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酿啤酒,高速增长下涌动的暗流

 新经销 2022-08-19 发布于上海
我们不能拒绝啤酒,因为它是被时间改造的典范。在月亮还看不见,太阳还没有完全褪去的傍晚,油爆小龙虾的红沾满手指头,淡蓝色的熹微下酒杯碰在一起,是夏天的声音。

但是实际上,啤酒市场的产销量正在连年下降,作为世界消耗量仅次于水和茶的饮料,中国啤酒行业2021年全国规上企业产量3562万千升,抛开受到疫情影响的2020年,与2019年的3765.3万千升相比,产量减少203万千升。 

一个行业的下滑,要么是消费者的需求出现了更好的解决方案,要么是这个行业的正在进行转型,产品附加值更高,使得单位产品能够产生更高的价值,啤酒正是处于这个阶段。

数据上的连年下滑并不是一个坏兆头,实际上,在产销量下降的情况下,啤酒行业的利润一直在连年上升。

2021年啤酒市场达销售收入1584亿元,利润186.80亿元,与2019年的数据相比,2021年啤酒市场在产量减少的情况下,实现了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双升,这意味着整个啤酒市场正在发生着客单价和利润空间的同频拔高。

2019年啤酒市场产量、销售收入、利润与2021年对比图
(注:中国酒业协会并未直接披露2019年啤酒行业利润数据,仅宣布利润上涨10%,图内2019年利润数据由2018啤酒行业利润计算得来)

产量更少,但是利润更高,与啤酒市场的变化与之相对应的,是年轻人们喝的更少,但是喝得更好。

市场产生变化的根本逻辑是消费者的变化,中国年轻一代消费者的消费目的已经从“取悦他人”过渡到“取悦自己”。在新一代年轻人主导的消费大势下,精酿啤酒成为产业风口,诸多玩家摩拳擦掌,意图进入这片蓝海寻找属于自己的应许之地。

面对这样一个蓄势待发的市场,我们采访了几位精酿啤酒从业者,有前不久获得新一轮融资的精酿鲜啤品牌【鲸都鲜酿】创始人王龙,自酿啤酒馆的主理人李哥以及传统瓶啤厂商的高管等行业内人士。

在他们眼中,看上去美丽的精酿市场,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01
大品类下高速增长的小需求

作为水、麦芽、酵母、啤酒花的四重组合,畅饮一口精酿啤酒,顿生浩然之气。相比工业啤酒,精酿啤酒的独特性让喝酒这件事变得有趣起来。

精酿啤酒并非是突然出现的市场,而是啤酒在进入存量市场后的自然进化,啤酒是一个大品类,但是工业啤酒消费产量自2013年达到巅峰之后连年下降。从周期上来看,中国啤酒市场正在经历成长期迈向成熟期的关键阶段,行业高度集中,龙头企业基本完成产能全国化布局及渠道建设。

从消费人群结构上看,中国啤酒的主力消费人群(20-34岁)占总人口的比例逐年降低,已从 2000 年的 27.3%下滑到 2020 的 21.8%,依靠消费人群增长带动啤酒销量提升的时代已悄然落幕,行业利润驱动因素将由“量增”转变为“质增”。


年轻人们不是不喝酒,只是不喜欢喝寡淡的低端工业啤酒。中国啤酒市场的品类格局在过去一直是以拉格为主,这种下层发酵的啤酒,口味清淡、酒体清澈,生产成本低,适合规模化生产。

据王龙回忆,他第一次接触到精酿啤酒是在大学时候,“当时就觉得这种酒口感很好,但是因为购买的便捷性还有价格的问题,就没有办法经常喝,那阵就想未来如果要是创业,要不就是做咖啡,要不就是做精酿。”

2013-2020年精酿啤酒的复合增长率高达35.38%,远高于啤酒行业的复合增长率-5.27%,王龙认为目前的精酿啤酒市场是一个大品类下高速增长的小需求。

(受访者供图)

从整个消费者接受度来说,精酿能够让人像红酒或者威士忌一样去品鉴,不像之前喝水啤只是一个痛快的沙口感,并且消费者购买过精酿之后,复购率会比工业啤酒高。

王龙表示,“其实拿渗透率来看,精酿啤酒现在非常像早期的咖啡市场,20 年前可能中国人刚接触咖啡的时候,就从那个雀巢的三合一开始,后来慢慢有了冷萃咖啡、挂耳咖啡、滴滤咖啡等等,并且每一个品类里面都有跑出来的品牌。”

啤酒是一个大品类,在整个品类细分和革新的道路上,存在着两股力,一方面是消费者出于对好产品的需求而产生的拉力。

另一方面是企业在进入存量市场后,为了竞争进行产品升级、品质升级所产生的推力,大品类被细分切割,很多概念齐头竞争,比如原浆、鲜啤、精酿……

在这样的一推一拉之下,精酿啤酒被抬至风口。

所以我们能够看到,2021年至今,已有超20起精酿啤酒交易发生。数十亿元融资“注入”精酿赛道。并且精酿赛道出现跨界热,叮咚买菜推出自有精酿啤酒品牌“1972农场”,印度淡色艾尔IPA更是已经成为盒马自有精酿的主打产品。

同时传统啤酒厂商开始调整产品结构,对低端啤酒(3.5元及以下)进行限产,推出10元价格带左右的中高端产品,例如雪花黑狮白啤、青岛白啤、雪花马尔斯绿等,更有售价达999元的超高端啤酒雪花“醴”啤酒。

02
增速赛道之痛

一个行业的进化发展可以分成这几个阶段,起初洞察到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吃螃蟹的勇士出现,行业开始了“手推车式”发展。

随后产品得到市场认可,小众市场一跃进入大众视角,这时候行业开始第一次扩容,进入资本助力阶段,入场者如过江之鲫,产销量不断提升,在此过程中,“同品不同标”的现象时有发生。

行业标准的不统一影响到消费者,消费者需要更优质、更能满足高阶需求的产品,出现消费拉力。

在这个背景下,行业内部逐渐萌生成一套拥有共识基础的标准,规范行业有序提升,助力行业转型升级,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最后市场转型完成,进入二次扩容,资本良性循环,形成资本助力。

高速发展期、阵痛期、稳定期、成熟期,在这四个阶段中,精酿啤酒正处于高速发展后,由于标准的不统一而导致的阵痛当中。

“鲸都的产品标注的是28天发酵,实际上发酵时间我们会做的比这个更久,基本上都是一到两个月之间,但是其实也有一些小品牌并不是通过长时间发酵去提升浓稠度,而是往里兑酒精。”王龙紧接着拿咖啡举了一个例子,“就比如说咖啡原液,在咖啡市场处于跑马圈地阶段时候,也会有人拿烤干的咖啡粉去冒充冻干的FD咖啡粉。”

(受访者供图)

这种操作导致的直观弊处是让消费者产生了预期落差,用调制替代长发酵,消费者喝多之后会头疼,然后口渴,继而误认为这是精酿啤酒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作为新生事物,国家目前并未针对精酿啤酒出台相应的国家标准,没有标准,意味着最终解释权归生产者所有,业内人士表示,“我国法律体系对于精酿啤酒的定义尚处于空白阶段,相当多的小品牌只遵守最基本的食品安全条例,其实还是有风险的。”

以叮咚买菜推出的“1972农场”精酿原浆为例,配料表里面含有大米,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精酿,自酿啤酒馆主理人李哥表示“原则意义上来讲,精酿啤酒应该就是水、麦子、啤酒花、酵母,是不添加玉米,包括大米等这些东西的”。 

在缺少行业标准之外,精酿啤酒目前还存在着行业分润不均的问题,照常理而言,一个健康的行业业态应当是“微笑曲线”状,即技术研展和品牌服务处于获利高位,而负责组装与制造的工厂位于获利低位。


虽然鲸都没有建设自己的工厂和生产线,但是王龙表示,鲸都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和配方,“我们可以直接去跟工厂谈,要求他们用特定产地的小麦,啤酒花和特定的酵母,如何投料,发酵时间,然后去算他们的机器损耗成本、水电的成本、人工的成本,最大化降低生产成本。”

(受访者供图)

但是也有品牌选择全权交给工厂,自己只做设计,工厂有什么配方就用什么配方,像鲸都这样只抓微笑曲线两端,但不抓微笑曲线底端的经营模式,只是少数。

很有可能货架上千奇百怪,包装精美且新潮的瓶子标签背后,都无一例外的指向了喜迎门、千岛湖、乐惠国际等上游工厂,这些为试图在精酿赛道掘到黄金的“淘金客”们提供铲子的角色反而拿到了最多的利润。

03
冷思考

对于李哥来说,越来越多的陌生面孔近两年出现在店里,“过去精酿是一个小圈子,当地喝的人就那么几个,我做的都是熟客生意。”

作为一家开了将近十年的自酿酒馆的主理人,李哥更熟悉的营业模式还是每个周末喊上一群老饕,拧开啤酒罐的龙头,带着开盲盒一样期待的目光看着杯子里汨汨流出的琥珀色液体,沿着杯壁迅速攀升的泡沫,在他眼里如同秋收的庄稼。

“基本上每周会整一次品鉴,说是品鉴,其实就是一群'酒蒙子'聚在一起酗酒”,李哥说道,“大家反馈比较好的,我会放在下周更新的酒单上面,如果酿出来不太行,就一起讨论配方和工艺如何改进。”

Craft beer,这是精酿啤酒的英文名字,直译过来叫做手工啤酒,在它最原处的文化语境中,指的就是像李哥这样一群具有old school精神的极客们聚在一起,用极具风格化的方式聚集在一起,建立群体认同,反对工业化、标准化和单一化,强调个性和多元。

从历史经验上来看,无论一种文化多么排外和声势浩大,最终的结局大都是被收编进大众生活,成为一种消费风格和市场风格。

“有一次店里来了一对小年轻,说是通过某种草APP发现了我的店,指明说要喝精酿,我说那是喝世涛还是皮尔森或者IPA、波特?他们说就要喝精酿”,李哥哭笑不得地接着说道:“就是你很清楚他不是搞笑,他只是无知,在他的认知里,精酿就是好的,高端的。”

当概念脱离了本身的语境,变成一种标榜身份和格调的符号,其本身的意义也会产生形变和改头换面,李哥说最近想回到拉格小麦上,酿一些不太一样的“工业啤酒”,用精酿的方式。

“精酿就一定等于高端吗?精酿只是一种加工方式,而不是种类划分的依据,拿咖啡举例,同样一杯美式,你自己磨豆子冲泡,和用咖啡机冲,你不能说前者叫精工咖啡,后者叫工业咖啡,其实最后得到的都是美式”

作为不争的事实,精酿啤酒确实被成为了投资风口和市场机会,但是啤酒就是啤酒,不会因为前缀词而而改变。

也许,精不精,不应由卖酒的说,而是让喝酒的人来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