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望頔塘新渡

 黄之中 2022-08-18 发布于上海

“吴江通”连续六年位居全国同行前列。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2021年11月5日,新华日报撰文对“平望·四河汇集”之平望新八景“頔塘新渡”这样描绘:“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新江南水乡风貌不断呈现。頔塘故道与古渡的所在处,一座以木为柱、水纹玻璃为顶的现代廊架与渡口潺潺流水相互应和着,棚架的水痕光斑、水景的流泉落涧、地面的参差弹石、乌桕苇荡的金风秋意,再现'頔塘雨,明柳黛春山’的清幽意境。”

图片

“平望·四河汇集”夜景

“頔塘新渡”景处平望古镇西新街东侧,后溪河与頔塘河交汇口,坐西面东,东距大运河不足200米,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安德桥遥相对应。右侧南岸即为江南古刹小九华寺;左岸北侧是古镇第一古街司前街和商贸繁华的南大街。頔塘自浙江湖州由西向东流经南浔、震泽、梅堰至平望镇西六里桥,南泄南草塘、莺脰湖,东经安德桥流入大运河。在平望历史版图上,頔塘河古镇段曾有三个渡口:即“南塘渡”“西塘渡”“张家甸渡”。

图片

頔塘新渡

图片

小九华寺

图片

南塘渡,在平望镇东南面,頔塘河与大运河丁字交汇口(即现在的安德桥处)。渡口北岸为平望古镇司前街、运河北塘南前街;渡口南侧是通往浙江嘉兴的运河南塘。唐代前,这里原本没有桥,嘉兴沿运河南塘路北上苏州,西至湖州,必须通过南塘渡口摆渡过河。清《平望志》记载,唐开元间(713-741)平望建驿,兼理水、马二站。元分水站设运河南塘(现安德桥南堍),置管船三十艘;马驿站建于古镇区北塘通安桥西(现南大桥姚家弄北堍),厩马五十五匹。驿站沿线过往官员,官府物资运输,换马传递重要文书和军事情报,百姓往来,都要通过頔塘河南塘渡来往运送。

图片

南塘运河

图片

平望司前街

陈志强老师著《平望》一书记载着南塘渡造桥的故事。传说唐大历年间,南塘渡有位渡工叫安德,他觉得这里虽有他这条渡船为过往行人迎来送往,但每逢刮风下雨,行人过河很多不便,加上渡口水宽流急,险难时有发生,故有念积银捐资在頔塘河上造桥。一天,正遇狂风大作,忽有人前来求渡,说是家遇急事。安德急人所急,拔篙动橹,冒险出渡。谁知船到河心,突然一个猛浪打过来,人仰船翻。安德临危不乱,全凭一身好水性,将渡客施救上岸。渡客感恩不尽,道出身份,原来他是巡按,奉旨急事微服出访途经这里。为感谢救命恩人,欲要酬谢。安德说,本人别无所求,只求大人嘱当地官员在南塘渡口为民造桥,赐福百姓。巡按一口答应,完旨后即命地方县官造桥,安德亦将一生摆渡积银倾囊相助。唐大历年(766-779)一座高大雄伟的安德桥横跨頔塘河南北,贯通了运河南塘与北塘、西塘之间的陆上通道。为感恩安德,当地百姓请愿以“安德”命为桥名,以至历史上就有了安德造桥的传说故事,由此南塘渡撤除。

图片

安德桥

图片

西塘渡,位于平望镇頔塘河北岸西塘街东侧,俗称“大河桥”头。“大河桥”是古镇区西塘街、扇子街、山门口临河交汇地;河对面为莺脰湖北滩冲积而成的一条东西向,横跨于頔塘河与莺脰湖之间的滩凃堤埂,名黄漾墩。堤埂东宽西窄,东西两头,頔塘河与莺脰湖之间分别有水道相连,可通航行舟。黄漾墩四面环水,南濒烟波浩淼的莺脰湖,北依横亘东西的頔塘河,这里地势较低,滩凃浅而平坦,无市民居住,是渔民一年一度渔船上岸整修的理想之地。每年六月至九月,正是渔民作业休渔期,渔船纷纷停靠在黄漾墩四周,拆下船棚,连同船上的生活用品、渔具一起搬上岸滩,将卸空的渔船“拔”到黄漾墩上,请来修船木匠师傅对渔船进行每年一度的上岸维修、抹油整修。少则十几条,多则几十条船。由于时处夏天,每条船都会用竹竿、木条搭起布篷遮挡炎日酷暑,布篷高低不一,色彩各异,犹是海滩上的一顶顶遮阳蓬,成了莺脰湖畔独有的一道风景线。为了配合修船师傅做好下手活,有的渔民用船上卸下来的平木板搭建成临时住房,在黄漾墩过起了露营生活。修船所需要用的木材、铁钉、麻丝、石灰、桐油等物料繁多,加上渔民的生活起居用品添购,人员往来,全是由頔塘河西塘渡口的渡船往来运送。

图片

旧时莺脰湖内的黄漾墩

由于西塘渡的特殊性,渡船比其他渡口的渡船要大得多,能同时载人装物。船上出生的渔民大都能动船撑舵,谁家需要去镇上购物添货,全是自己拔篙动橹,因此,是时的渡船上是没有安排固定渡工的。平望渔业村为了给渔民们提供方便,在黄漾墩上建造数间平屋仓库,用于渔民储放渔具和船用物资。平时西塘渡虽然没有休渔期那样繁忙,但渔民所需的捕鱼工具、船用物资,多数会提前购买好,通过渡船运送至黄漾墩存储在仓库内,需要时可以随时拿取。直至上世纪90年代,平望镇市政建设发展需要,頔塘河西起西塘街启昌弄,东至后溪河,连片黄漾墩开发房产,建菜场。由此,頔塘河西塘渡撤除。

图片

如今的黄漾墩

图片

张家甸渡,位于平望镇西南面张家甸村(今平西村),北濒頔塘河,东、南、西被南草荡围抱,四面环水,是南草荡西北面的一只“独脚圩”。与张家甸一河相望的頔塘河北岸是六里桥杨扇自然村落。两地村民出门办事,走亲访友,全靠頔塘河张家甸渡口一条摆渡船迎来送往。张家甸村坊上的人出行是不收摆渡费的。据《平望镇志》载,张家甸渡口置有一艘可载10多人的渡船,渡工2人,轮流撑船。南北渡口分别筑有渡船码头,北岸渡口东侧六里桥建有候船凉亭。凉亭建筑十分简单,四根长条石为凉亭立柱,四角斜脊式斗状亭顶,亭内置有石条凳,供渡河人歇息。为遮日挡雨,避风御寒,凉亭面西朝北两向,分别用土砖砌筑亭墙,面河一方砖墙开一方孔,供候渡人观察河中渡船的往来动向。北岸渡口杨扇村落有一棵高大参天的百年银杏树,无论陌路生人,只要老远望见了银杏树,便知道到了张家甸渡口了,银杏树成了张家甸渡的一处地理标志。

图片

张家甸

图片

张家甸頔塘北岸渡口

图片

杨扇百年银杏树

张家甸有两个生产队,60多户人家,300余村民,以农作为主。村民靠水吃水,冬闲扒蚌,夏秋河荡种菱是张家甸的传统特色副业。尤其张家甸种植的南草荡菱角,生食皮脆肉嫩,熟食肉质洁白香糯,远近闻名。《平望镇志》载:南草荡水面积达3507亩,纳頔塘河、烂溪塘水系迂回汇流,水质清澈,适宜菱角生长。每年深夏初秋,南草荡河面上碧绿色的菱叶犹如绿色地毯,铺满了整个水面。是时,正是采摘菱角的季节,也是张家甸渡口最繁忙的时候。菱角讲究一个新鲜,须当天采摘,当天售卖。大清早天朦朦亮,采菱人就划着椭圆形的菱桶下荡采摘,早饭后,将刚采摘下来脆生生、嫩甜爽口的菱角肩挑手提,通过頔塘渡口摆渡过河去平望、梅堰临镇各地叫卖。《平望镇志》记载,菱角盛产期间,张家甸外出卖菱的摆渡人,日流量达150人次以上,渡囗渡船南北穿梭,来往不停,十分频繁。为彻底消除村民出门办事安全出行风险,上世纪90年代初,平望镇政府开始组织张家甸村民逐步向頔塘河北岸杨扇村落迁移,至2003年,搬迁工作全部结束,张家甸渡由此撤除。

图片

采摘菱角

图片

平望“頔塘新渡”作为吴江运河文化旅游景区的核心点位,实现了集散广场,水陆换乘功能,让故塘重获新生,为居民、游客提供了一个亲水、可达性的新空间,给古镇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老街上的星巴克、陶艺制作体验店、非遗特产辣油辣酱、冰雪糕、麦芽塌饼、海棠糕,城隍庙老粮仓里精致的民宿、特色“味道博物馆”“群乐茶馆”“初见书屋”“喜马拉雅”……构建成了闲居出游两相宜的游憩动线,勾勒了一个江南韵、现代风交织共鸣的新景点。

图片

平望老街

图片

END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