的深度思考?

打开《荀子》,心儿就会定下来。把里面的话语与实际生活工作的事情联系起来,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也许是困扰我们的问题,也许是自己的认识的偏颇。可是,一千年多年前的荀况早已经料到,并分析解决了这些问题。

遇见《荀子》,纷繁复杂的种种也是有迹可循,有法可依,清晰分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