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科幻的神,千万别毁他

 影探 2022-08-10 发布于山东

2015年8月23日下午1点。

当离地球350公里外的国际空间站传回宇航员Dr. Kjell Lindgren的影像,他揭晓此次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得主——

《三体》,刘慈欣。

这是历史性的时刻。

颁奖视频,宇航员Dr. Kjell Lindgren

在此之前,亚洲科幻作家未有一人获得雨果奖,非英语系作品获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但获奖者刘慈欣没有去。

早在3个月前,《三体》入围星云奖,刘慈欣赴美参加,结果颗粒无收。

雨果奖提名后,他旁敲侧击问主办方是不是必须去,得到的答复是可以不来。

这不就是没获奖的意思?

那么老远,还得花钱,索性没去。

事后回想,有些后悔。

获奖的消息,最先由出版社发给他,接着他的电话便被打爆了,几小时内,《三体》销量从五十位跃升至前十,然后冲向首位。

接受采访时,被问及当时感受,他说第一反应是高兴,然后是平静。

刘慈欣沉稳、内敛,看上去波澜不惊。

但后来,他的贴吧小号shipship被扒。

自己激动回帖:

“是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从太空颁布奖,很高大上!”

着实好玩。

无可置疑,“三体”是今日最受瞩目的IP之一,当我们反复咀嚼书中的细节,试图从中体味作者的意图。

其实刘慈欣已站在台前。

前不久,科幻漫谈节目《不要回答》开播,节目的松散剪辑、尴尬设置遭人吐槽。

但作为嘉宾之一的刘慈欣独有一种智识上的性感。

他的谦逊与闷骚,世俗与超然。

如此相反相悖,又如此相得益彰。

不赚钱

某次,一行作家在杭州喝酒,聊到如何毁灭一座城市。

刘慈欣“啪”一声将酒杯放下,说:

“先把杭州降到二维,变成一幅水墨山水画,再降到一维,变成一根细细的丝绸。”

话落下,大家的口哨、掌声便起了。

刘慈欣爱喝点酒。

喝酒后会显热情。

《三体》的影视改编权,就是在酒桌上卖给张番番,10万块,第二天怕他酒醒反悔,急忙速签合同,后来张转手卖给游族,1.2亿,赚麻。

问他后不后悔,他摇头:

“佩服其高远的商业预见能力。”

几分傲娇,也含几分真心。

《三体》共三部,此时《三体3》尚未面世,《三体1》还未获雨果奖,国内科幻迷是小圈子,国内科幻文学创作并不受关注。

写完《三体2》后,刘慈欣就想收笔了。

原因无它,书的销量并不乐观。

最明显的证据就是他把章北海给写死了。

为了塑造这个人物,前期耗费大量笔墨。

刘慈欣亲述:

“如果(打算)写第三部,绝对不会这么做,你没有像乔治·马丁(代表作:《冰与火之歌》)那样的本事,随随便便让主角说死就死。”

在中国写科幻不赚钱。

但刘慈欣没哭过穷,因为他真不穷。

一毕业就进了电力系统,他曾说过:

“至少在目前,电力系统还没有穷人。”

说完这话的两年后,2009年,他所在的电厂改建,他被分流,写作的温床戛然而止,后“被迫”成为全职作家。

这小嘴,简直开了光。

摸鱼王

刘慈欣生于北京,长于阳泉。

80年代初,考入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毕业后在山西娘子关发电厂做计算机工程师。

这地方虽小,但是个自成一体的小社会,有医院、影院、舞厅、体育馆......

娘子关发电厂

图源:网络

厂里福利不错,经常发东西,有钱都没处花。

除了在牌桌上。

刘慈欣当时还没有女友,没有消遣,乐子是下班后跟人打牌打麻将,输得少还好,结果某晚输掉一个月的工资——800块钱,如割腿肉。

所以此才决定写作。

他想着,好歹消磨晚上的时间,写东西赚不赚钱另说,起码不赔钱。

什么时间写呢?

当然是上班写!

刘慈欣每天盯着电脑,等系统报错再去维修,空闲时间多,还有间独立办公室,再用质量特差的液晶屏,稍微转下角度,别人进来也看不清。

天时地利人和。

就这样,他成了最强摸鱼王:

“利用工作时间写作,有一种占便宜的感觉。”

嘿嘿~

1999年,36岁的刘慈欣开始发表文章。

出道第一年,就凭《带上她的眼睛》获得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直到2005年,银河奖榜单连续八年都有他的名字。

因为2006年,他就连载《三体》去了。

这事甚至传到了娘子关,有同事告诉他,有个写科幻的和你重名。

他笑而不语,深藏功与名。

一时摸鱼一时爽,一直摸鱼雨果奖。

刘慈欣是横空出世的科幻怪物。

《三体3》出版后,科幻作家韩松说:

“我们以前写的那些东西——至少是绝大多数,在它面前,简直不值一提,我们的确是不敢搞科幻了。”

即使抛开《三体》不言,只聊他的中短篇。

第一次读《带上她的眼睛》,看到女性领航员下沉至地心,却无法再返航,要在狭小的舱体内独自度过余生。

这部20多年前的小短篇,让我的眼泪鼻涕糊了满脸。

尽管这是篇他并不满意的作品。

《2001:太空漫游》

《赡养人类》中的“外星终产者”与“地球财富平均分配”,《乡村教师》中关乎人类命运的“押题”,《中国太阳》中一个农民工走向太空.......每一个想法都让我震惊、诧异。

严锋评价他:

“凭一己之力把中国科幻提升至世界水平。”

无道德

2019年年初,《流浪地球》上映,被誉为“打开国产科幻片大门”,年底新冠疫情爆发。

更早之前,刘慈欣接受采访时曾提到:

“我们应该做好面临'超级灾难’的准备,当外部根本没有救援,整个全人类同时处于灾难之中的这么一种状态,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该怎么办。”

当时主持人不解地问:

“人类处于和平与发展阶段,考虑这个问题似乎有点空中楼阁。”

刘慈欣坚定回道:

“如果我是人大代表就会提这种提案。”

而2020年至今,我们正无比强烈地感知瘟疫与战争。

这样的话具有预言性。

《流浪地球》

刘慈欣多次被问过对人性的看法。

他的回答始终如一:“人性本身的话,我既不希望也不失望。”

在《三体》中有句凝练的话: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人类并不感谢罗辑,民选的程心守护不了人类。

刘慈欣一再颠覆现实:

现实中任何一种邪恶,都能在科幻中找到对应,使之变为正义,反之,现实中的道德义举,也能通过虚构一个极端环境使之消失合法性,甚至变得恐怖。

所以他说:“科幻写作有一种邪恶的快感。”

康德有句类似的话:“敬畏头顶的星空,但对心中的道德不以为然。”

刘慈欣从没想过用科幻隐喻现实。

刘慈欣想做的是用现实隐喻科幻。

他多次强调他对政治表达并不感兴趣。

在回应“程心”这一角色设定是否厌女时,刘慈欣委屈巴巴:

程心原设定性别为男,是因为编辑建议所以才改为女性。

笔下所有人物,他都不爱。

都是工具人。

他对自己的作品绝对理性。

尽管他是被突然推到台前。

去太空

童年时,刘慈欣的父亲带来一箱书,他躺在床上翻看《红岩》,却突然被父亲抽走,原因是“太毒草”。

他又看凡尔纳的《地心游记》,父亲抽走时,他担心的是无法看完,因为太好看了,父亲只是告诉他“这是科幻小说”,便将书还给他。

他震惊不已:里面不是真的?

1970年4月25日,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漆黑的天幕上有一颗小星星缓缓飞过。

刘慈欣仰望着晴朗的夜空,他第一次开始想象着宇宙。

那年他7岁。

《流浪地球》

填报高考志愿那年,他看到谭允基翻译的《2001:太空漫游》。

22年后,谭允基在科幻论坛发帖回忆翻译往事,十个小时后,出现一条跟帖:

“终于有一个机会对您表达迟到了二十年的感谢!二十年前是您的这本译作把我带进了科幻世界。”

出自刘慈欣。

刘慈欣写作时是孤独的。

他不和身边的人聊科幻。

在《三体》里有句冒犯却真挚的话:

“在中国,任何超越飞扬的思想都会砰然坠地的,现实的引力太沉重了。”

有件往事:

1989年,中国将1991年世界科幻协会年会主办权拿下,转过年却又被取消了主办权,中国科幻人杨潇坐了8天8夜的火车赶到荷兰,给各国代表看他们拍的《四川欢迎你》。

大家看着杨潇浮肿的双腿,被打动了。

1989年世界科幻协会年会

左为杨潇

91年,年会顺利在成都召开,各国代表在卧龙保护区参观,看到胖圆的大熊猫,与之相比,中国的科幻作家都瘦得过分。

同年,杨潇作为社长,杂志《科学文艺》改名《科幻世界》。

8年后,一位新人在《科幻世界》连发四篇短篇,展露头角。

这人便是刘慈欣。

他说第一次参加《科幻世界》举办的银河奖,像降落在充满和自己用一物种的星球。

这个星球很小,宇宙不以为意,但它关怀宇宙。

中国科幻作家聚餐

左起:董仁威、吴岩、刘慈欣、韩松、王晋康、何夕

图源:网络

如果没有雨果奖和《流浪地球》的热映,会有那么多人知道刘慈欣吗?

事实是。

即使没有雨果奖和《流浪地球》的热映,刘慈欣依旧是刘慈欣,损失的是读者,从不是他。

他将科幻从现实的引力中拉起。

他背后是中国科幻的生命脉络。

现在要让世界感知到它的跳动。

成名后的刘慈欣大部分时间依旧待在阳泉老家。

写作,阅读,买菜,锻炼。

与现实保持着最近距离,想着最遥远的事。

他每日晨跑,一周游两次泳,保持体魄,他说要在30年后前往太空。

参考资料:

1.《“幻一代”教主刘慈欣:世界上有两个我,一个在小说里幻着,一个在现实里蛰着》,钱江晚报

2.《卫星来的那一夜:刘慈欣的科幻漂流》,今日叉烧

3.《刘慈欣:装在格子衬衫里的人》,人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