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州华林寺大殿

 访古游记 2022-08-19 发布于广东

华林寺大殿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屏山南麓华林路78号华林寺内,福建省人民政府东侧。华林寺原名越山吉祥禅院,明正统九年(1444年)赐额,改名为“华林寺”。北宋始建以来几经兴废,原有殿堂、亭阁等建筑均已塌毁被破坏,现仅存大雄宝殿。华林寺大殿建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年),是长江以南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虽经后代屡屡修葺,仍保持五代到北宋始建时的特征,其中很多做法为孤例,甚至可以上窥唐代乃至南北朝的建筑风格,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堪称“国宝”。1982年华林寺大殿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林寺大殿

华林寺俯瞰

国保标识

华林寺大殿的始建年代无考,但据南宋梁克家著《三山志》载华林寺为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建寺,即闽国灭亡后,北宋建立的第五年,此时福建仍在吴越国国王钱锷的统治下(吴越国未称帝,使用中原王朝年号)。吴越国福州郡守鲍修让为祈求佛祖保佑郡境安宁,加强对榕统治,拆卸闽王宫殿,用所拆下来的材料在屏山南麓建成越山吉祥禅院(华林寺前身),彼时建成文昌祠、普陀岩和正殿,正殿之后有法堂,法堂之西有祖师殿,都以屏山为靠背。十四年后吴越国向宋纳土,福州才并入北宋版图。由于华林寺大殿实际是在吴越国的治下建造的,所用闽王宫殿材料则更早,故大殿亦可视为五代十国末期建筑。据部分构件碳14测定的结论,大殿的时代可能要提早到4-5世纪之间,约为西晋到东晋之间,距今约1500-1600年,这座千年木构遗珍能在较为潮湿的福州完好的保存下来确实是一个奇迹。

华林寺大殿远(上)、近(下)景

华林寺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平面略呈方形,高15.5米,占地面积574平方米。大殿由前廊和殿身二部分构成,主体构架为抬梁式,彻上露明造。整个大殿共用柱18根,柱上多施用材硕大的斗栱,支撑起出檐深远的屋顶。屋顶为单檐歇山筒板布瓦顶,正脊两端设鸱尾。

华林寺大殿正俯视,平面近似方形

华林寺大殿单檐歇山顶

大殿正脊的鸱尾(西侧)

近观华林寺大殿,其建筑矗立在石砌的方形高台上,起到了平整、硬化基础和防潮的作用。台基南面正中设六级台阶,台阶侧面直角三角形区域称为象眼,以石条围砌,分三层,层层凹入,是典型的宋式象眼,与北宋《营造法式》中的记载完全相符,可能为80年代维修时复原。

华林寺大殿台基

象眼

台基之上18根木柱支撑起整座大殿,柱子立于折腹形的石质柱础上,这18根木柱皆为梭形柱,即各柱最大直径在下部三分之一处,向两端逐渐卷杀,至柱顶紧杀如覆盆状。这种两头卷杀做法,曾盛行于南北朝,隋唐后在中国极为少见,殊为珍贵。所有柱子中四根内柱高7.2米;前后檐柱与两山次角柱、中柱均高4.78米;四根角柱高4.86米。内柱较檐柱高2.6米(含殿内陆面高度)是为了容纳殿内供奉的佛像。

柱础

东侧檐柱

华林寺大殿深广的出檐和用材硕大的斗

大殿各个柱间使用阑额连结成一个整体,前檐阑额为月梁造,即横木上表面向上凸起,形成一个弯曲的曲面,月梁造阑额的运用使得建筑更加美观。额上不施普拍枋,前檐补间铺作栌斗直接坐于阑额上。阑额上层层叠叠的斗栱,构成了华林寺大殿最为华美的部分。

大殿前廊侧视

大殿的四檐下及内柱头上均施斗栱,总高为檐柱高的3/4,体量雄大,单材31.5x16厘米,断面为2:1,是同时代实物中罕见的断面比例。大殿只在前檐使用了补间铺作,起到了装饰正面的作用,其余均只有柱头施斗栱。大殿前廊补间铺作为当心间两朵,两次间各一朵。

前廊檐下斗

柱头和补间铺作均为七铺作双杪双昂出四跳,第一与第三偷心,第二头施重拱承罗汉方,而第四头施令栱承撩檐方,与令栱相交的耍头位置出昂,所以外观上是双杪三下昂。昂嘴之曲线分三段,上乃一枭,下乃一混,而中乃一枭混。沿着曲线轮廓微刻一道线脚。内向斗拱铺作均按需要,随宜加减,大量运用插栱。

前廊檐下柱头铺作

侧面檐下柱头铺作

东侧檐下柱头斗栱

造型独特的下昂昂嘴

转角铺作外转,于正侧两面顺身各出七铺作四跳。第二跳头所承重栱,下层瓜子栱与第二跳角华栱上所承瓜子栱作连栱交隐,上层慢栱与角华栱上慢栱通连在一起,昂下第一跳华栱与泥道栱相列,第二跳华栱与柱头方相列,三层昂尾伸过罗汉方缝,与柱头方出头交错叠压。外转45°方向出足材角华栱两跳,角昂两层,由昂一层,一、三跳偷心,第二跳跳头承交角重栱,第四跳跳头承交角令栱,令栱上承撩檐方头,方上置生头木。

东南角转角铺作仰视

东南角转角铺作侧视

东北角转角铺作

大殿的斗栱也保存了早期建筑的特征,斗栱的斗为皿斗造型,即在向下收分到底部后,又向外突出来,保留有早期建筑斗底有皿板痕迹,具有唐代以前建筑的风格。大殿侧面的“长昂”结构也保留了部分唐以前斜梁的做法,目前仅有号称世界最古木结构建筑的日本奈良法隆寺金堂有类似的做法。

皿斗

穿过殿门,殿内原有的佛像和陈设早已荡然无存,大殿为彻上露明造,抬头即可看到梁架结构。殿内构架主要为两缝横架和两缝纵架组成,呈“井”字形纵横相交。两横架外,各加出际梁架一缝,承两山出际四根内柱前后中距7米,内柱头虽有升起,惟与缝上之中平榑有2.6米高差距,在这段距离里,斗栱与枋层层叠置,使斗栱与梁架交融,柱以上几乎全用斗栱支撑。梁架间多用驼峰而少用蜀柱,各榑外端顶部用生头木。

后横架

前纵架

殿内构架

不使用蜀柱叉手等结构,大量使用斗栱和驼峰

后檐与两山后次角乳袱上,各有一个巨大的云形驼峰,2.84米长,厚0.1米,1米高,轮廓曲线流畅自由,恍若逸云般,动态感强烈。

云形驼峰

两山后次角乳袱上各有一个云形驼峰

柱头铺作的昂尾挑斡

内檐转角铺作

华林寺大殿侧视


华林寺的历史与现代保护修缮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华林寺建寺,大殿始建,初名“越山吉祥禅院”。

南宋初年,宋高宗赵构赐越山吉祥禅院御书“越山”、“环峰”,现存残碑。宋代以来屡经增建,香火不断。

宋高宗御书残碑

明正统九年(1444年),明英宗御赐匾额“华林寺”,一直沿用至今。明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并入附近的罗汉院、越山庵,后又增建了御书阁、环峰亭、绝学楼、胜会亭等建筑物。

现今华林寺山门上“华林寺”木匾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道光四年(1824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过华林寺大殿。

正梁康熙三十六年题记

前廊乳袱下方的题识“大清道光四年岁次甲申孟冬立 住山沙门洞宗四十世新灼重修”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至道光六年(1826年)增建回廊。
1955年对大殿构架进行加固,翻修屋面。
1958年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鉴定为长江以南最古老木构建筑物。
1963年,其余附属建筑皆因年久失修,罹风灾、受虫害而倒塌。仅存的大殿亦已构架歪斜,榫卯移位,瓦样面目全非。
文革时期,福建省机关占用华林寺及其附近区域,除大殿因存储重要物资得以保留,原有殿堂楼阁等悉数拆除。清道光时期扩大的部分,亦以“妨碍内部交通”之理由被拆除,建筑群无存。1980年代大殿也险被拆除。
1982年华林寺大殿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国家拨专款对华林寺大殿进行了落架大修,拆除了清代增建的周廊副阶,按照五代、宋初风格进行了部分复原。为避开殿后紧挨着的大楼,大殿整体向东迁移了14.6米、南移8.3米,并配建山门、东西配殿、回廊及四隅围墙等附属建筑,于1989年10月竣工完成,建立了华林寺文物保护所

维修前的华林寺大殿,可见清代加建的周廊副阶

被拆除部分周廊副阶后,落架修复前的华林寺大殿

拆除周廊副阶后

大殿原址示意

重建的山门

山门前的石狮

重建的山门与回廊

华林寺大殿俯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