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能与文明》51.生与死

 巨蟹座思考者 2022-08-18 发布于北京



偶读闻歌的《本能与文明》,其对许多事物的理解或许对当下有重要意义,问他为何不发表,他却认为人们追求的大多是短暂的愉悦,没人会对他思考的问题有兴趣,我便说今日自媒体发达,不妨一试,或许对部分人有所裨益,这也算不枉费思考与写作的辛苦,他仍然拒绝。而此次却找我试试自媒体发布,我自然欣喜。

51.生与死
闻歌 著

从前,我们认为生与死是生物的专属,现在我们知道,任何有着特别形态的物体都有其生与死。山川大河有产生与结束,地球有其形成与湮灭,甚至星系与宇宙都从其产生时刻开始一边改变着形态一边走向死寂。无限大的宇宙是否会从一个开始走向另一个开始,我们至今依然不得而知。但是对于我们自身,我们确知每个人的开始以及他的后代的开始,也很容易看到每个人的死亡。生与死如此平常,也是如此重大,常常成为人们思考的终极问题。

构成我们驱体的物质在太阳系产生的时候既已存在,从物质的角度,每个人都与太阳系一样古老,当然,每个人都不会这样认为,而认为人是从其从母胎里“出生”开始算起。在人的一生中,绝大多数物质都被更新替代过,年老时的你与年青时的你是由不同的具体物质构成的。无论物质替换的比例是多少,一个人依然是他。可见,一个人不是由物质元素决定,而是由这些元素结合在一起的形态决定。人的生的标志为这个形态的产生,从基因、细胞、组织、器官到全体,死为这个形态的完全破坏。每个人的后代都在最大程度上传递了他的形态,所以只要一个人有后代,那么即便他的生命终止了,他似乎也并没有完全死去。在生与死的层面上似乎有助于我们理解本能的强大动力。

然而即便人之形态并不完整,我们也知道这个人还是这个人。人还包含着许多非物质的部分,人活着意味着他与这个世界有着交流,他传递给世界的和世界传递给他的,二者缺一不可。伟大的人在文明中留下烙印,即便是许多年后,他依然在向人们施展着他的影响力,或者说他的创造在其离世后仍然在发挥着作用,例如孔子、亚里士多德、牛顿、爱因斯坦等等。但是无论在历史上曾经多么伟大的人,多么超越他们当时的时代,他们离世后就不能接收来自世界的信息,随着文明的发展,伟大人物的成果也终将落后于时代。只是这些曾经推动过人类文明发展的人的生命超越了他们生物的生命。其实普通人也是如此,只不过他离世后的存在仅限于自己的后代或好友记忆里,持续的时间不是太长。

自古以来,有许多人希望永恒,现在我们知道生物生命的永恒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但是个人对自然探索的成果的确是可以永恒的。我们在现在使用的所有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工具都可以追溯到过往某个人的创造,这个创造改变了人的已知世界,发现并使用了某个自然规律,而这本将与创造者永远相连。所以生命的延续除了本能的基因延续还有个人对文明的推进。

个人希望永恒,但大多数人也并不恐怖死亡。个人从童年到青壮年,多数都不会担心死亡,感觉死亡离自己是非常遥远的事;到了中年以后,从初次体会亲人过世的痛心疾首、撕心裂肺到逐渐习惯生离死别;在老年时坦然地迎接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甚至还期盼着死亡的到来,以便尽快看到过往的故人。
然而仍有人会因生命有限而遗憾,其实无需遗憾,因为生与死间充满的全是幸运。到如今我们仍没有在宇宙中找到另一个星球上有智慧生命的证据,想一想地球在一个超越我们想象大的空间里独一无二地承载着生命,并且人类还是上面的智慧生命,这是多么幸运。如果你知道宇空中处处危机重重,而恰巧太阳系里的每个组件、每一个历史事件似乎都在保障人类得以出现并发展到今天,人类是多么幸运。再想想每一个人的生都不是必然,甚至于可以说是一个可能性小到不可能的事情,可每个你都生存到这个世界上了,你是多么幸运。

生不仅是幸运的,也是美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美的生命形态,并在成长中感知自然万物之美,感知创造之美,感知人与人协作之美。死亡也是美的,它是我们每个人在人类延绵不绝的链条上表示完成传承任务的心满意足之美。

声明
本文章所有权归贝博文化所有,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时,注明“来源:贝博文化”。违反上述声明者,贝博文化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