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有关湿的论述及其临床运用伍炳彩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2-08-18 发布于江苏

 庐陵杏林 2018-12-20 18:39

概说


湿病比较常见


1.湿的来源较广,如气候、环境、淋雨、涉水、汗出沾衣、汗出入水中以及饮食不洁等,都会引起伤湿致病。


2.湿性潮润缓慢,所以病程也较长


《温病条辨》:“……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会诊病人:乳腺癌放疗之后,16天高热不退,先怕热后怕冷,夜间汗出热退,太阳穴头痛,苔厚,纳差,小便灼热,肝区不适,脉浮弦数,辨为太阳少阳同病夹湿,柴胡桂枝汤去半夏加天花粉、滑石)


3.湿邪浸润可以弥漫三焦上下内外。


4.湿邪易与其它病邪结合,如寒湿、风湿、湿热、暑湿。


5.湿邪还可以进一步发展为痰为饮为水等,因此相对而言就显得比较多。


(病例:20多岁的女患者,六月份很怕冷,穿四件衣服,咽喉痛,纳差,食即腹胀,大便秘结,小便短少,似寒非寒,似热非热,似虚非虚,似实非实,甘露消毒丹原方)


一、湿病的归类


1、伤于上部


《痉湿暍病》篇19条:“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寸脉浮),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用药如蔓荆子、藿香、佩兰、羌活胜湿汤之类;湿热伤于上部,银翘马勃散;风热伤于上部,鼻干,前额痛,痛连后项,流脓鼻涕,寸脉浮,葛根芩连汤(阳明经脉表证),其论文值得一读;


2、伤于肌表(以身体肌肉疼烦为主)


风湿在表,表虚风重:往往发热汗出怕风,全身沉重倦怠,如《痉湿暍病》篇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湿较重的往往浮肿麻木,用药如防己茯苓汤之类。


寒湿在表而表实证:证见恶寒发热,无汗,身烦疼,口不渴,苔白厚,用麻黄加术汤,如《痉湿暍病》篇20条:“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风湿在表化热:证见“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风湿表阳虚:“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前者表阳虚而风偏重,后者表阳虚而湿偏重。


3、伤于腠理


《病理学》:“三焦为人身之油膜,内以包裹脏腑,外则达于皮里肉外,谓之腠理。其布于心肺间的脂膜谓之上焦;肝胆脾胃间之脂膜,谓之中焦;肾与膀胱、小肠大肠之脂膜谓之下焦,此以统属之部位分,故名之曰三焦。其根出于肾中两肾之间,有油膜一条贯于脊骨,是为焦原。”(腠理为三焦通于皮里肉外之组织)


伤于腠理,往往见于疟疾。往来寒热,发作有时,或一日一发,或隔日一发,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如寒湿较重;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为湿热较重。


4、流注于关节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24条)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10条)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8条)


5、兼入脏腑——兼入肠胃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43条)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11条)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10条)


兼入脏腑——兼入肾与膀胱


“脉浮(寸脉相对浮,下焦湿热伤阴,尺脉沉)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13条)


“小便不利,蒲灰(滑石,化瘀,利窍,泄热,前列腺炎、肥大)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11条)


兼入脏腑——兼入肝胆脾胃(胆囊炎、肝炎、胆石症、胃炎、胰腺炎等等)


《黄疸病》篇诸条文略


二、《黄疸病》篇理论临床运用


1.在病因上要紧紧抓住一个“湿”字。


①《内经》“湿热相交名病疸”。


②《金匮要略》诸条文:


“……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虚劳、瘀血)(8条)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1条)(外湿)


②《金匮要略》诸条文: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2条第1段,内湿)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3条寒湿)


③从方剂看:茵陈蒿汤、大黄硝石汤、栀子大黄汤、茵陈五苓散、硝石矾石散均可治湿。火劫、房劳、瘀血也可发黄,如“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8条)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2条第2段)


“诸黄,猪膏发煎主之。”(17条)


在临床上的意义:


①从预防观上看,有湿要清。


②从治疗上看,要分清湿在何处。


③有湿时联苯双酯(降氨酶)(五味子)不好用。


④也有无湿的黄疸,如小建中汤证,虚劳发黄。


2.在病机上要抓住“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金匮》:“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伤寒论》:“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所谓“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脾指病位,瘀言病机,意即湿热郁闭在脾,只有影响及血并行于周身,方能发黄。若不影响及血,则不过中焦湿热证而已,是不能发黄的。


唐容川:“瘀热以行,一个瘀字,便见黄皆发于血分,凡气分之热不得称瘀。……脾为太阴湿土,土统血,热陷血分,脾湿郁遏,乃发为黄。” 


《金匮》云:“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血分有病),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 


《类经·风水黄疸之辨》引《灵枢·论疾诊尺》篇曰:“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正理谓之黄疸。” 


阴黄何以脉小而涩?


《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不能流。”


盖寒为阴邪,其性凝滞,血遇寒则凝,遇温则行;湿性重浊,易伤阳遏气,寒湿入络,伤及血分,血脉瘀滞,脉小而涩乃成。


“脉小而涩”说明阴黄的病机为寒湿凝阻,影响血运功能。


寒湿发黄是否亦伤及血分?——是


寒湿凝阻不伤及血,多不会发黄。只有寒湿凝阻,渍脾遏肝,瘀阻血脉,胆液不循常道,浸渍肌肤,才会发黄。


临床意义:


关幼波:治黄必活血,血行黄易却;治黄需解毒,毒解黄易除;治黄要化痰,痰化黄易散。(甘露消毒丹加丹皮、赤芍)(豨签草、茜草)


临床意义:


茵陈蒿汤——大黄“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现代医学认为活血祛瘀之品,不仅可改善微循环,减少肝细胞损害,促进肝细胞修复,改善微细胆管膜和胆小管上皮的通透性,而消除肝内胆汁的瘀滞,而且还相应地增加肾的血流量,有助于肾的排尿功能。


茵陈术附汤、四逆汤等——附子、肉桂


附子:《本经》“温中,……破癥坚积聚血瘕”;


肉桂:《别录》“主温中,……通血脉,疏理不足血道百药。” 


3.在病位上要抓住肝胆脾胃


湿是黄疸的主因,脾喜燥而恶湿,故湿病最喜侵脾,胃与脾相表里,故黄疸以脾胃为中心,观本篇的茵陈蒿汤、大黄硝石汤、栀子大黄汤均以阳明胃为主,茵陈五苓散、后世的茵陈理中汤、茵陈术附汤均以脾为主。


黄疸常先见于目,肝开窍于目,肝胆相表里,故与肝胆也密不可分。


临床意义:


分清肝为主还是脾胃胆为主,肝侧重血分,脾胃胆侧重气分;肝脉多弦,脾胃胆之脉多濡。


4.在治法上重视利小便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9条)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3条)


《伤寒论》“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从以上的条文可以看出,小便不利是黄疸发作的重要条件。


因小便不利,湿浊不得下流,病邪无从排泄,故郁而发黄;小便自利,湿邪有所出路,就不能发黄,故治疗黄疸的大法,本篇指出“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


注意:本病虽以利小便为常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


尤在泾:黄疸之病,湿热所郁也,故在表者汗而发之,在里者攻而去之,此大法也。乃亦有不湿而燥者,则变清利为润导,如猪膏发煎之治也。不热而寒,不实而虚者,则变攻为补,变寒为温,如小建中之法也。如有兼证错出者,则称治兼证而先治本证,如小半夏及小柴胡之治也。仲景论黄疸一症,而于正变虚实之法,详尽如此。(姚老病例,纳差腹胀,恶心呕吐,小便不利,脉弦,姚老辨为肝病,病人不信之,几天后患者出现目黄)


临床意义:


①黄疸之先往往见小但不利,宜清利之。


②诸病黄家都应利小便。


③诸渗利之方可治黄疸,如一加减正气散、甘露消毒丹等。


5.在治疗时既要辨病因,又要辨部位


六经分类:


太阳——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桂枝加黄芪汤主之。(16条)(瘀热以行,加三棱莪术)


少阳——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21条)(大便闭结,则大柴胡汤;若无,则小柴胡汤)


阳明——湿热蕴结,湿热俱盛——茵陈蒿汤(微成实)——腹微满(13条);湿热蕴结,湿热俱盛成实——大黄硝石汤(19条)——腹满便秘;湿热蕴结,湿热俱盛上蒸——栀子大黄汤(15条)——心中懊憹热痛


太阴——兼太阳——茵陈五苓散(18条)——黄疸兼小便不利,脉浮等


兼寒湿——茵陈理中汤——黄色暗伴腹满便溏


脾虚——小建中汤(22条)——黄疸小便自利


少阴厥阴——黄疸有额上黑,足下热,大便必黑,时溏——硝石矾石散(14条)


太阴厥阴——猪膏发煎(17条)——黄疸伴便秘唇口干燥


6.在饮食上宜注意甘淡


黄疸之因大多与湿有关,食后每有不适之感


第2条:风寒相搏,食谷即眩


第3条: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


第13条: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


7.黄疸善后要清除余湿


黄疸消退之后,不能过早进补药,要注意余湿是否残存,当注意小便是否自利,是否有沉淀,汗出是否至脚,舌苔是否有腻象,饮食是否复常。


如小便不利,甚至有沉淀,汗出不能下达,饮食不正常,舌苔腻,即使黄疸全退,亦当清理余湿,方能使疸病自愈。


注:本文来自伍老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