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岳美中医案:炙甘草汤治心动悸脉结代

 金坛区 2022-08-19 发布于上海

王某,男性,患心动悸症,脉小弱无力,两腿酸软,予以炙甘草汤〔炙甘草12克,桂枝9克,生姜9克,麦门冬18克,酸枣仁9克,人参6克,阿胶6克,生地黄48克,大枣10枚(擘)。以水4盅,酒3盅,先煮8味,取2盅,去渣,纳阿胶化开,分2次温服—《伤寒论》方]4剂而两腿觉有力,再4剂而心动悸基本消失。

忆及在1945年时,曾治愈一心动悸脉结代之患者。当时同学王继述在侧,曾讨论过用此方治此病之究竟,他有整理笔记,现节录在下面:

刘某,男性,患脉结代心动悸症。初就诊于某医,服药3剂未效,来师处求治。师索观某医之方。则是仲景炙甘草汤。诊其脉,结代,问其自觉症,心动悸,的确是炙甘草汤证,因何不效?见师凝视细审前方,递给于我说:“你来看,此方证既对,因何不效?”我看了许久,不知所对,请示于师。师曰:“此所用方虽完全取于仲景,但还有一间未达,关键在于用量上。仲景方药不传之秘,在于用量,随处可以体会得到,而此方尤显。”

今先究其脉结代心动悸之病机。炙甘草汤在仲景《伤寒论》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脉何以结代?血气衰微,血液不能充盈脉管,更有病邪续行阻滞,同时心脏又无力激动血脉,则其搏动不能依次而前,所以现结代之脉。心何以动悸?悸则心动,即虚里部位跳动不安,营血既亏,心无所养,真气以馁,则心惊,脏神不宁,所以现心动悸之证。结代为炙甘草汤之脉候,心动悸为炙甘草汤之腹候,所以谓前医投方无误。

兹再论炙甘草汤之方义及用量。仲景炙甘草汤以炙甘草为名,显然是以甘草为君,乃后世各注家都不深究仲景制方之旨,竟退甘草于附庸地位,即明如柯韵伯,精如尤在泾,也只认甘草留中不使速下,或囫囵言之,漫不经意。不知甘草具“通经脉,利血气”之功能,载在陶弘景《名医别录》,而各注家只依从甘草和中之说法,抛弃古说不讲。顾甘草命方,冠诸篇首,日人丹波元坚还知注意。若方中大枣,无论中外医家,则多忽而不谈。不知此方用大枣至30枚之多,绝非偶然,在《伤寒》、《金匮》诸方中,大枣用量居多者,惟此方为最。而本方中药味用量之中堪与比肩者,惟生地黄为500克。考大枣《神农本草经》主“补少气,少津液”;可互证此义者,在仲景十枣汤用10枚煎送甘遂等峻药,皂荚散、葶苈大枣泻肺汤,也用枣膏,大枣量很重,都是恐怕峻药伤津,为保摄津液而设。生地黄《神农本草经》主“伤中,逐血痹”;《名医别录》主“通血脉,利气力”。则大枣、地黄为辅助甘草“通经脉利血气”之辅药无疑。乃柯氏只认大枣与生姜相配,佐甘草以和营,直看作如卒徒之侣,不知仲景在大枣生姜相配之方,从未有如此方为30枚者。此方生姜是合人参、桂枝,酒以益卫气,各有专职,非寻常姜枣配伍之例。前医把炙甘草汤各味药量平列起来,而欲取复脉之效,何怪其无验。

问曰:“此方以胶、麦、麻、地、草、枣为补益营血,以参、姜、桂、酒为补益卫气,使阳行阴中,脉得以复,则已有领会。唯用阴药则大其量,而阳药用量反不及其半,还不能理解?”所问正是关键处。阴药非重量,则仓卒间无能生血补血,但阴本主静,无力自动,必凭借阳药主动者以推之挽之而激促之,才能上入于心,催动血行,使结代之脉去,动悸之证止。假令阴阳之药平衡,则濡润不足而燥烈有余,如久旱之禾苗,仅得点滴之雨露,立见晞干,又怎能润枯泽槁呢?此方煮服法中以水酒浓煎,取汁多气少,其用意也是可以理解到的。

用量的多寡,在个方剂里的配伍上极关重要,因它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作用,需要后学细心体会,才能得到。例如仲景用黄连健胃则仅用30克(合现在一次服用量3),如半夏泻心、生姜泻心等汤是;下利便脓血则用至180克,如葛根黄芩黄连汤、白头翁汤是。这是普遍规律。又如石膏,配知母治阳明大热症,则用量为500克,知母量为180克,名白虎汤,成三与二之比;配麻黄治手太阴咳喘症,则用量为250克(如鸡子大也等于250),麻黄量往往为120克,成二与一之比。后人对于配伍用量不知讲求,石膏一味,也名白虎,配伍麻黄,量亦相平,大枣动则4枚,甘草只缀于方尾,统轻微其量,无怪古方虽对,而效验难期,反谓古方不适用于今人,古人实不负其责。

用此方曾治友人徐某之姊咳喘,涎唾多,心中泛泛恶恶者,服3剂即愈。

叶天士常用此方治荣卫亏损之全半身麻感症,效果颇著。近年许多临床医生用治于一些心脏病脉结代,也收到定的疗效。

适应症:心悸亢进(或有脉结代者),皮肤枯燥,容易疲劳,手足烦热,口干,大便秘结等。

文章来源:出自《岳美中医案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