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生踪迹本无定,最怜黄州一片心

 zgscdh 2022-08-19 发布于四川
   ——苏轼《满庭芳.归去来兮》赏读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家在万里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黄州,度过了人生中最为艰难的一段时期。在苦苦的挣扎之中,苏轼逐渐浸染佛、道,其思想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以前的“致君尧舜”到现在的“穷善达兼”,颇能纵情山水,他的最杰出的作品也主要诞生于此时,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及前后《赤壁赋》等。而下面要欣赏的这首《满庭芳.归去来兮》写于他在黄州已经住了五年,朝廷将他从黄州量移(官员因罪贬谪,遇赦酌情迁到近帝京处任职)到汝州的前夕,表现了他对黄州父老的依依不舍和对待坎坷不幸的乐观旷达。


     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一下这首词。
      上片开头三句,起笔十分俊健,至为感人。首句“归去来兮”,一字不易地搬用陶渊明《归去来辞》首句,非常贴切地表达了自已思归西蜀故里的强烈愿望。当年陶渊明高唱“归去来兮”,是归隐之志已经得以实现之时的欢畅得意之辞,而东坡虽然一心想效法渊明,无奈量移汝州是不可抗拒的“君命”,此时仍在“待罪”之中,不能自由归去,因此自已吟唱“归去来兮”与陶渊明大不相同,仅仅是表示欲归不得的怅恨而已。接下来“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二句,以时光易逝,人空老大的感叹,加浓了失意思乡的感情氛围。上片的后半,笔锋一转,撇开满腔愁思,抒发因在黄州居住五年所产生的对这里的山川人物的深厚情谊。楚语吴歌,铿然在耳;鸡豚社酒,宛然在目。黄州的语言风俗,黄州的父老乡亲对东坡先生敬之爱之的热烈场面,以及东坡临别依依的情怀,都在这一段真切细致的描写中展露出来了。


  词的下片,进一步将宦途失意之怀与留恋黄州之意对写,突出了作者达观豪爽的可爱性格。过片“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向父老申说自已不得不去汝州,并叹息人生无定,来往如梭,表明自已失意坎坷,无法掌握命运的痛苦之情。“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二句,却一笔荡开,瞻望自已即将到达之地的风景,随缘自适的思想顿然取代了愁苦之情。一个“闲”字,将上述哀思愁怀化开,抒情气氛从此变得开朗明澈。从“好在堂前细柳”至篇末,是此词的最后一个抒情层次,以对黄州雪堂的留恋再次表达了对邻里父老的深厚感情。嘱咐邻里莫折堂前细柳,恳请父老时时为晒渔蓑,言外之意显然是:自已有朝一日还要重返故地再与黄州的父老乡亲相聚。措辞非常含蓄,不明说留恋黄州,而留恋之情早已充溢字里行间。


  东坡到黄州,原是待罪之身,当受拘管而无自由。但他颇得长官眷顾,百姓亲近,加以他性情达观,思想通脱,善于自解,变苦为乐,反而在流放之地寻到了无穷的乐趣。他寒食开海棠之宴,秋江泛赤壁之舟,风流高雅地徜徉了五年之久。一旦言别,必是牵心挂肠于此地的山山水水和男女老幼。由此可见,这首词抒发的离情,是发自东坡内心的高度真实之情。本词最能动人,就在“情真意切”这四个字上。尤其是上下两片的后半,不但情致温厚,属辞雅逸,而且意象鲜明,宛转含蓄,是构成这个抒情佳篇的两个高潮。


     正如东坡后来又被贬海南岛,他遇赦北还时写道:“我本儋耳人,寄身西蜀州。”他对海南人民是有感情的。他对黄州的山水和百姓或当更有感情,他理所当然会把黄州看作他心灵的故乡,因为黄州是他再生的起点,黄州也带给他无上的荣光。但他离开黄州又是势所必然,依依不舍而又达观自适。本词最为感人之处便在于作者已然明知自己一生踪迹不定是必然的,却又对黄州充满那样的真情。正所谓:
     此生踪迹本无定,最怜黄州一片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